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西南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中心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实施和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西移,成都作为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和西南门户,抓住机遇,积极开拓,抢占西部开发的战略制高点,尽快将成都建设成西南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并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对于构建西部战略高地、实施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而带动并促进整个西南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机遇:中国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西移
从大国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看,由于经济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在地域上具有明显非均衡性,使经济运行和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金融系统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一些地区或城市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具有“发展极”优势地区的优先增长及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可以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这些区域性的大城市具有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等功能。与此相对应,在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会由于种种市场因素的驱动,金融资源与金融组织自发向某些有着相对发展优势的中心城市聚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系列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区域金融增长极,随着这些金融中心的发展,不仅会产生极化效应从而使原有金融组织实现规模经济,而且还会产生辐射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一般的,金融中心吸纳与扩散功能的发挥是决定区域金融空间范围和层次地位差异的重要因素,区域金融的发展正以这种金融中心的建立与发展为核心。
世纪之交,随着中国市场化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我国政府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问题,而且已成为一个关系整个国民经济、为全国各地区所关注的全局性问题。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阳)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整个开发布局点、线、面相结合,呈开放式、网络型、辐射状的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新模式。在这一发展格局中,大中城市尤其是重庆、成都、西安等特大城市的作用与地位尤为突出。
在这一新的发展环境中,地处西部开发桥头堡战略地位的成都,基于其已有的显著的相对优势,应当适应这一现实要求,发挥其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充当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充分把握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计划地引导、构建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借以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可以认为,对成都而言,重大的历史责任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到来,使得成都未来的发展处于最有利的地位,最良好的时机,同时也具有最优越的条件。
二、优势:建设成都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构建成都金融中心的客观依据,一方面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西移给成都金融大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是成都已有的基础决定了其具有发展成为西南金融中心的客观优势。从成都自身的现实资源禀赋状况看,与西南其他地区相比,成都在以下几个方面所拥有的明显优势,为成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可能。
1.成都占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成都市居于成都平原中心,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作为西南地区的门户,一向具有控制全川、雄视西南、问鼎中原的战略地位,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从其在目前我国经济的空间分布中所处地位看,其地位更为特殊:
(1)成都地处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级推进的第一轴线——沿江轴线上游,与重庆及附近系列城市共同构成长江上游经济圈和城市群,是长江流域综合开发的中心地区。
(2)成都是我国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起点,由此沿“南丝绸之路”经云南,可以入缅甸,到印度,至中亚,转欧洲。这一经济带贯穿整个西南地区,居于其起点的成都市在这一经济带中的地位更是极为重要。
(3)在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成都处于“依托一点,构建一圈”的成都平原经济圈的核心,担负着“辐射周边,带动全省”的重任。
随着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立体式国际化交通网络的发展,以往作为成都发展重大瓶颈的交通条件已大为改善,“蜀道难”已经成为历史,从而使成都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更为鲜明。目前成都处于西南地区铁路枢纽的中心,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较,成都公路总里程居第二位,是全国公路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电讯事业也已初具规模,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七大通讯交换中心之一。
2.成都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成都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和全国经济体制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居西部各大城市之首。1992年,成都被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委员会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11名,位居中国西南、西北之首。并被评为“首批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1993年,在国务院颁发的《西南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中将成都明确定位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教、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成都现已形成以机械、电子、冶金、食品、医药、化工等为主的14个门类、100多个行业、6000多家企业组成的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基础雄厚、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工业体系。同时,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城市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服务网点为全国大城市之首。现有大型重点集贸市场6个,批发网点1.4万个,商业、饮食服务网点18万个,从业人员27.2万人。1997年10月经国家体改委、计委、经贸委、国内贸易部和外经贸委联合批准为商贸中心试点城市。
3.成都拥有显著的科技和人才优势
成都市具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完整的现代科技体系、丰富的科技资源,1993年被国务院定位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全市现在拥有科技人员44万多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者占32%。平均每千名职工中有科技人员253名,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449人,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前茅。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8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60多人,博士生导师256人,博士点100多个,博士后流动站10多个。全市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有2500多个科研技术开发机构,有20多所高校。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均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开发能力,1997年全市可转化科技成果应用率已达69%,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
4.成都享有悠久的商业金融历史传统
