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经贸关系论文,内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
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之际,我们就香港与内地经贸关系作一分析与展望,希望能对香港的平稳过渡及未来的繁荣与发展有所裨益。
一、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
由于地理的、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各种天然的和血缘的关系,长期以来,两地经贸联系尤为密切,自内地改革开放至今的18年间,两地经贸合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已成为相互促进、彼此依赖、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贸易伙伴。
(一)从贸易方面看:据香港政府统计数字,香港与内地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282亿港元增加到1996年的10498.1亿港元,是1980 年的37.2倍,香港对外贸易总额中内地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13.4 %上升到35.8%。其中香港从大陆进口1996年为5704.4亿港元,港产品出口616.2亿港元,转口4177.5亿港元,分别为1980年的26倍、38.3倍和90倍,占香港进口、出口和转口总额比重分别为37.1%、29%和35.2%。由此充分显示内地在香港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内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转口基地(见表1)。
表1香港与内地贸易情况 单位:亿港元
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资料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1.两地增长速度快,最高年份曾达28%,最低也有14%。这样的高速增长说明两地贸易对双方经济都有好处,也说明香港贸易界对中国的对港政策有信心。
2.中国内地在香港对外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这一比重基本不变,大体保持在1/3左右。这说明内地在香港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这种地位很稳固。
3.港产品对内地的出口增长不稳定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自1990年以来,香港对内地的出口年增长率中最高的一年为14.1%,最低的一年为-3.7%,落差达18.3%。然而,香港产品对内地的出口在其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却变化不大,最高年份和最低年份相关为8%,而1992 年后即一方面是对内地出口增幅波动较大且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是对内地出口占其总出口比重上升,且有稳定不变的趋势,同时香港产品出口的总规模变化不大。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香港制造业大量迁往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内地,使香港本地的制造业停滞或呈萎缩趋势。另外,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内迁,使其对内地的出口变为当地生产和销售,这也是港产品对内地出口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4.香港对内地转口增长率减缓,从1990年以来,香港对内地转口增幅最大落差为30%,但转口货值仍在增加,而香港对内地的转口贸易在其转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不大。这说明香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转口也在增加,但增幅还要小于对内地的增幅。香港对内地转口增幅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内地和国外建立了更广泛的贸易关系,有些商品由从香港转口变为直接从原出口国进口;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内地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地有能力自己生产一部分原来需要经香港转口的商品,从而转口量下降。
5.香港从内地的进口逐年增加,但增幅呈下降趋势,除1996年外,增幅都为两位数字,这说明香港经济对从内地进口需求还是增加的。内地对香港的出口以鲜活食品、原料居多,这些商品的需求弹性小,所以进口量比较稳定。香港从内地的进口一直占其总进口的近40%,说明香港对内地的依赖性相当大。香港从内地的进口占其总进口额的比重基本不变,说明香港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在同步增长。
与此同时,内地对香港的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的特殊作用,从“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到“一国两制”政策,中国政府一贯正确对待香港问题,对香港实行特殊政策。正因为如此,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才得以健康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1996年中国内地对香港进出口贸易额为407.3 亿美元,其中出口329.1亿美元,进口78.3亿美元,从1990—1996 年中国对香港累计贸易顺差达1290.3亿美元,是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中国产品经香港转口货值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占香港转口贸易比重稳定在60%左右(见表2和表3)。
表2 中国对香港的贸易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计算
表3 内地商品经香港转口情况单位:亿港元
年份 转口金额
年增长(%) 占香港转口总额(%)
1980
83.928.2 27.9
1985
346.3
23.2 32.9
1990
2404.1 27.7 58.1
1991
3156.9 31.3 59.0
1992
4037.8 27.9 58.4
1993
4740.1 17.4 57.5
1994
5458.3 15.2 57.6
1995
6363.8 16.6 57.2
1996
6835.1
7.4 57.6
从表2和表3可以作出如下分析:
1.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以前一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3以上,从1993年后降为16%左右,近几年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上,我们认为,这一趋势是正常的。随着内地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在总额上还会增加,但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还会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内地经济发展潜力大、速度快,而外贸发展速度又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增加和提高,其出口的增加额决非香港所能容纳,进口也绝非香港所能提供,但这并不影响香港在中国内地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的出口对香港的依赖度较高。1990年—1992年内地对香港出口占其出口总额比重高达40%以上,自1993年以来,其比重一直维持在25%上下,比前几年有较大的下降,这是由于内地实行贸易多元化战略以及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所致。
