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从“唯物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型与路径选择_人本主义论文

经济增长从“唯物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型与路径选择_人本主义论文

经济增长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及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主义论文,经济增长论文,路径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物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困境与向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转变

长期以来,在物本主义思想原则指导下的经济增长,突出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表现为强调既定资源条件下的最优产出组合,强调资源配置的效率,强调物质财富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将物质财富的增加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这种经济增长在急剧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经济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导致资源日益枯竭,自然环境的恶化等。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爆发,表明物本主义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走向末路,此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公平性问题有意无意的矫正,开始使经济增长出现向人本主义转变的倾向,但这种转变还远不能看作是人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形成。传统的物本主义经济增长思想及方式仍然以其巨大的惯性力量统治着社会经济领域。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等问题仍以痼疾的形式顽强地存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时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因此,要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就必须在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方面作根本性的转变,使物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向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转变。而新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主体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也为经济增长方式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提供了现实条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目的、路径、手段和结果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希望通过对人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对我国科学发展观下的经济增长理论有新的认识。

二、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

所谓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即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的的经济增长,在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中,人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是经济增长根本目的,人的生命质量的不断优化是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维系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是经济增长的准绳。

很显然,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是与物本主义的经济增长相对立的。传统的物本主义经济增长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终极目的,以效率为中心,忽略人作为经济增长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忽略物质财富分配格局对作为经济增长主体的人的影响,忽略物质财富增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等问题。而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在强调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强调社会物质财富分配的公平性问题,更强调社会和谐问题,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因此,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更强调的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社会财富的可持续增长,这是人本主义经济增长与物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本质区别。

必须强调指出,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不是唯人主义的经济增长。虽然人本主义与唯人主义都强调以人为目的,但唯人主义更强调以人为中心,将世界看作是人的附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左右世界,使世界为人服务。唯人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将人看作是万物的主宰,将人看作是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的万物之灵,其实践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无情惩罚。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唯人主义与物本主义是殊途同归的,它不能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人本主义在强调人是经济增长目的的同时,也强调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人是社会性的,人必须遵守社会及自然的铁的规律,因此人的需求对于社会和世界来讲必须都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强调人的需求满足的时代性性质。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它更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更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

三、向人本主义经济增长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问题

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价值取向中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本,而不是以某个或某些利益集群中的人为本。但是在各个利益集群之间存在根本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以全体人民利益为本似乎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社会利益的分配从来就是在各个利益集群的冲突博弈中形成的,利益冲突是社会利益分配的常态,在利益冲突常态下,似乎不存在绝对的全体人民利益,人本主义经济增长似乎面临无本可依的情况。那么,在利益集群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所谓“全体人民利益”存不存在呢?

“全体人民利益”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它以各利益集群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下,使各自对社会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在价值分配中得到合理体现,并形成整个社会利益合理均衡的分配格局。或者说,在这个利益分配格局下,各利益集群的要求在公平的制度环境下,得到了真实体现和合理满足,每个利益集群都不可能有能力单独打破这种利益均衡,这应该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严格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所谓全体人民的利益均衡只能是在既定制度条件下的相对均衡。在这里,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利益均衡格局能否达到一个具有相对较高稳定性状态的关键。非公平性制度下也可以实现利益均衡状态,但这种均衡无法消除一部分利益集群的被剥夺感,随着这种被剥夺感的积聚,会在被剥夺利益集群中形成要求重新分配利益的强烈要求,当这种要求在既定非公平性制度条件下无法实现时,就会形成要求制度变革的巨大力量,此时,社会矛盾已经激化到需要通过革命来加以解决的程度。非公平性的制度下的利益均衡不可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持续性。因此,要在经济增长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首先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设计时体现公平性原则,即应该保证各个利益群体的贡献及利益需求得到真实合理的体现。因此,所谓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本是全体人民的公平性的利益均衡。而实现全体人民利益公平性均衡的前提,是必须保证经济增长的制度设计及运行的公平性。

