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新探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新探_共同富裕论文

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论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断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一个重要而崭新的命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从而进一步展开学习、宣传和研究。

(一)

传统看法总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归结为公有制、共同富裕,更是还加上计划经济。这种看法几乎是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的。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九二年初的南巡谈话中,第一次明确作出了新的论断。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这个论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两者的有机统一。第一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规定,它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并且决定、制约着第二点,没有生产力的相应发展,就不可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点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直接规定,它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具体的形态,并且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了现实的途径。两者缺一不可。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先谈第一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规定。这一点在一般的传统观点中是根本没有的,显示了崭新的意义。对此,小平同志作了深刻的论证。

首先,从社会主义的命运方面看。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较量的焦点所在。近几年来,苏联、东欧为什么会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为什么会落入低潮,其最深刻的背景就在于:二战以后,一方面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发展时期,经济科技获得明显的增长和进步,劳动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劳资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却由于旧体制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商品匮乏,人民群众的生活徘徊不前,因此缺乏吸引力、生命力,在两种制度的较量中,一冲就垮,甚至不冲自垮。从另外一种比较看,社会主义中国之可以能够经受住险恶的风浪、昂然挺立,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搞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上述正反面经验,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同上第356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同上第370页)如果社会主义垮台了,还谈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命运的高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力规定。

其次,从社会主义的根据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产生,高于、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先进社会形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使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这正是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论和根据。如果不是这样,社会主义便无从发生,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小平同志正是抓住这个实质反反复复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同上第63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同上第255页),“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同上第225页),从而显示了发展生产力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意义。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同先前的社会不同,先前的社会只是在代替旧制度时和在一定时期内,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一当它成熟衰老以后,它的使命便再也不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是相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不仅当它代替旧制度时是如此,而且在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它仍然要、也能不断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形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同上第171页)。这就更显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其它社会的特殊根据和本质特征。

现在谈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规定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只是社会的基础部分,还不能全面体现一个社会的本质。生产活动不是各人孤立进行而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实现的,这种社会关系便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层面,直接规定着社会的具体形态和具体性质,它直接产生、决定社会政治思想上层建筑,直接划分不同的社会类型。而“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恩选集第二卷第537页)社会关系最本质的是利益关系,抓住了利益关系也就抓住了社会关系的本质。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规定了不同的利益关系。封建社会的利益关系不同于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利益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又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利益关系,但它的本质上都表现为极少数人占有大多数的劳动,表现为两极分化的利益格局。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与它们不同,它表现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把这一点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选第三卷第364页)“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同上第111页)而且,他在论证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时,总是反反复复强调这点。如要没有这一条还叫什么社会主义?

人们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什么突出了共同富裕而没有提及公有制?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如前述,这个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又是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的实质所在,因此这个原则本身就是对所有制的规定,对私有制的否定和对公有制的肯定,如果搞私有制怎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同上第149页)在同一个南巡谈话中,小平同志讲道,“特区姓‘社’不姓‘资’”因为“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这就更足以证明。实际上他在每次谈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时,总是抓住公有制为主体不放。怀疑否定公有制的观点,从这里是找不到根据的。

第二、为什么用共同富裕的提法代替公有制的提法?首先,作为生产关系实质的利益关系,诚然是由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则是公有制)决定的,但在这里所有制(公有制)只是一种条件,而这种利益关系的最终体现是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在社会主义就是社会的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既内在地包含着公有制,又比公有制具有更加终极的意义,构成“社会主义的目的”(同上第110页),因而更能表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规定,同贫穷的公有制划清了界限。这是马恩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构想社会主义时所没有遇到的问题,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时却是需要解决的一个原则问题。

第三、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遇到的一个重大新课题就是要根据自己生产力的状况建立恰当的所有制形式,它既不同于私有制又不同于马恩设想的那种形式的公有制,需要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索。事实上,我们今天正在构建的公有制形式已经同马恩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构想以及后来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传统公有制形式有了很大差别,不仅公有制不是唯一的经济成分,而且公有制本身也存在着复杂的情况,已不同于纯粹的公有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直接提出公有制,有可能被当作传统的公有制模式,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进一步探索。