3.内地从香港的进口货值从1993年开始一路下滑,降幅颇大,但这并不是由于香港经济萧条,而是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内迁,由在内地生产和销售代替了进口;也由于中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口结构不断优化,有些产品不是香港所能提供,而且有些商品内地已能生产,不再或减少了进口。由于对商品质量、价格和建立多边贸易关系等方面的考虑,从香港以外的进口渠道增加,无疑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逐渐建立、完善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4.内地产品经香港转口对中国外贸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经港转口货值连年大幅增长,但所占比重几乎不变。这说明中国在香港的转口贸易发展的同时,其他国家经香港的转口贸易也在同步增长。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香港在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中心和枢纽作用。
(二)从相互投资情况看:
1.香港在内地投资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前,内地与香港的主要经济关系是贸易关系。贸易关系是人类经济史上历史悠久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经济关系是以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为物质基础的。因此,它是一种更高级的经济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打破了原来的思想禁区,开始积极引进外资。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大量港资涌入中国内地,并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来源。1979年、1996年底内地已累积实际利用港资986.2亿美元, 占我国实际利用全部外资的56.2%。我国实际利用港资的增长速度一直很快,有的年份竟高达20.4%。(见表4)
表4香港在大陆的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项目
协议
增减(%)
实际
增减(%) 实际投入/
个数
金额 金额协议金额
1979-1989 16751 193.990.616.7
1990 4751 38.3 18.819.1
1991 8502 72.1 88.324.9 32.4 34.5
1992 30781 400.4
-45.575.1204.0 18.8
1993 49134 739.784.7
172.7129.9 23.4
1994 24622 469.7
-36.7
196.7 13.9 41.9
1995 17186 409.9
-12.8
200.6 2.0 48.9
1996 10397 280.0
-31.7
200.8 3.1 73.9
合计162122 2604.0 986.2
资料来源:外经贸部统计 注:1979—1986年数字包括澳门在大陆
从表4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港资项目平均资金较少。1979—1989 年, 港资项目平均为54万美元,1990年平均每个项目为39.6万美元,1991年为29 万美元, 1992年为24万美元,1993年为35万美元,1994年为79.9万美元,1995年为116.7万美元。1996年为193万美元,这样的投资项目是比较小的,这是因为港资大部分是小型制造业和加工业。
第二,港资进入内地增幅1994年后减缓。1994—1996年在上两年迅速增长后,投资项目和协议金额大幅下滑, 1994 年协议金额负增长为36.7%,比1993年的84.7%落差达121.4%。 但实际投入仍有一定增长。这是由于港资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涉足内地广褒腹地较少,在珠江三角洲的容纳能力日渐饱和的情况下,投资的利润率递减,因而投资机会减少,造成港资投入增势减弱。
第三,港资到位率较低。从1995年以前的情况年,实际投入与协议金额之比最高年份为49.1%,最低年份仅为18.8%。这除去内地存在层层压引资指标,从而使协议本身不切实际等原因外,也说明港资在协议的严肃性、科学性及履约的诚信性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四,港资项目平均投入资金少,原因是港资投入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小项目,其目的是与内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相组合,以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利润。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香港经济缺乏雄厚的科技力量基础,也难以在大型高科技项目上拓展。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将来亦不可期望过高。
香港是内地吸收外资的最大来源地,港商的投资对缓解内地资金短缺、引进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内地经济发展以及推动内地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对香港来说,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内地,并把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东以及华南地区建成生产基地,不仅可充分利用内地廉价土地和劳动力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从中获得高额利润,而且对促进香港制造业的转型和香港金融、贸易、信息以至整体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如1995年香港服务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的83%。1995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高达2.3万美元,居亚洲第二。近几年, 香港在内地投资已从华南沿海向上海浦东和长江流域扩散,目前又正在向中西部转移,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发展形势仍很喜人。
2.内地在香港投资分析
中资企业在港发展有较长的历史,据有关记载,香港招商局集团的前身“轮船招商公局”早在1872年就在港经营,至今有125年的历史。 而中银、中旅、华润等集团公司早在1949年以前就在港设立了机构,但一直到内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中资公司在香港注册公司中所占比重很小。自1979年至今,在港中资企业迅速崛起,截至1996年底,中资公司已发展到1818家,累计投资金额达250亿美元, 跃居香港外来投资第二位。并在香港各经济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表5)。
表5香港中资企业经济指标
项目占香港同类指标总额比重
中资经营的贸易额
22%
中资经营内地进出口贸易 55%
中资银行吸收存款
23%
中资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21%
中资企业承办的货运量
25%
中资经营的内地旅游服务 50%
中资企业承建的各项建筑工程 12%
中资企控股的63家上市公司市值 4.5%
中资企业鲜活食品供应
95%
资料来源:香港中国银行经济消息摘自1996年10月
