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学习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札记论文,社会主义现代化论文,正确处理论文,跨世纪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全面地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深刻地辩证地阐述了处理事关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思想和原则,对于在世纪之交进一步取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更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对每一个重大关系及十二大关系的整体作全面准确的理解,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下面谈谈对这篇讲话的几点理解。
一、通篇围绕一个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强调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 列宁曾经尖锐指出:“如果没有电气化,回到资本主义去反正是不可避免的。”[2]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强调:革命胜利后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3],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遗憾的是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真正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新的矛盾,特别是涉及全局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能否正确地处理和解决这此矛盾和问题,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能否真正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而,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目的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统一全党认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讲话的最后再次强调:“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来研究这些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提高领导水平,找出解决办法,把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推向前进。”
二、通篇贯穿一条红线:改革、发展、稳定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一共讲了十二点,总的目标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着矛盾的,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我们主观认识之间的矛盾。“这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4]。所以, 讲话从世界观上来说,也就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去解决客观和主观之间的矛盾,怎样解决呢?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在现阶段,就以“改革、发展、稳定”为总的原则。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中三枚关键的棋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是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的一条红线。因而讲话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放在首位。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首先,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发展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的物质基础,也是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只有抓住当前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自己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从而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其次,理解坚持和深化改革的意义。事实充分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宏伟蓝图,关键在于坚持和深化改革。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大矛盾和问题,而且在于为今后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改革,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后,懂得保持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改革和发展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一切无从谈起,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5]目前, 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方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将会比较突出,保持稳定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从根本上说,稳定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没有改革和发展,长治久安就没有基础。因此,一定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稳定。总之,我们要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稳定的程度这条红线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
三、通篇依据一个原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尚未提到历史日程上来。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矛盾还会存在,但限于初步的、短暂的实践经验,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作出系统的分析。斯大林晚年,承认社会主义有矛盾,但不彻底,也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毛泽东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可以说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提供了理论准备。江泽民同志讲话中谈到的重大关系,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以及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内容;而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以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具体内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去解决这些矛盾,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改革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会不断深化,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各方面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但矛盾的性质不会变,始终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范畴。因此,讲话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全面的、科学的,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因而是正确的。
四、通篇坚持一个原则:唯物主义辩证法
江泽民同志这篇讲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充满了科学的求实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色彩。讲话中依据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要辩证地对待矛盾的各个方面,把握好各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着力促使双方内在功能、特点的有机结合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辩证法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阐述。比如,在分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时所提出的解决地区差距的基本思路不是削弱和抑制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是把重点放在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上,为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了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以改变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从上述思维出发,江泽东同志提出今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就是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分析和回答其他各个关系时都是这样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都是这样地运用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正确处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观点、思路、方法。实践证明,把握好每一关系之间的平衡点和相互转化“度”,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仅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保证社会全面进步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总之,江泽民同志的这篇讲话,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理论、原则与思路、方针的统一。通篇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灿烂光辉。
总而言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高度,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刻阐述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虽然类型有别,但却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它们共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人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是跨世纪现代化建设胜利推进的指导性文件。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5 月版, 第272页。
[2]《〈论粮食税〉一书纲要》,《列宁全集》第32卷,第313页。
[3]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28页。
[4][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401、373页。
[5]《压倒一切的是稳定》,《邓小平文选》第3 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84页。
标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党的纲领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