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智慧城市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进一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部分城市已经从传统形式的城市逐渐向数字城市进行转变,不仅包含了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就连实际基础较为薄弱和不足的三线城市,也已经开始规划和建设数字城市。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城市并不等于智慧城市,因为数字城市只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和初级阶段,所以智慧城市是所有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城市发展未来极端的必然状态。
【关键词】智慧城市;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
1.智慧城市与地理空间结构的简析
智慧城市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再依托于物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实现人们知识转变的目的,并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规划以及管控中去,从而减少依赖人工的智能化模式,并按照最佳组合的方式,达到各活动行为之间的良好协同。而在智慧城市中不仅要包含类似人体感官系统的信息感知、接受设备,还要包含同人类神经体系差不多的指令传输系统、以及像人脑的云计算中心,向人体行为活动器官的处理系统和应对系统。地理空间结构是将城市的信息化作为其建设的基础设施,而数字城市或者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这一结构作为有力支撑。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测绘地理信息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本质性信息资源,所以,在建设数字化城市时期建立起信息云平台,是确保智慧城市顺利发展的切实要求。
2.现有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要
2.1以项目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不相适应
目前地理信息资源的获取以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技术手段,以项目的形式组织生产,作业人员分专业、分工序,按照工艺流程生产地理信息数据,即生产标准的有限的数据形态,并以地理信息数据库形式保存。以数据生产为中心,以项目为管理单元,以层级管理为主,项目之间地理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和通用性难以实现,如地理国情监测、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础测绘等项目间的地理信息数据采用不同标准采集和处理,不能互相融合,这与智慧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
2.2标准体系不相适应
现有的标准体系建立在对客观对象信息的几何属性的描述和图形的表达基础上,对对象附加属性的采集和描述极少,即主要关注的是图形信息;而地理信息的“智慧”化是物物相连的基本形态,必须是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采集和描述模式,既要知道“长得什么样”,又要清楚“是什么”。因此,基础地理信息的种类、结构、时效与网络输出和智能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不仅如此,由于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得地理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可视化表达必须与智能传感器、网络相连接,移动终端的地理信息采集变得越来越普遍,而目前对于移动终端和个人地理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并没有纳入标准体系之中,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与实施提供云服务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地理信息要素编码与描述、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标准都必须重新定义和修改。
3.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
3.1从项目管理向综合信息管理转变
目前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是静态和有限的动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种智能传感器和遥感设备使得获取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日益增多,数据交换和共享实时频繁,数据类型和形态复杂多样,各个工序、生产流程,以及各作业组和作业单元界限不再十分明确,机动灵活的数据处理和获取使得要素级的更新、互动更新、采用移动终端的更新、网路传输更新等新兴作业手段交替进行,要完全以项目形式实现地理信息管理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从以层级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矩阵管理为主,从项目管理转变为综合信息管理。
3.2从提供定位信息向智能位置服务转变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具有关系复杂、非结构化、数据量大、多比例尺、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在数字城市模式下,地理信息主要用来提供定位信息。由于数据是在采集定位信息指导下的标准数据,种类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加上网络环境和地理信息软件能力对多源异构、非结构化地理信息的实时信息的处理不够成熟,无论是电子地图,还是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主要还是提供定位信息服务,应用部门叠加专业数据进行使用,以地理信息库的形式提供数据支撑。虽然以谷歌、腾讯、百度、高德为代表的地图服务已通过智能手机为大众提供便捷的地理信息服务,但也只能说是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的雏形,是地理信息为大众提供智慧服务的冰山一角。在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中,地理信息不但要用来定位,还要用来分析物物之间的相对空间关系,解决“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以获取几何信息为主的采集形态需要转变为几何信息和属性数据同时获取。由于这种分析和反应都是自动响应的,因此对数据的精细化、准确性、可靠性的要求会更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地理空间数据,使得能对同一空间范围内的各类事物间的互相关系作出精确判断,切实使数据“聪明”起来,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提供除位置以外的对象特定信息,实现智能位置服务。
3.3从标准数据向共建共享数据的转变
现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群以结构化的、有限的、静态的数据作为核心数据,没能很好地解决空间信息的贡献和利用问题。智慧城市必须建立在海量的、精确的、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数据链必须向两侧延伸:一方面向精细化发展,如城市部件的详细位置和属性信息、地上地下的一体化精准信息、室内外的三维信息、智能传感器的位置信息等;另一方面向粗略的大数据发展,用于风险防范、预测和预警、统计分析、发展模拟、预测城市、运营和管理城市等。个性化、按需、快捷、便利、实时的服务,私人定制、按需测绘成为常态,数据提供即服务的时代渐行渐远。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标准统一的地理信息整合、集成、共享,不同专业和部门之间分工合作,以服务为中心,共建共享变得十分必要,以统一标准采取和集合异构数据。基础数据由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统一提供,专业数据部分由权威部门生产,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和交换,为用户提供一体化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对地理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
3.4从专业测绘向泛在测绘转变
现有的地理信息服务模式决定了测绘仍处在专业测绘阶段,尽管以谷歌为代表的地理信息众包服务模式突破了专业测绘的藩篱,但仍以传递简单的位置信息为主。智慧城市建设物物相连的需要使得所有物体置于各种传感设备的覆盖之下,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得位置信息获取变得十分容易,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测绘;测绘手段扩展到感知设备和传感网络;测绘内容不仅仅是位置数据,还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地理数据、轨迹数据、空间媒体数据为主要位置大数据,势必要求实现从专业测绘向泛在测绘转变。
4.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模式,将成为我国未来10—20年信息化需求的最大来源、信息投资的主要方向和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大机遇。智慧城市建设已成势不可挡的趋势,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数据支撑的地理信息服务要适应需要,必须转变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为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赵鹏,陈阿霞.测绘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03:127-129.
[2]王李佳.面向智慧城市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 8.
论文作者:彭勃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地理信息论文; 城市论文; 数据论文; 智慧论文; 信息论文; 地理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年8月总第2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