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探讨
刘贡布
摘 要: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发展,在中国社会的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即我们常说的德育部分不可或缺。在这个被数字所包围的信息化时代,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是目前青少年学生发展学习德育的基础。随着我们整个社会大踏步式的发展,作为基础必备课程的《品德与社会》也将跟随我们变化的步伐,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教学发展模式方面,都将进行创新式的变化以及更深层次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以及目前的教学现状着手,浅析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与提升方式。
关键词: 教学模式;探究;互动;品德与社会
自古以来,无论是孔子所重,抑或是《道德经》中所著,对于“德”的论述总是不缺乏论证。在现如今的这个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媒体化等各种潮流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对于精神、道德世界的关注度有所减低,所以在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中有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存在,希望通过这样课程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SBS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是采用一些高分子材料组成的一种水乳型弹性沥青防水涂料。这种涂料的最大优点是低温柔韧性好,粘结性能较其他涂料更优良,耐久性能好,并且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是较为理想的一种新型防水涂料。SBS改性沥青防水涂料适用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工程,如卫生间、地下室、厨房和水池等。另外,与其他防水涂料不同的是,其特别适合于寒冷地区的防水施工。
所谓文化地理学,即是从区域地理位置的角度切入对其历史文化的研究[5]。该城邑的文化发展很有可能因为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受到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文化中心或者交通枢纽之地,这种影响就更加显著。广西在数千年历史中是一种所谓瘴疠之地,而桂林由于气候凉爽的原因成为了瘴疠区域的绿洲,所谓“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寄杨五桂州诗》),又言“瘴,二广惟桂林无之。自是而南,皆瘴乡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桂林历代一直是管控广西的文化中心。但南宁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广西交通枢纽,所以虽然南宁迟至民国才因缘际会被改为广西省会,但南宁(邕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早在宋代文献中就已经凸显出来。
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一) 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上名校”似乎已经成为众人追求的唯一目标。从学校的角度考虑,成为“名校”,意味着有强大的师资、优厚的教学设备、崇高的社会声望以及略占优势的优质生源。从家长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未来需要目前的教育做奠基,让他们在之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有拼搏的基础。从教师的角度考虑,优秀学子是能够证明其教学实力的最好代表,所谓“师出名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从这几个角度综合来说,所对应的教育理念都更重视智教,对于德教的重视程度相较来说就比较弱了,而且关键的是,这种模式并不是某个学校的单一现象,而是现如今整个社会小学教育的普遍现象。
(二) 城乡、师资差距大
城乡差距仍然是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上,反映到教育层面上仍然会折射出一些问题。直白地说,对于品德与社会这样一门课程来说,城乡教育师资的差距较大也是目前所面临的一道难题。比如说,在我国较为偏远的山区,或是条件艰苦的地区,师资力量建设的有限,对于社会与品德这门课程教育的缺乏就不足为奇了,这一点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无法很好普及所面临的显示问题。
(三) 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教育的本质就是希望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我们想要达到的真正效果就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让他们能够提前了解社会,帮助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并在相应的时间促成学生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其实践性应用性方面是很强的。纵观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所编排的课程来看,其课程的安排从内容上看都比较贴近生活,符合实际,其目的就是希望以书本课程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日常生活意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本相应的内容变化都会体现出内涵意义的深入,从小家到大家,从家庭到社会。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 教学创新,激发学生兴趣
从真正的小学教育课程安排上看,品德与社会课程所占的比重其实并不是很高。再从品德与社会所涉及的内容来看,站在如今小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的确稍显枯燥乏味。品德与社会所包含的内容,应用效果不高;相较于生物课程,趣味感不强;相较于历史课程,变化度不多。品德与社会课程更多的就是由条条框框的文字堆砌起来的,来进行相应的德育转化,所以学生对其兴趣度不高。但是,怎样才能小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呢?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要去主动发觉政治课程的魅力,可以通过自身实际,结合课本知识,对应找出其应用型。另一方面就是老师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照本宣科”,那可想而知最后的课堂效果一定不尽人意。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能够穿插一些有趣的事例,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的同时,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画面感,从而便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这就像在历史教学中,枯燥的年份历史会让学生无感,但是如果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野史,便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使课堂在活跃的氛围中继续。言归正传,在课堂中有趣事例的结合,就依赖于教师自身资源的整理,老师的积累整合。
(二) 教行合一,与生活相结合
其实在教育课堂中分为两个部分,学生和老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教育引导、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方面更多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开发智慧,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交流、帮助引导的关系。但是,在中式的教育课堂中,师生之间往往其实不那么平等,学生更多的是敬畏老师,老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也趋于严格。所以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老师通常会处于主导的位置,这样会导致课堂中缺乏交流,使整个课堂过于严肃。而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昏昏欲睡是难免的,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直接导致了小学教育中,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效率低下。我们更多的要融入趣味性,因此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将是吸引学生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便会开始主动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就会产生疑问或者问题等,当学生们开始向老师提出问题寻求解答时,也就说明我们的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产生了作用,这就是一种效率的转化。将课堂学习内容真正转化为知识储存,而不是简单的表面记忆。另外,在目前的小学德治教育过程中,老师们也未必要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学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在自己的教学方式上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老师们可以将自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整合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模式,同样也会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行思考。
光学显微镜OLYMPUS BX51,日本株式会社;高速剪切机T25,IKA艾卡(广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扫描电镜ZEISS EVO18,德国卡尔蔡司;傅立叶红外光谱仪Vector 33-MIR,德国 Brukev Optik;激光粒度仪 Malvern 2000,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TDL-5-A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三、 结束语
正如前文所说,老师和学生是教育中的两大方面。小学教学一定程度上仍属于培养兴趣的阶段,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更是如此。所以在学生层面,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在老师层面,首先要转化思想,要在教学方式上敢于开拓,敢于创新。而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既要引导也要放任其去自主探索。总之,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提升,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探索思考,进行多角度对比,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归根结底,我们还是要根据目前教育状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的实际特点,合理有效地构建高效的小学德育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国安,张泽权,熊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86.
[2]高巧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模式初探与反思[N].延安日报,2011-07-05(012).
[3]张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展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1):118-119.
作者简介:
刘贡布,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舟曲县憨班镇中心小学。
标签:教学模式论文; 探究论文; 互动论文; 品德与社会论文; 甘肃省舟曲县憨班镇中心小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