从历史上看,成都自古就是中国商业中心之一,文化底蕴中金融意识极强。基于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成都经济综合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着相对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西汉末年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并称“五均”(均是市场管理的意思),成为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到宋代,时人又有“扬一益二”的评价,与有水运商港之利的扬州齐名,最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年间这里的商人联合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这里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的“交子务”。明清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在成都的发展更为典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证券市场刚刚开始发展,成都红庙子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自发兴起,又一次显示了成都地区人民的金融意识。据统计,当时高峰时期,日成交额达1000万元,日参与人数达10万人,日交易品种达80余种,发展有直逼深圳之势。
5.成都具有良好的金融发展基础
基于相对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成都金融业发展迅速,在整个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地位日渐突出。1993年,成都市便被国务院正式明确作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列入发展规划,1998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设立,成都市在整个西南地区的金融中心地位更加明显。目前无论从金融组织的分布,金融资源的分布,还是金融市场的发展,成都无一例外在整个西南地区都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
成都现有国内金融机构2700余家,除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外,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成都没有分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从金融交易量看,近几年来,成都的存贷款余额占四川省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的比例大体保持在40%左右,且有继续扩大趋势。外资金融机构也看好成都,截止2000年底,有7个外资银行在蓉设有办事处,有2家银行在蓉设立分行,成都外资金融机构数也居于整个西部各城市之首。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建立,成都在整个西南地区货币市场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都分中心发展初具规模,银行间拆借和证券回购2000年达500多亿元。从目前成都证券机构网点数、上市公司数、直接融资量等指标看,成都证券市场的发展在整个西南地区同样居于首位。
三、目标:成都金融中心的模式选择与功能定位
金融中心是一个经济空间概念,一般指能够有效汇集、调度和配置金融资源的中枢。作为金融中心的地区和城市,一般具有信用制度发达、资金交易活跃、金融机构密集、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工具齐全、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信息灵敏等特征,并具有强大的金融聚合力、辐射力和驱动力。
金融中心的形成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适应型的金融中心。即适应经济发展和生产贸易的需要,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聚集于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自然形成的金融中心。二战前世界各国的金融中心(如伦敦和纽约)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上海、深圳金融中心,就属这种。另一种是主导型的金融中心。即有目的地为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各种必要的软硬件条件,设法吸引金融机构向此集中,从而形成的金融中心。二战后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就属这一种类型。对于成都而言,显然是两者的结合。成都既有的良好基础,使其作为金融中心已初具雏形,但为自觉培养西部经济(主要是西南)的发展极,充分发挥金融的推动力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种种条件,促进成都金融快速发展,提升其对于整个西南地区金融的辐射力和凝聚力。既要发挥原有金融组织的作用,继续发展完善原有金融市场,又要大胆创新,建立和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发展新的市场。
根据地域范围,金融中心可分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全国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对于第一种,这种模式交易范围往往跨越全球,其金融制度健全、货币价值稳定、实行自由汇率,并且一般其工商业在国际贸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外商云集。成都地处我国西部,是一个典型的深内陆城市,外贸盘子小,对外经济交往相对有限,因此显然不大适合。对于第二种模式,这种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往往是全国金融市场的中枢,其交易活动覆盖全国,与各个地区金融市场发生有经常性密切的业务往来,显然成都目前还不具备这种条件。相反由于成都长期作为西南重镇,是进入西南地区的门户,在历史上与西南各省、市、区的经济联系极为紧密和频繁。因此,成都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应当以西南地区为主,以建设西南金融中心定位,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的金融中心。
根据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金融市场中所占比重及成长态势,金融中心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货币市场为主的金融中心,如瑞士的苏黎士;二是以发达的资本市场为依托的金融中心,如我国的深圳;三是以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辅相成为特色的金融中心,如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和我国的上海。从80年代以来全国各中心城市的金融市场成长历程及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看,成都金融中心的建设应选择第三种模式,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主要因为:一方面,负责整个西南四省区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中央银行大区分行在成都的设立,客观上为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同时,资本市场既有的发展,使得成都在整个西南地区资本市场上的中心地位也有良好的基础。而且,由于西南地区特殊的经济地理环境,对于西南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言客观上也需要一个与全国性资本市场相连的二级中心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推进,各个金融子市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出现了混合发展态势,适应这一趋势,成都金融中心应当走两者结合、综合发展的道路。
四、对策:建设成都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思
从国内外的基本经验看,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具备一系列软硬件条件。从目前成都市的基本情况看,以往有相当显著的优势,初步具备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基础,但这仅是建设成都金融中心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真正建成成都金融中心,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1.创新观念,更新思维,为发展成都金融中心构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整个西南地区的人们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观念的僵化落后可以说是目前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首要障碍。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西部地区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成都要发展成金融中心,各级各界必须注意加快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适应新经济、新金融的发展要求,突破既有思维模式,探索金融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2.发展信息产业,建设“数字成都”,为建设成都金融中心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业的发展。建设金融中心,首先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大经济总量,提升综合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尤其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突出发展信息产业。这次西部开发是在全球经济信息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整个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给各金融中心提出了较高的信息技术要求。要建成金融中心,必须有发达便捷的通讯条件。为此,对于成都而言,当前应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优势,把握新经济的发展趋势,把信息产业作为成都的“一号工程”,完善全市信息化管理体制,高起点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信息港。
