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特点_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

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特点_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

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当代论文,中国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 的运动变化过程。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统一。在当 代社会条件下,发展这个概念运用的领域越来越扩大,由于开放的扩大形成了直接比较 、借鉴的局面,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泛而深 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大众传媒推进社会信息快速流变,社会处在快 速发展变化之中,人们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和新的社会问题。排除风险,争取主动,力 求发展,与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推进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价值取向,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发展的意识,发展的概念已经广泛渗透和引入到了社会各 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之中,形成了全社会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竞争发展、协调发展、持 续发展的态势。

把发展概念引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称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发展,也可称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全社会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竞争 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既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发展要求,即需要发展的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保证和服务,又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创 造了客观条件,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动因、基础、动 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 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与统一,这种结合与统一,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两者 只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发展或发展滞后,就会束缚 甚至抑制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又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 导与保证。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也可称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既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的实践基础,也有指导社会发 展和人的发展的理论。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相结合,是我们认识和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不断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根本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导社会 主义建设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 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实践总是永不停顿地向前发展的,实践的发展也总是不断推进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因此,从实践作为理论发展的基础来看,可以说“理论是灰色 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然而,实践的发展,又需要发展理论的指导,对此,列宁 早就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注:《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第311页。)没有发展理论的指导,实践要么是盲目的,要么是过时实 践的重复。所以,理论并不是实践简单决定的消极结果,它既要以一定实践为基础,又 可以超越一定实践而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先导性。而且,理论只有具备前瞻性、先导性 ,才能真正为实践开辟道路。为此,经济基础的发展固然重要,意识形态的发展也意义 深远。恩格斯在记述二者发展关系时,讲得十分明确而辩证,他指出:“根据唯物史观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 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 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 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 ,还是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 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695-696、697页。)“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 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 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 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 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 695-696、697页。)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基础发展与意识形态发 展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根据实践的变化、发展,不断丰富 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意识形态要适应这 种复杂的发展状况,驾驭这种快速发展的局势,“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 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 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注:江泽民:《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 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02年5月31日。)并且,当实 践的迅速发展已经提出许多新的课题需要面对和解决,当发展的挑战与压力无情地摆在 我们面前时,理论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发展更显得突出和必要,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 正把握客观潮流与趋势,争取主动、快速发展。所以,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使党和国 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 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注:江泽民:《执政党必须高度重 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02年5月3 1日。)

第二,和平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赋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邓小平指出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 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他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 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5 、282、266页。)正因为和平与发展“关系全局”,具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所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特征,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把它概括为当今时代的发 展理论。我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必然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且也需要 发展的上层建筑为其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不仅影响、 决定上层建筑性质,而且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保证、推动作用。是以过时的意 识形态为指导发展经济和社会,还是以发展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发展经济和社会,这是一 个时代性问题、政治性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从过去封闭、对抗的环境条件下走 出来,适应并推进面向世界、与资本主义并存竞争的开放环境、和平环境,赋予自身开 放性的时代特征;必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运动为中心的格局中走出来,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时代主题、内容上实现转换,赋予自身发展性的 时代特征;必须从过去维护高度集中统一、绝对平均主义的传统价值体系中走出来,大 力推动民主政治、社会竞争与多样化发展,赋予自身现代性时代特征,等等。这些转变 、发展有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其时代特征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彰显。因而,和平 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内容、环境内容、理论内容,具有开 放性、现代性、发展性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是一种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理论是我国新 时期最重要的发展理论,改革开放实践是我国新时期最伟大的实践。我国的改革最先从 经济领域开始,继而形成整个社会全方位的改革。经济基础与社会生活的变革必然带来 人们政治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面临这些变化必须改革。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供基础 和动力,而且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保证。同时,邓小平强调:“中国要谋求 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 93年,第105、282、266页。)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对外开放的本质就是通 过比较、鉴别、借鉴推进发展,而且是面向世界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开放,意识形 态的发展也需要开放,开放打破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狭隘领域和活动层面,为其 提供了“三个面向”的广阔发展舞台,也为其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时空领域,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能够以其高度社会化、现代化面貌,辐射世界,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同时, 开放改变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封闭、单一的文化环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 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信息环境、竞争环境,面临着各种理论、思潮、信息的激荡、冲 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进行比较、鉴别、选择,为全社会和人们在 总体上进行价值导向和观念整合。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和斗争才能发展。“正确 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 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 6年,第785页。)