社会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和特征,但是抓住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点,也就抓住了它最本质,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它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当前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有一种看法,把生产力同生产关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强调生产力(这是对的),忽视、贬低乃至否定生产关系的意义,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也不符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决不是偶然产生和轻率作出的,而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基本原理指导下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主要反对“左”的思想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自“文革”以来,邓小平同志就一直在考虑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大问题。一早他就总结了“文革”的深刻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本质论奠定了基础。之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始终分别包含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个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同上第111页)还没有把发展生产力直接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成功,特别是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显示了适合我国生产力状况的新的经济形式(这是公有制在当代中国的一种实现形式)的生命力和进一步探求这种经济形式的意义,焕发了社会主义的生机。新的实践促使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化。一九八六年九月在同美国记者的谈话中第一次开始作出这样的新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同上第172页)从而把上述两个基本点直接统一于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定,已非常接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以后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苏、东欧发生剧变,从而通过正反面经验的比较,更加普遍更加深刻地暴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总是遇到姓社姓资问题的纠缠和干扰,要求进一步从本质上明确回答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便区别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明确我们要坚持的是本质东西,而不是非本质的东西,从而放开手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在一九九二年初南巡谈话中敏锐、果断、创造性地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论断。由上可见,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既是一贯,又是逐步深化的结果,经历了一个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由社会主义的任务上升为社会主义的原则,再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的过程。从而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一个重大的飞跃。

上述过程进一步说明小平同志的“本质论”具有充分的根据。它既坚定地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普遍的理论前提,又牢固地建构于深厚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是这两者的有机和巧妙的统一。把“本质论”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把它仅仅看作某种直接经验的特殊结论,是不对的;认为“本质论”不过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简单再现,而否认它的崭新创造,也是不对的。

(三)

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具有根本性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在自己的历程中为什么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挫折,“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同上第223页),(这一点在《邓选》第三卷中至少讲了十次之多。)就在于过去总是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归结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排除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所发生的“左”的错误,以及这种错误时间之长、之顽固,其实质,其重要的理论根源就在这里。过去我们为什么长期容忍生产力的落后,总是不顾生产力的命运一味在公有制上做文章,在上层建筑领域闹革命?为什么“八大”提出的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和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正确主张,一遇到政治形势的变化便被迅速改变?为什么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东西被当做“资本主义复辟”,许多反对“左”的错误的思想观点和人被当作修正主义和“走资派”,把这些当做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运用政治力量加以反对、打击?为什么这种“左”的错误在碰了钉子,遇到困难时,只是作一些收敛,而一旦情况稍有好转便又顽强折腾,直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极端,出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这样的谬论?为什么许多人在做上面这些事情时,都真诚地认为自己是为了社会主义,是在坚持、巩固、发展、保卫社会主义?这一切难道不都同以上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曲解为出发点密切相关吗?从这个出发点出发,越“左”就离生产力越远,国家越空,人民越穷,社会主义越是外强中干;离生产力越远就越“左”。这就是“没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造成的后果。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了拨乱反正,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而“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同上第141页)。这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之后的新路子都是以此为基础提出和实行的,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使中国的社会主义获得了活力。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最雄辩地证明了“本质论”的科学性和意义。

“本质论”的提出,一下子使人豁然开朗,别开洞天,对“左”的东西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过去有人往往把坚持社会主义同发展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立起来,认为有时为了发展生产力就会损害社会主义,有时坚持社会主义就得牺牲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对立,在“本质论”面前将从根本上被消除。过去人们常被姓社姓资问题困扰,“本质论”也将彻底解除它,指示我们要在本质上去辨别,而不要在非本质问题上纠缠。它是反“左”的锐利思想武器。同时它又同鼓吹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右的倾向,严格划清界限。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夏的一块奠基石,为坚持这个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战线,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入探索,为坚持这个理论的核心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这个理论的重要理论支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为整个这个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所要解决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必将促进社会主义运动跳出旧圈子,开辟新天地,带来新命运。它不仅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几年探索的一个飞跃,也是建国以来四十多年认识发展的一个飞跃,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七十多年实践发展的一个飞跃,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多年理论发展的一个飞跃。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新探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