(二)人本主义经济增长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而迄今为止,在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方面的认识仍然存在广泛分歧。产生认识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即它们的先后次序问题,必然涉及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价值判断。在传统经济学物本主义思想原则下,实际上是强调效率优先的,因为效率是实现经济增长及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必要保障。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必然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性,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问题,迫使物本主义经济学不得不重视公平问题对效率的影响。但在物本主义视角下,在其强调以物质财富为本的潜意识中,公平问题被看作为通过收入的事后调节就能加以解决的简单问题,是属于政府的宏观调节范畴。而实际情况是,在初始的非公平制度下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必然具有不公平性,即使对这种收入结构进行调节,如果不涉及制度性的根本变革,这种不公平性仍然存在,这种调节有可能缓解不公平导致的社会矛盾激化,但没有从源头上解决不公平的问题,社会矛盾的激化只能是在时间上的推迟,但并没有消除。社会经济实践的结果一再证明,物本主义经济学原则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调和是困难的,而对公平性问题在经济增长中地位的重新认识又可能对物本主义经济增长原则提出挑战,这使传统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陷于困境之中,而将经济增长中效率与公平关系置于人本主义视角下的认识转变也在悄悄进行,尽管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非自觉的。从传统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中效率公平关系认识的演进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个脉络。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物本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其核心思想认为,通过市场调节能够实现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的同时增进,效率的增进与公平的实现可以同时兼顾,因而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资本积累过程中无产阶级贫困处境的进一步恶化等问题表明,自由市场经济中效率与公平统一只能是幻想。马克思站在人本主义立场,在其鸿篇巨制《资本论》中,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入手,正确地证明了不公平制度下,随着社会财富增加,无产阶级贫困只会不断加剧的一般趋势及规律。其后,在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庇古等一方面强调国民收入增长的效率原则,另一方面也强调公平分配,主张政府进行收入调节,纠正市场失灵。但庇古在效率优先前提下关于收入均等化的主张在现实条件下只能是一种空想。卡尔多、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反对庇古的收入均等化主张,提出了虚拟补偿原理,即受益者在补偿受损者后仍有剩余,则这种补偿应该被认为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是公平性的体现。但这种所谓公平性的补偿要在多大程度上抚慰利益受损者,才能消除他们的不公平感觉呢?萨缪尔森认为,补偿事前是无法预测的,因而是不可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以经济效率作为必要条件,以合理的分配作为充分条件。在这里,萨缪尔森实际上已经悄悄地将效率与公平的次序作了颠倒。而阿罗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则证明,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可能在满足所有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逻辑地导出社会整体利益同时也被满足的结论。阿罗的不可能定理实际表现出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物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中效率与公平无法统一的绝望认识。

从物本主义经济增长中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本主义经济增长中效率与公平的不可调和性。而在人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中,应该明确的是,公平与效率的排序应该是公平在前,因为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全体人民利益的整体增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公平牺牲效率,实际上没有效率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整体增进。在这点上,萨缪尔森关于合理分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效率是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认识是深刻的。在人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中,公平与效率关系调和的关键,在于从制度入手,首先保证公平性的条件和机会,以此为前提,鼓励效率的提高,而不是仅从收入分配结构上进行事后调整。公平性应该体现在经济增长的整个过程中,而为个人在经济增长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力提供平等条件,对个人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给予正确评价和报偿,也是公平性的重要体现,这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因此,人本主义思想原则下的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

(三)人本主义经济增长中资源配置的优化问题

在物本主义经济增长中,所谓的资源配置优化,是以产出的最大化为标准的。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下,所谓的高效率是对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和最大限度的产出,追求效率的借口成了掩盖对他人和社会利益损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实际上在物本主义经济思想中,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与效率、与最大化产出紧密联系的,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是不会顾及他人及社会利益。物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优化至少会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单个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如对公共资源的过度利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这种将个人成本社会化的做法,固然可以增进个人的效率和利益,却是建立在他人和社会利益受损的基础上,起到了降低社会整体福利的作用。因而这种个人的高效率对于社会而言是负效率的,其作用是消极的,它最终会损害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二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这不仅是指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也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在自然资源方面,即使其产权明确归属于使用者,使用者为了实现可把握的现实利益,其倾向必然是对其充分利用,直至这种资源的现实价值被开发殆尽,而不管这种资源是否还具有潜在的、尚未发现的更大的利用价值,因为这对使用者来说是无法预见的,也是无法把握的。这种资源利用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以其极高的效率而受到追捧,但对社会来讲,是对未来利益的损害,是以牺牲社会的可持续经济增长能力为代价的。这种所谓资源配置优化,最为现实的后果就是导致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而自然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惩罚着人类。在人力资源的使用方面,同样存在与自然资源利用类似的问题。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以物质利益来补偿人所牺牲的身心健康和精神快乐就成为必要,但身心健康和精神快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追求,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人力资源所有者本身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会对人力资源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带来有害影响,甚至使他们完全对立,从而从根本上影响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物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下的资源配置优化,不过是其效率中心论的反映,这种以效率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只能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效应,从长期来看,这种所谓资源配置优化会给经济的下一步增长留下许多遗留问题,最终走向经济持续性增长的对立面。

在人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中,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源价值应以人的基本价值为中心。因而对资源配置优化的认识,应该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的、有节制的、可持续要求下的高效利用,同时必须顾及这种利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及社会的承受能力,因而对资源配置是否优化的评价,首先应该看其是否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优化的特性,其次才是微观层面的效率特性。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来讲,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不仅在于这种配置会有多大产出,更重要的是这种配置是否符合人的基本价值需求,是否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对人的基本价值需求的损害。总之,从人本主义出发,经济增长中资源配置优化必须从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角度加以评价,而不是仅从效率的角度加以评价。