第四,“三个代表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向新世纪的发展。如何站在时代的 前列和全局的高度,驾驭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局面,探索和掌握党的建设规律,我国社 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 想,为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供了科学、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要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 ‘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江泽民:《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02年5月31日 。)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领域,既是指导党的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党 的建设、党的先进性,主要不是体现在党员成分上,而是体现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 论、党的纲领上,也就是体现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 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 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 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于当今社会新的发展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唯物主义历史 观,强调生产力、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准确概括了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深刻揭示了我 们党和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了方向。同 时,“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前提和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灵魂 和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核心,三者的整体性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完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发展的状态、方式,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性与超越性相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的发展,是在继承我国 优良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基础上的发展。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大 国,传统文化孕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延绵不断地发展壮大,传统文化的血脉铸塑了中 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使她不同于其他民族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民族灵魂的民族 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遗产、财富、资源,她不可能中断、消解,只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进行转化、发掘、传承,使其为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 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 的马克思主义既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又具有民族特色,它既是我国当代民族文化的核心 内容,也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理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民族 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既不能丢,也不能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而只能结合新的情况继 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 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注:江泽民:《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2002年5月31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除了不断继承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所谓超越,就是不只是讲老话,还要讲新话;就是要根据社会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题,创造新的理论;就是要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 容结构,探索新的功能与作用方式。因此,超越是一种创造性发展,开拓性发展。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要实现超越式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是当代社会的发展形态,同过去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即现在决不是过去的再 现,未来更不是现在和过去的翻版,社会现状的改变尤为迅速。因此,我国唯有在经济 上、意识形态上实现超越式发展,才能有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才能争取 主动,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因此,理论创新、意识形态创新便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继承是基础、前提,没有继承就没有根基,没有思想、理 论来源,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继承性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发展是连续性的、渐进 的,在性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超越是目的,是方向, 没有超越就没有生机和活力,必定显得保守、僵化。超越性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发展又是跨越的、突进的,是新质的不断丰富与充实。继承性发展与超越性发展的 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这一特点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 意识形态上,既不继承马克思主义,又不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最终导致剧变的历史教训, 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第二,协调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展的思想反映,又是推进经济基础、上 层建筑发展的思想保证;它既要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发展为基础,决不能脱离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我国生产力水平而孤立发展,又要对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发展给予指导和保证,保持相对超前发展的优势,而不可滞后而造成发展障碍。因此,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只能与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协调一致地发展。我 国在改革开放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忽视经济基础的发展,脱离我国生产力发 展水平,孤立地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所谓继续革命,结果,不仅没有促进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发展,而且导致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阻碍了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革 开放之后,我国实行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经济和先 进生产力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从而使 我国出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迅速,文化 丰富多彩,物质不断丰富,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的局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综合性,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 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各具特色地进行发展, 并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和作用方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不仅改变了过去以政治冲击一切 、代替一切的意识形态格局,而且使原来处于弱势而现代社会又特别需要的意识形式, 如法律、管理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各种社 会意识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曲折、反复,相互之间会存在不平衡现 象,从而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信仰危机问题,诚信缺失问题,精 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但从总的来看,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基本上是协调配合 的,是互动共进的,既没有出现像过去时代一种意识形式冲击、代替其他意识形式的现 象,也没有出现不同意识形式的对立与抗争,这正是当前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综合发展的鲜明特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各种 意识形式综合发展、互动发展的基础,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综合发展,又是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调发展的条件。各种社会主义意识形式只有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各自的层面和方式服务于经济基础,才有相互结合、协调一致的 目标和中心。否则,各种意识形式没有发展的共同基础和目标,就会相互矛盾,甚至相 互冲突。而这种矛盾和冲突,又会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 协调。

第三,中心发展与边缘渗透相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丰富的、具有层 次性的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中心部分或核心部分,也有相对边缘的内容。中心 部分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其鲜明的特性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边缘内 容服从和服务于中心部分,反映社会的一般属性,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边缘内容有一定程 度的兼容与交叉。中心部分制约、指导边缘内容,边缘内容丰富、维护中心部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部分或核心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就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理 论,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主 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仅直接丰富了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强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指导、带动其他 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呈现中心主导、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为此 ,中国共产党不管面临什么情况,总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 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魄力 和理论勇气,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工作重点转移,进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理论上敢于创新,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伟大成就,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新形象,展现出巨大活 力。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驾驭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探索我国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提 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应遵循的 规律,成为统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马克 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中心、主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还表现为另外一种发展状况,即边缘渗透发展。边缘渗透 发展是指对我国古代和其他国家文化的继承与借鉴,例如继承我国古代以德治国的思想 和传统美德,借鉴发达国家的法制思想、管理理论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道德等。 这些继承和借鉴的内容,不仅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有好处,而且 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多样性、广泛性发展。正 是这种多样性、广泛性发展改变了过去对古代和资本主义文化采取一切批判、排斥的简 单做法,为我国对外开放、借鉴古今、发展自己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心发展与边缘渗透是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发展状况。中心 发展是主导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核心和重点,边缘发展是多样性发展,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心发展指导、统领边缘渗透,边缘渗透服从 、服务于中心发展。中心不发展或发展缓慢,边缘渗透势必缺乏有力的主导而出现混乱 ,中心发展而没有边缘渗透的多样性配合,中心发展发挥不了主导性。因此,我国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只能坚持中心发展和边缘渗透发展相结合。

标签:;  ;  ;  ;  ;  ;  ;  ;  ;  ;  ;  ;  

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其特点_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