“上帝”是没有遵守,还是“政治上不正确”?“纽约时报”丑闻背后_纽约时报论文

“上帝”是没有遵守,还是“政治上不正确”?“纽约时报”丑闻背后_纽约时报论文

“上帝”失察或“政治不正确”?——《纽约时报》丑闻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纽约时报论文,丑闻论文,不正确论文,上帝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帝是我们的人事处长

——《纽约时报》第一任执行主编特纳·卡特利奇回忆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解雇过任何人”。

6月5日,美国最有声望的新闻媒介《纽约时报》新闻编辑部的一、二号人物——60岁的执行主编(Executive Editor)豪厄尔·雷恩斯(Howell Raines)和52岁的首任黑人编辑主任(Managing Editor,有媒体译为“总编辑”)杰拉尔德·博伊德(Gerald Boyd),因属下两名记者造假和侵犯合作者署名权而双双宣布辞职,在该报152年的历史上创下了因丑闻而引咎辞职的先例。前任执行主编、66岁的犹太人约瑟夫·莱利维尔德(Joseph Lelyveld)被任命为代理执行主编,而博伊德的职务目前无人接管。雷恩斯因此也成为该报第一个被前任所取而代之的执行主编。

在此前的5月11日,《纽约时报》刊出长达4个整版的“认错报道”,自曝该报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Jayson Blair)在4年多的记者生涯中编造众多假新闻,仅在过去10个月内见诸《纽约时报》的73篇报道中,就至少有36篇存在造假、抄袭等问题。事件导致《纽约时报》的声望处于几十年来的低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24日,报社暂停了曾获过普利策新闻奖的另外一名记者里克·布拉格(Rick Bragg)的工作。43岁的布拉格因涉嫌将一名自由撰稿人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而在4天后辞职。

与美国新闻界同样瞩目这一事件的中国学界和业界现在更加关心的是《纽约时报》如何蒙受如此罕见的奇耻大辱。而这恐怕应当从美国新闻界的特性、《纽约时报》的内在机制和时代氛围等方面加以探析。

家族发行人制

出于一种来自直觉的尊敬,人们通常认为《纽约时报》有一种先进的新闻运作机制,而用人机制的健全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这种看法大致无误,因为由编辑体制和编辑方针构成的编辑机制造就了《纽约时报》卓尔群伦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关于媒体可信度调查中,《纽约时报》永远是高居榜首;自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颁奖以来,该报已获得89项奖(包括2002年因“9·11”事件获得的空前的7项奖),远远超过第二名美联社(46项)和第三名《华盛顿邮报》(36项)。

但是,新闻组织的一大不确定领域恰恰就是它们的人事制度。众所周知,各种组织(尤其是企业)内部制度安排的完善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而在美国,兼有公共机构和私人企业性质的媒体,其内部组织形式却往往是反标准化的和形形色色的,尤其是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家族经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

人们通常说,美国报纸的所有制类型是私人经营制,其实它是可以细分为公开招股制、个人独占制、家庭制、董事会制等等。在家族报纸内部,其制度安排具有若干“封建”色彩。例如家族统治、历史上的雇员终身雇用制等。而维系这种独特制度的关键人物显然是家族指定的发行人。

如果以为在这几种制度中家族制最为落后,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家族报纸在美国通常具有良好声誉,因为代代相传(尽管困难重重)的新闻传统制约了媒体的赢利倾向,造就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最有声望的“社会公器”型报纸,从而令英国BBC的缔造者约翰·里思勋爵困惑:“我想知道你们这些美国人,怎么能既信奉上帝又礼拜财神,而并行不悖。”

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正像美国多数大型报社一样,《纽约时报》实行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分立,这种分立表现为文体分离、版面分离和部门分设。新闻报道部门由执行主编挂帅,编辑主任具体主管;新闻评论部门由社论版主编负责。根据美国新闻界的“习惯法”,作为家族代表的发行人将编辑权委托给执行主编/编辑主任和社论版主编,却牢牢掌握着人事(包括上述主管)决定权。而素来以开明著称的《纽约时报》既然实行“人治”,恐怕也就不能避免它的先天不足。此外,如果说美国记者的职业行为是靠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来支撑的,那么这种“习惯法”也遵循着法律的事后惩罚(追惩)的理路,而不能避免部分记者的越轨举动。