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扩大进出口通道,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宽带接入网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三网”融合和各类基础运营网络的互联互通,建成全市公用数据传输平台,强化信息网络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成都银行卡信息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经济信息中心以及各种公用信息数字管理控制中心,构建“数字成都”的基本框架。推进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商品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加强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建立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库及服务系统、现代支付系统,开发专用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加快成都金融业电子化建设,开办电子银行,发展网上金融业务,建立一个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争取率先在金融服务的硬件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加快金融产业发展,快速推进成都经济金融化进程
作为金融中心,要真正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扩张和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既需要具有相对于周边其他地区较快的发展速度和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同时又必须达到一定的绝对水平和发展规模。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一般是:金融机构数量与种类、金融市场规模与结构、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相对GDP所占比重,金融业增加值相对GDP所占比重。从目前成都市这几项指标值看,尽管高于周边其他中心城市,但距离金融中心所要求的绝对标准仍有很大差距。对于这样一个金融活动相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占比(即经济金融化程度)仍然较低的城市,显然很难称作金融中心。因此,成都在“十五”期间,必须将金融业的发展置于整个产业系统的突出位置,重点支持,加快发展。依法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金融接轨相适应的多功能、高效率、现代化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组织结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人才培训体系等。
完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稳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探索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鼓励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增加金融服务商品种类,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水平。大力发展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充分发挥成都的融资中心功能,健全融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并完善同业间网上融资和代理融资;积极发展辖区票据市场,增加再贴现窗口授权,完善管理制度,扩大成都票据市场的辐射范围和市场规模,加速发展成都票据交易中心。加大培育成都地区的机构投资者的力度,大力发展以成都为中心的区域性证券市场,增强成都金融中心的经济功能。
4.深化金融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建设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
在一定意义上说,西部地区的相对落后,是在近二十年中由于“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落差”造成的。要实现成都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在目前相对落后情况下,没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不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在新一轮的金融改革过程中,成都要主动开拓,积极进取,加快改革步伐,寻求新的思路全方位突破旧有体制对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和束缚。主动争取中央将成都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综合试验区,优先给予各项改革试点权,通过优先改革,构筑“政策洼地”,创造体制优势,谋求快速发展。
新的世纪,我国的金融改革也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的金融改革战略即将展开实施。如目前正在着手准备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在这一历史时期,成都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各项金融改革的优先试点权,如混业经营的试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试点以及组建中外合资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非国有金融机构等的试点,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发展。
5.实施“信用成都工程”,规范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金融环境
从根本上讲,金融是一种信用活动,金融中心同时也必然是社会信用中心。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显然是很难建成金融中心的。要将成都建成一个金融中心,首先便应有一个高度讲求信誉、信用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目前存在的商业信用、金融信用、产品信用、科技信用以及政府官员信用的信用危机,应尽快实施“信用成都工程”。信用工程的建设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各方密切协作、共同参与的大社会工程。通过建立一个最讲求商业信用、政府信用和金融信用的现代化信用成都,可以突出成都特色,为金融中心的建立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1)由政府牵头组建,由工商、财政、税务、人行、科委、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信用工程领导机构,负责制定信用工程各项实施方案,协调各方行为与关系。
(2)利用多种方式广泛进行信用成都的宣传,打击各种失信行为,切实保证各方讲求信誉,恪守信用,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风气。
(3)加强金融监管,创新监管方式与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内容,保证各金融机构合规经营,严格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保障成都金融业的公平有效竞争。
(4)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成都各种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比如,金融资信评级公司与基金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金融经纪公司(包括证券经纪人公司等)等。加快完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切实发挥银行同业公会、保险同业公会等行业组织的管理与协调职能,提高行业自律意识与自律水平。
(5)建立经济金融信息中心,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交易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市场秩序。
6.构筑西部人才阵地,为金融中心的建立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形成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金融人才的相对聚集。因此从目前成都发展看,应充分利用在蓉高校的教育资源和科技优势,加强金融教学、金融研究与金融业务三者之间的联系渠道,提高金融人才培养层次。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各类专门人才,尤其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营造宽松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大培养与引进金融高级管理人才与高级经营人才的力度,壮大高级管理、现代投资银行、证券经纪、保险精算与保险投资人才队伍。深化人事、劳动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实行特殊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吸引、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吸引国内外优秀的高级金融管理人才与金融经营人才到成都工作,调整人才结构,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标签:金融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成都发展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国家中心城市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 科技论文; 上海金融中心论文; 深圳世界金融中心论文; 成都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