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与教育协调发展--科技经济_科技论文

高技术与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经济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本文以高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为依据,详细分析高技术的发展对科技、经济、教育三大社会系统带来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技术发展条件下,教育—科技—经济系统关联模式的衍化: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松耦合”状态转变为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紧耦合”状态以及三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notations and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chnology,this

paper

make

apenetrating analysis on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y to S & T,education,economysystems.Based on above analysis,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evol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education - S & T- economy system:from a'loose

coupling'mode

to

a'closecoupling'mode and a new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pattern ofsocial system.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高技术产业部门,如电子信息产业、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工程产业等。它们的出现对经济、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对产业结构的变革、地区经济的振兴、科技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技术的发展使技术系统的进化速率越来越快,经济的发展与增长也呈现加速性质。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因素。经济、科技、教育这三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并开始出现“融合”的发展趋势。这种由高技术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使得任何把这三个子系统分离开来进行单独考虑的作法都是不可取的。必须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高技术对经济—科技—教育三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

一、高技术对科技系统的影响

高技术作为科技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和发展对科技系统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

随着高技术的兴起,产业技术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科技—经济系统中的变动趋势使技术研究以更快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拓展。在此背景下,多学科和跨学科性的科学和技术研究成为必然性的发展潮流,任何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研究已无法满足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2.技术创新模式的变革。

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仅技术变革的速度非常迅猛,技术创新本身的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早在50年代,人们通常认为工业创新过程是一个以科学发现为起点,经由工业R & D活动、 工程化和生产制造环节,最后进入市场化环节的线性过程。这种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是由当时技术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此后技术创新开始了托夫勒所称的“第三次浪潮”,工业创新的主导模式也由60年代至70年代初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线性模式,发展到强调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的“推拉二重模式”,直到80年代的“整合模式”。整合模式改变了以往那种或多或少地把技术创新视为线性过程的局限性观点,强调其非线性特点,把组织、技术和管理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到了90年代,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对社会经济系统的介入和渗透,不仅技术创新的手段发生变化,而且不同创新个体之间也被日益发展的信息高技术联成“创新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技术信息交换已密不可分。这种崭新的创新模式被称为“战略整合与网络式”。

3.基础研究重点的转移。

长期以来,各国都对基础研究在促进科技系统发展方面的作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自进入80年代之后,人们发现基础研究方面的努力并未像当初所想的那样必然地带来经济增长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这种反思导致90年代“大科学”研究的没落,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把基础研究的重点从纯科学研究转入“近市场”研究,把目光投向了对工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应用型基础研究。

二、高技术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如下几方面:

1.创新政策的出现。

创新政策作为一种对经济—科技—教育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的国家政策,出现于70年代,并在80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OECD曾指出,发展技术创新政策的目的是要“把科技政策与政府其它政策,特别是经济、社会和产业政策,包括能源、教育和人力资源政策形成一个整体”。 Roy Rothewell则认为创新政策是科技政策与工业政策的结合。

创新政策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与70年代高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以高技术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迅速发展的微电子高技术也给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传统的科技政策与工业政策分离的状况已无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因而创新政策的出现就有了它的必然性。

2.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

高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方式。过去的经济发展是数量增长型的,它以产量和产值的增长速度为主要目标,这种经济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已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它是高质量、高效益的经济。伴随着这种转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日益明显。以日本为例,50年代末至60年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20%,60到70年代占38%,70年代上升到65%。

3.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高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1987年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以美国为100的话,则西德为81.1,英国为71.9,意大利为85.5, 日本为70.1。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高技术的发展水平相当高。

4.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这主要表现在:(1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其中的信息业飞速增长;(2 )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比重不断提高;(3)传统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日益衰落; (4)传统产业与高技术结合带来的“再工业化”。

5.经济竞争核心与战略的变化。

高技术的发展在给经济结构带来变化的同时,也给作为经济承载个体的企业的竞争方式和发展战略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首先从经济竞争核心来看,从福特时代的强调企业大批量生产体制带来经济规模效应,发展到七、八十年代的以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再到90年代的强调以高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经济竞争,人们日益发现技术已经以加速发展的势态,取代资金和劳动力,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变化也给企业的发展战略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与以往不同,企业为了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对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其管理手段也由于信息高技术的引入而产生一些新的特点,要求企业能对组织环境发生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即所谓的“柔性管理”的“学习性组织”。这样,企业必须对其经营战略和技术战略进行综合性的考虑,以适应经济竞争的需要。

三、高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影响

高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工程化教育与产学研合作。

高等院校是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在发展高技术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如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智力密集优势、研究和开发的高效益优势、高质量信息聚集优势。为了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从而有效地促进经济、科技、教育协调发展,世界各国在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机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实践证明,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逐渐兴起的各种高技术开发区是一种有效的组织机制。这些开发区以大学为依托,在大学周围建立研究所、生产企业,从而使开发区成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地、高技术研究成果向生产转移的加速器,同时也是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型专业人才的“辐射源”。高技术开发区作为科研、教学、生产实现有机联系的结合点,既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优势,又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效地推动了高技术的发展。

其次,近年来出现的工程研究中心(ERC)是一种新型的产、学、 研合作的组织形式。它以大学为基地,将教育融入科研,在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在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中吸收许多有益的经验。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从事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研究与发展,针对行业或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不但为企业提供成熟的工艺和技术以及具有高增值效益的新产品,而且为科技、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性强、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2.继续教育与再培训。

由于高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实际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过去从发明到应用需耗去100多年,后来周期日益缩短,变为5年、 3年,甚至缩短为几个月,如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仅用了两个月。由此引起的知识老化的周期也在迅速缩短。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这种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为了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对在职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目前,美国一些著名的工业企业所属科研机构和一些大学都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以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开设初期培训班;举办高级工程讲习班;实行科研“休假制”;实行科研人员交流制。