终身雇佣

《纽约时报》于1896年归于当今的奥克斯—苏兹贝格家族,对它的中兴居功至伟的是该家族第一位发行人阿道夫·奥克斯(Adolph S.Ochs,1858-1935)。奥克斯这位德国犹太人后代有知人善任的天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素来对报人和部属尊敬有加,他帐下罗致了许多办报英才。在他任发行人期间,几乎从不干预具体编辑工作,在人事任用上,奥克斯的特殊做法之一是终身雇用制,该报第一任执行主编特纳·卡特利奇回忆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纽约时报》“从来没有解雇过任何人——上帝是我们的人事处长”。

而在《纽约时报》历史上并不多见的重大丑闻中,他的任内关于十月革命的报道是最严重的。1917年11月到1919年11月,它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所谓倒台和行将倒台作了91次报道,其中4次提到列宁和托洛茨基“准备逃离”,3次提到他们已经逃走,两次说列宁“提出辞呈”,两次称列宁“被关进牢房”,一次报道他死去。《纽约时报》因此背上了造谣传谣的骂名。报界名宿沃尔特·李普曼和查尔斯·梅尔兹在《新共和》周刊上激烈批评《纽约时报》说:“总的来说,这些新闻报道是这家新闻机构的人员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炮制出来的。”

奥克斯的一个过人之处在于闻过则改,他并不将责任推诿给美国报界“最伟大的编辑主任”卡尔·范安达,而是深刻自责。他是这样吸取教训并纠正的:礼聘猛烈抨击本报的梅尔兹进入报社,委以掌管整个报纸言论的大权(当时该职务的名称为“总编辑”,现改为“社论版主编”);并在美国报纸中最早开设了莫斯科分社,委派英国籍记者沃尔特·杜兰蒂(Walter Duranty)从1922年至1934年常驻莫斯科,其间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奖。自认为“学会了尊重俄国人”立场的杜兰蒂则在另外一个方向上犯了错误:他漏报了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乌克兰的饥荒(在此期间被赶入集体农庄的人中有上百万死亡),被指责对苏联“太富有同情心”,而奥克斯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纽约时报》一直肯定杜兰蒂的工作表现,以至于被认为是矫枉过正。

从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担任总统起,美国国内政治形成了大致由民主党代表的自由派和通常由共和党代表的保守派。在《纽约时报》,奥克斯家族变成了今天的苏兹贝格家族,从此成为一份大力鼓吹民权和维护少数族裔权益的自由派中左报纸。

“政治正确检验”

经过长期抗争,特别是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少数族裔中黑人的社会地位的提升非常明显。近年来PC一语的流行说明了这一点。所谓PC,是political correctness(直译为“政治正确”、而不指“个人计算机”)的缩略语。它与官方无关,是1980年代始于美国的一场语言使用正统化社会运动,目的在于去除语言中因传统而承继下来的偏见,以创造一个中性、无歧视的传播与沟通环境。受这场运动影响特别深刻的是美国新闻界和学界,他们改革的对象大致中分成三类:1.惯用俗成,对特定种族、宗教、性别、年龄群(即弱势群体)含有歧视和不公平意味的言词。2.刻板印象,例如认为黑人比较懒惰,女人比男人愚笨等等。3.恶意嘲讽,例如一些对同性恋的玩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性、无歧视意味的词句。如果使用了这些词句,就表示使用者“政治正确”,如果使用了传统词句,就表示政治不正确。检验所使用词句正不正确,叫做“政治正确检验”(PC Check)。以下两组词语显示了这种变化。

政治不正确政治正确

黑人 非洲裔美国人

玻璃 同性恋者

印第安人,番仔土生美国人,原住民

妓女 性工作者

毒虫 麻醉品上瘾者

白痴 智能表达弱势者

神经病精神状态障碍者

在“政治正确检验”中,通常第一项就是针对黑人/非洲裔美国人的。《纽约时报》现任发行人小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Arthur Ochs Sulzberge,Jr.,1951—)就是在这种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于1992年1月任职的。与他的早年桀骜不驯的父亲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Arthur Ochs Sulzberge,1926—)不同,他是受过良好教育和悉心培养的家族接班人,而在政治上自由派色彩更浓(该报近年来尤其是在不久前的伊拉克战争前后一直持反对共和党的布什政府的社论立场即是明证)。

