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医临床;护理路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5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14~74岁,平均年龄(45.98±11.04)岁。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46.03±11.1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中恢复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神经病学》(第6版)中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且处于发病7d~1个月的恢复期阶段。
1.3纳入标准
(1)签署知情同意书;(2)发病后7d~1个月内;(3)单侧面肌麻痹,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1.4排除标准
(1)未签署知情同意书;(2)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3)合并精神障碍或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4)肿瘤、外伤等疾病继发中枢性面瘫及周围性面瘫。
1.5方法
1.5.1穴位按摩方法
两组均接受穴位按摩治疗,1次/d,即交替双手拇指,对印堂穴进行轻柔按、点约30s。对两侧的太阳穴、丝竹空穴、鱼腰穴以及攒竹穴分别进行按压30s后行抹法,以攒竹穴为开始穴,依次到太阳穴,每个穴位10次。顺着印堂往上直至前正中发迹处用双手交替行抹法20次。顺着两侧的眉弓处至发迹行抹法,动作应轻柔。再对前额部应用搓法至皮肤轻微泛红。对颊车穴、地仓穴、迎香穴、四白穴、承泣穴、睛明穴自上儿下点按15s,再用搓法顺着鼻唇沟的迎香穴至仓行穴搓10次。再用较重的力量,顺着口角歪斜的方向,行搓法对地仓穴、夹承浆、承浆穴至侧口角进行10次搓揉。再反复3次应用大鱼际揉法顺着太阳穴、颧部、面颊至颏部进行按揉,再给予抹法续行。点按翳风穴、牵正穴、听会穴、听宫穴、耳门穴各10s,对耳垂向后、向下揉捏各5次,对百会穴、上星穴、神庭穴、头维穴进行点按30s。再用总收法自翳风至头顶结束治疗。连续治疗2周。
1.5.2护理方法
1.5.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即将该疾病的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包括嘱托患者做好面部保暖,以防面部受到冷风直吹。外出可佩戴口罩以防受凉,避免被雨水淋湿,以防感冒发生。注意日常休息,不要过度劳累,洗漱时应用温水,降低对面部的刺激感。强化营养,食物应富含维生素B以及钙元素。通过强化锻炼,使自身抵抗力提高。对于无法将眼睑闭合者可在睡时佩戴眼罩,降低因角膜外露诱发的干燥不适情况。
1.5.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面部刮痧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体位。将按摩乳涂于患处面颊处。顺着攒竹穴至阳白穴进行点按,并将刮痧板提拉,在发际处停留。再依次顺着大迎穴至颧髎穴、水沟穴至迎香穴、承浆穴至颧髎穴、地仓穴至下关穴、颧髎穴至迎香穴、下关穴至太阳穴、四白穴至太阳穴、丝竹空穴-阳白穴-发际处以及鱼腰穴-阳白穴-发际处进行刮痧,每个穴位点压2次,每个部位多次往返,直至面部出现微红润感,1次/2d,连续进行10次后休息10d,再给予10次护理。
1.6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根据Sunnybrook(多伦多)面部神经功能评分量表以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对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以及面部残疾情况进行评定,其中,Sunnybrook量表包括口、颊、做过眼睑整形手术以及眼4个部分,每部分与健侧进行比较,分值与功能损伤程度成正比,满分9分。FDI量表包括FDIS及FDIP评定两部分。其中FDIS包括夜间睡眠醒来情况、面部功能对社交能力影响情况、对周围人发脾气时间等5项内容,满分30分,分值与社会生活功能成反比。FDIP包括刷牙漱口的困难程度、特殊发音困难程度以及饮食困难程度等5项内容,满分25分,分值与躯体功能成正比。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unnybrook、FDIS、FDIP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unnybrook、FDIS评分分别为(2.78±0.66)、(11.21±1.8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11±0.87)、(15.03±2.55)分,FDIP评分为(17.99±3.15)分,高于对照组的(14.98±3.1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护理前后Sunnybrook、FDIS、FDIP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也不断优化,显著提高了人们对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期盼。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改善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天数,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该护理措施属于新型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临床服务质量比较高,因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等措施为基础,并针对患者开展相应的用药、饮食、功能训练等护理措施,针对每个环节制成的标准流程,从而提高了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化操作。中医护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及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中医专科(专病)的新的护理方法,将中医辨证施护与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制定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积极探索规范的中医护理方法,并在临床中规范开展实施。本研究结果显示,路径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非路径组(P<0.05),说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22):123-124.
[2]孙巍巍.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96-197.
[3]宋爱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4):140-141.
论文作者:刘娜 张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患者论文; 面瘫论文; 中医论文; 路径论文; 面部论文; 统计学论文; 太阳穴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