3.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高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设备更先进,教学方法更灵活,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的应用,使得远距离教育日益兴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新模式。

理工科大学作为开展工程技术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的最重要场所,也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高等教育为适应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在五、六十年代,为了适应当时新出现的高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等院校把教学重点放在数学、物理等方面。这一改革的特点是用最新科学理论培养勇于探索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进入80年代以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决定因素已经日益取决于其技术实力;并且工程化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各国增强工业竞争的瓶颈因素。有鉴于此,美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投向了对具有一定工程化知识背景的高技术研究人才的培养。

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外,美国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成功的改革:提倡讲课少而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为学生今后独立工作打好基础;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增加设计或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能力。

4.教育与企业家素质培养。

自从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技术创新概念以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便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熊氏的技术创新理论中,企业家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人”。企业家具有如下一些素质,不仅对潜在商业机会有敏锐的洞察力,还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意识。J.科欣在《第三个世纪》一书中就曾指出,“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视”将是美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

随着高技术的发展,它对企业家的素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企业家具有敏锐洞察力和良好的风险意识,还必须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特性和技术创新管理有清晰的认识。这也就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出高水平科技研究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还必须培养出具有工程化知识背景、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企业家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四、高技术与教育—科技—经济三系统关联模式的演化

高技术的发展给科技、教育、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使得这三个社会大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的结构和内在特性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作为科技系统的一个内生因素,高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技术系统的结构及其演进方式。它一方面不断丰富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同的技术领域的关联性增大,从而使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发展和变革。

人们对技术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的认识也由于高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把技术视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外生变量。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技术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驱动力因素,并取代了传统经济学中资本和劳动力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科技、经济、教育三者之间互动性的影响,科技和经济系统在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要求教育系统发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三个重要的子系统,高技术的出现带动了世界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科技、经济、教育三者的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高技术对社会系统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它还彻底改变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它使得科技、教育、经济三者的发展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者中任何两个都已不再单纯是第三者的外生变量,而是已部分地转变为内生驱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松耦合”状态转变为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交融的“紧耦合”状态。(见图1所示)

图1 经济—技术—教育三系统关联模式演化

在经济—科技—教育三系统的新型关联模式中,高技术作为其中核心的因素,它通过如下三个纽带对经济—科技—教育三系统的协调发展产生影响:

1.技术创新。

作为经济增长最核心的内生驱动力,技术创新充分表征了技术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为重要的是,高技术的引入导致技术创新的频度加大,并呈现系统化特征,科技系统与经济系统出现交融的状态。

2.工程化教育。

高技术的发展要求教育系统发生结构性变革以满足科技系统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工程化教育通过把科技系统与教育系统紧密联结,使技术创新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工程化教育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3.高技术型人才。

当今时代,经济竞争和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尤其是高技术型人才。高技术型人才包括高水平科技研究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具有工程化知识背景、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及企业家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教育系统通过对高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到经济系统的发展。

五、高技术与经济—技术—教育三系统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赖于经济、技术、教育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要求:(1 )任何一个子系统均不成为另外两个子系统发展的阻碍性瓶颈因素;(2 )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必须能对另外两个子系统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以适应这种变化;(3 )在相对稳定的资源配置情况下,任何一个子系统应尽可能地使另外两个子系统都能达到最优状态。

社会发展是一个在制度、技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市场在激励技术—经济系统发展方面具有自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市场常常很难使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所以,要想获得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稳定的制度化协调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寻求这种协调机制上所作的努力。国家创新系统是由Freeman等人提出的, 用以描述存在于公共与私有部门当中影响技术过程的一种制度网络,其活动及各种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影响新技术的发展、引进、改进和扩散。

然而,这种以技术过程为核心的制度网络尚不足以完整地描述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机制。我们有必要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广义的国家创新系统”来表述这种协调机制,以充分反映高技术的发展给技术、经济、教育系统带来的结构和特性变化。

广义国家创新系统作为一种影响经济—技术—教育三系统协调发展的制度性网络,其活动及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系统的发展和进化过程。一般而言,广义国家创新系统包括如下一些部分:

1.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作为经济、技术、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因素,它对三个社会子系统具有一种潜在而强有力的影响。随着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种称之为“高技术型社会文化”的新型社会文化也随之产生。

2.教育体系。

教育是广义国家创新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它一方面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向技术、经济系统提供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体系中,教育投入与教育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3.市场体系。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机制,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市场体系的不完备往往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大障碍。

4.非市场性的技术资源分配制度。

基础研究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构成长期的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但由于基础研究的公共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缺乏进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高技术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制度化的资源分配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面临着包括资金在内的技术资源的相对不足困境。如何建立起符合技术和经济系统发展要求的非市场性技术资源分配制度,将成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财政与金融制度在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5.研究开发体系。

正如Hyung Sup Choi强调的,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建立一套包括所有基础设施在内的研究与发展体系,并积极支持它的发展。由于技术系统中高技术的引入,研究开发体系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如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和基础研究重点从纯科学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的转移。

6.创新政策。

创新政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把过去完全分离的、由不同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这两种政策工具组合成一个整体。创新政策一方面把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有效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从需求、供给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来推动工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可以说,创新政策的出现给经济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科技、经济、教育三者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尽快地建立与完善广义国家创新系统,这是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与高技术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促进经济—技术—教育三系统的协调发展的制度性网络,它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科技、经济、教育三者发展的协调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制度化外部条件。

标签:;  ;  ;  ;  ;  ;  

高技术与教育协调发展--科技经济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