小苏兹贝格任职后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大量录用黑人等少数族裔记者和编辑。1993年鲍勃·赫伯特成为第一位黑人专栏作家。1991年,40岁的博伊德被任命为华盛顿分社第一位黑人社长,1993年以后晋升为首位黑人助理编辑主任和首次设立的副编辑主任职务,2001年9月5日又成为该报第一位黑人编辑主任。小苏兹贝格说:“种族多样性不仅形成了良好的编辑意识,也形成了良好的经营意识。”2001年9月,他又将自由派色彩强烈的社论版主编豪厄尔·雷恩斯破格提拔为执行主编。雷恩斯和博伊德都来自传统上作为自由派根据地的南方,他们以良好的配合有效控制了《纽约时报》巨大的新闻编辑室。根据惯例,雷恩斯本来可以在5年后以65岁高龄退休,届时57岁的博伊德将可能成为该报第一位黑人执行主编。

同其他美国报纸一样,《纽约时报》大约有90%的稿件来自本报记者,根据惯例和常理,没有一家报社会每每核实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因此眼下的焦点转到了录用记者的把关失察上。报社内外目前有不少人指出,《纽约时报》过分坚持“政治正确”造成了在录用黑人记者时把关不严,尤其是雷恩斯就任执行主编之后。布莱尔被雇用与《纽约时报》热衷的照顾黑人的“族裔配额”政策(Affirmtive Action)有直接关系。因此有大量议论聚焦在杰森是黑人以及他与同为黑人的上司博伊德的特殊关系上,认为该报为了提倡“种族多元化”,在起用布莱尔时降低了考核记者的标准,以至于一名年仅27岁、未完成大学学业的高中生从实习记者一窜而成为报道全国性新闻的主力记者。

当然,更高的学历也不一定就排除弄虚作假的可能。这一次,哈佛大学尼曼奖学金获得者、畅销书作家里克·布拉格问题的披露彻底葬送了雷恩斯和博伊德的辉煌事业和锦绣前程(他俩为2002年该报获得创纪录的7项普利策奖立下了汗马功劳)。报社内有人指责雷恩斯袒护布拉格这位亚拉巴马州同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位普利策奖得主获得的都是特稿写作奖(1992年和1996年);在雷恩斯2001年由社论版主编升任执行主编时,就有人认为他缺乏组织新闻报道和管理记者的经验。现在看来这种意见不无道理。

新闻投诉专员

英国人在1953年首创了全国性的报业评议会(后易名为“报业投诉委员会”)制度,根据为保护编辑和公民双方的权利而精心制定的规则,听取针对报界新闻报道准确性和公正性的诉怨。这个成功的范例导致美国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仿效。1971年,明尼苏达州报业评议会成立,它由州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担任会长,会员由媒介和公众的代表对等组成。1973年,全国新闻评议会问世。但是它在新闻界的重要领导人中遭到冷遇,由于资助逐渐减少,该评议会在1983年关闭。

美国多数新闻机构采取的是媒体自律。1967年,《路易斯维尔信使新闻报》雇用一名监督申诉专员(ombudsman,一译“意见调查专员”),目前全美有30多家报社聘请了新闻投诉专员。据《华盛顿邮报》记者、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尔茨(Howard Kurtz)报道,《纽约时报》过去一直抵制聘请独立的新闻投诉专员的做法,目前已组织了由助理编辑主任阿伦·西格力;(Allan Siegal)领导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成立了由以下3位名人组成的小组:美联社社长兼CEO路易斯·博卡迪(Louis Boccardi)、乔治·梅森大学教授罗杰·威尔金斯(Roger Wilkins)和前《华盛顿邮报》新闻投诉专员、现任《西雅图消息邮报》社论版主编乔安·伯德(Joann Byrd)。西格尔称,不排除未来设立新闻投诉专员职务的可能性。

显然,《纽约时报》目前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严惩造假者自不待言,但是如何才能保持“政治正确”呢?如果说1981年《华盛顿邮报》黑人女记者珍尼特·库克(Janet Cooke)因杜撰一个8岁儿童用毒品的“感人”故事骗取普利策特稿写作奖,随后被揭发、奖项被收回、本人被开除的话,那么对于如今的《纽约时报》来说,处理黑人员工的问题就更加谨小慎微了(现已查明,布莱尔早有造假“前科”)。不过我们会看到,这份每天在头版辟有“更正”小栏目、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世界名报在经过痛苦的调查、道歉、反思和高官辞职之后,会以强有力的纠错行为向世人挽回声誉,走出目前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正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语言学家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所说:“美国,以至全球的记者们,都会继续从《纽约时报》学到教训。”那就是,对于社会公共生活至关重要的新闻事业充满着诱惑和陷阱,一条高质量的新闻流水线也会产出严重的假冒伪劣产品。

标签:;  ;  ;  

“上帝”是没有遵守,还是“政治上不正确”?“纽约时报”丑闻背后_纽约时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