四、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尽管物本主义经济增长存在这样那样的无法克服的问题,但物本主义经济增长也仍有其合理的内核,在西方500多年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物本主义指导思想下的市场经济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急速促进物质财富积累,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仍显示了其卓有成效的一面。实际上,人本主义所要求的人的需求的充分满足与人的全面发展,仍然要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也仍然需要充分强调资源配置效率。因此,经济增长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而是对市场配置资源方式的继承,但这种继承摒弃了物本主义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非人文因素,注入了人文精神,使这种经济增长更人道、更符合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前的强调平均主义的计划经济尽管顾及了社会公平问题,但却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这种公平是一种贫穷的公平,它并没有充分满足人民的发展需求,因而计划经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人本主义,计划经济下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人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计划经济不能成为人本主义经济增长有效的路径。改革开放后,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们在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市场经济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但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我国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可利用自然资源日益稀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物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后遗症问题日益显现,这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相违背的。因此,要克服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对经济增长的指导思想进行变革,即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回到计划经济,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极大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充分保证社会公平,维系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是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人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最佳路径。在这里,经济增长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实际上是经济增长理念向社会主义的回归,而这种回归的最终完成,也将赋予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中国特色。

实现经济增长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路径转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公平性制度建设,加大公平执法力度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还处在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中,一些非公平性的制度条款还大量存在于制度规定之中,例如,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分隔、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区域分隔;各地为解决现行工业用地供需矛盾而实行的政策制度存在对农民的事实上的利益侵占和剥夺;国有体制下对垄断行业的保护,造成垄断行业对社会利益的侵占,并在资源利用和利益分配上形成行业间的贫富不均现象;制度上缺乏对弱势群体足够的保护措施,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缺乏,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不能得到反映和满足;对政府控制资源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造成公共资源的滥用、浪费,或政府以公众利益代表的身份,而成为事实上的利益主体,与民争利……所有这些制度中的非公平性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造成社会矛盾的累积,有些矛盾已经到了激化的边缘,必将对社会和谐与稳定造成危害,最终将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是与人本主义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必须从人本主义的指导思想出发,对现行制度中的非公平因素进行清理改革,从制度源头贯彻公平的人本主义精神,努力消除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制度因素,提高人民的社会满意度。

(二)为社会成员创造和提供公平机会与条件,使社会成员能够依据自身的特质平等地参与经济增长过程,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以公平机会和条件引导公平结果

人本主义的公平观不仅注重结果的公平,更重视经济增长过程中,每个人参与机会和条件的公平。每个人在人力资源方面有自己的禀赋,其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取决于每个人对各自人力资源特质的优化组合及利用,而为每个人在参与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自己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和获取人力资源的最佳价值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是人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中对人的价值实现要求的尊重,是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激励。这种激励,一方面使每个人的人力资源禀赋优势有足够的机会加以展示和利用,另一方面,它又使个人收入分配建立在个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基础上,因而又是与资源配置效率相联系的,因个人贡献差异而产生的分配差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公平的。在这里,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得到了统一。

为社会成员创造和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首先,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因为人力资源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后天的教育培训,教育的非公平性实际上剥夺了一部分成员形成其最优人力资源特质的机会,就个人来说,在教育方面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实际上使他在其后的经济活动中将始终处于劣势,是一种先天的,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逆转的不公平。其次,要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教育结构体系,使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人力资源禀赋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接受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发挥各自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我国的教育结构所表现出的二元结构现象非常明显,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的实际需求,大量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另一方面,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却因为中等技术培训教育的失衡,而无法得到满足。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教育结构的失衡,不仅是对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尊重,而且必然会损害经济增长的速度及质量。再次,要消除就业壁垒,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合理流动,在人力资源流动中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状态。最后,要从法律上保证人力资源价值的真实体现,防止人力资源使用者凭借其签约过程中的优势地位,贬低、滥用人力资源,要切实支持劳动者的维权行动。要保证劳动者获得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使工作对于劳动者来说不仅是生存的必需,也是精神快乐的源泉。

(三)从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统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地球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加剧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最终损害全人类的利益,而且竭泽而渔的资源利用方式,实际上是对我们后代利益的掠夺,是对人类发展不负责任的行为,是破坏社会和谐的不和谐因素。但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自动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必须依靠政府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统筹协调。为此,政府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相当长时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情况,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自然资源的配置,同时采取措施,鼓励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惩罚对自然资源的浪费行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要及时地加以治理,努力降低其外部不经济造成的社会成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问题,积极发展可再生资源,发展可替代资源,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稀缺状况。应该说,科学技术是解决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决定性的力量。

(四)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使他们享有平等的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弱势群体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成果分配方面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这种劣势地位依靠其自身或市场的调节是根本无法改变的,这将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底层的悲惨境地,不仅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成果,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难以保障。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冷漠和忽视,不仅是对他们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蔑视,而且也是对全人类基本权利的践踏,因为,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地球不因人类而存在,但地球因为人类互助共携而充满了温情。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社会扶助弱势人群的长效机制,其中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体系是重要的内容。对弱势群体的扶助,不仅在于提高他们的生存发展能力,还在于在社会发展成果分配方面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才会为我们的经济增长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

标签:;  ;  ;  ;  ;  ;  ;  

经济增长从“唯物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型与路径选择_人本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