除此以外,中资企业还在香港的电讯、航空、隧道、机场、货运码头、房地产以及零售百货等进行实业投资和参股,为加快香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有益贡献。中资企业已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两地经贸关系的展望
以上我们分析了香港的对外贸易概况,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现状及其成因,考虑到“九七”香港回归的临近,本文试图对香港未来的国际贸易地位及其与内地的经贸关系做一展望。
1.“操之在我”的因素与“操之在人”的因素
不容否认,香港过去的繁荣,主要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香港人干出来的。“九七”以后,香港人依然是香港人,可以说是一个恒定因素。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三个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国经济界共同运作的结果。是各国商界特别是大公司愿意在香港拓展贸易,香港才成了贸易中心;是各国银行特别是大银行愿意在香港拓展金融业务,香港才成了金融中心;因为香港有这样的贸易规模,香港才可能成为航运中心。因此决定香港未来前景的就不仅是我方因素,而是还包括外方因素。这里,一部分因素操之在我,而另一部分因素操之在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所谓操之在我的因素即我方可以控制的因素,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我方对香港的政策。关于这一点,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都有明确的阐述,这两个历史性文件体现了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只要坚持这两个文件,香港继续保持“三个中心”的地位就有了政治保障。
所谓操之在人的因素即外国特别是一些主要国家将要对香港采取的政策,这是由各国决定的。一些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企图把香港当作一个筹码来与我国较量。但我们认为,毕竟是我方对香港拥有主权,如何运作,主权在我。只要我方认真执行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这些反华势力就找不到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的口实。如果他们一意孤行,不顾事实与我为敌,必然得不到国际社会公正舆论的支持。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归根结底还是操之在我,操之在人的因素最终还是受操之在我的因素制约。基于此,未来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乐观的。
2.香港成为“三个中心”是由现在香港多方面的条件决定的。资本运动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追求剩余价值(其转化形式是利润)是资本本能的冲动。而香港的条件使资本能获得高于别处的利润。只要我们保持并发展香港这些有利的条件,任何反华的政治势力也不能阻止资本的这种本能的冲动。如果一些国家硬是要用行政手段限制本国资本与香港的往来,则必然会损害其本国的利益,得到“害人终害己”的结果。明智的政治家是不会不顾自己的国家利益的。毕竟“国家利益原则”是外交遵循的一条主要原则。
3.其他城市与香港的竞争问题。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想取代香港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如新加坡、曼谷、台北、汉城、马尼拉等一些城市都有这种打算,并开始采取某些行动。但是,香港具有这些城市所不能具有的优势。我们不能漠视这些城市对香港的威胁,但只要我方操作上无大的失误,它们是难以取香港而代之的。
4.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将继续增长。在香港持续稳定繁荣的前提下,由于内地经济也一直在持续高速增长,两地的贸易规模必然会继续扩大。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在香港的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变化不大,估计将维持在30%上下。但这一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将下降,因为中国内地的经济规模大,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两地对外贸易的规模差距会越来越大。以最近几年看,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是百分之十几,而且逐年下降。预计在未来10年内有可能降到10%左右。
5.两地贸易结构将发生变化。由于香港很多制造业迁到内地,香港的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已经并将继续下降。而内地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将上升。这是由于内地人口多,人才产出多,因而科技力量相对雄厚,在很多制造业领域里会逐渐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增加内地高技术含量产品在香港的竞争力。加之内地劳动力价格低,会使这些产品成本较低,这就更增加了竞争力。服务贸易对内地的出口有可能增加。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方面的原因,内地仍将是香港主要的鲜活食品和一些其他生活用品的供应者。
6.香港对内地的转口作用将下降。因为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及进口和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发展,中国将更多地直接从国外进口,但由于香港在一些国家享有内地不能享有的贸易待遇,内地产品经由香港转口的总额还会增加,但增幅将会下降。内地商品经香港转口额占香港转口总额的比重可能会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从多年资料看这一水平可能维持在50—60%之间。因此,香港对内地产品的转口贸易还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7.由于香港金融业发达,香港仍将是内地筹措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但由于香港本地科技力量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资本难以与高科技捆在一起进入内地。因此,这些资金将主要用来解决内地企业一些资金的需要,或是建立一些生产普通技术产品的中小企业。不可对依赖香港资本在内地建立大型高科技企业存有不切实际的希望。
8.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发展。例如,引导香港的资本、管理与内地科技、资源、劳动力组成大型高科技含量的企业。诚能如此,两地的经济合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家的综合国力、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将得到提高。
9.香港工商界将向内地腹地投资。现在,香港对内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这种投资已近饱和。但中西部地区还是一片辽阔的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中国政府已把中西部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香港贸发局也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香港企业界向中国中西部投资。由于资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香港在中西部的投资可望取得更高的利润率。因此,投资中西部无论是对中西部开发还是对港资来说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