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市场消费与流通体系建设——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系建设论文,我国论文,农村市场论文,现状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市场是我国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一,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 1978年增长21倍,比“九五”末的 2000年增长1.5倍(接近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倍的水平)。农村市场的扩大,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今后扩大内需、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市场。
第二,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目前我国农村既有传统的集贸市场,也有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一是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到2005年底,我国有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综合市场539个,成交额2412亿元,比2000年增长6.1%。二是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企业近千家,连锁门店3万多个,为农民创造了方便、安全和实惠的农资购买环境。三是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以小百货、食杂店、夫妻店等传统方式为主,连锁经营、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开始走向农村市场。2005年商务部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主要是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城市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发展现代流通网络。一是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的乡村投资建立、改造连锁“农家店”。二是鼓励各类大中型连锁企业通过吸引小型企业加盟的方式到乡村建立、改造“农家店”。三是支持各类中小型企业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建立配送中心。国家通过直补和贴息的方式对企业建设改造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万村千乡市场程”的实施就是要通过在农村地区新建或改造标准化的“农家店”,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基层商业网点,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夫妻店”、“代销店”,建设标准化“农家店”。 2006年全国有2287个企业在1817个县进行试点,全国累计建设农家店16万个,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 117亿元,吸纳富余劳动力65万人,扩大农村消费近600亿元,使1.4亿农民受益。供销合作社系统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经营网络,自建、合建连锁、配送网点近10万个,50%的消费品零售已纳入连锁经营和配送体系。
图1 我国城市与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第三,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是目前农产品流通的核心主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从事农产品购销经营活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超过2万多个,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服务活动的农村经纪人达600万个。农资经营已形成由供销社农资公司、农资生产企业、农业“三站”、个体工商户等多种市场主体、多种流通渠道共同参与的格局。
二、当前我国农村市场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在根本上不适应扩大农村消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第一,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持续扩大趋势。1978年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4%,而县及县以下为1053亿元,占77.6%,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市场规模迅速扩展,到1995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县及县以下,城乡市场规模相差1.2倍。到2005年,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扩大到2倍(见图2)。占全国2/3的农村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3。从长期趋势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市场规模差距呈继续扩大趋势。农村市场规模过小、农村消费不足将越来越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本性问题。
第二,农村市场流通的地区差距逐步拉大。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农产品产地和销地,市场流通建设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差距逐步拉大。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市场流通东大西小、东强西弱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和交易方式在东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比较缓慢;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2005年,亿元以上农产品综合市场成交额,东部地区占全国的78.9%.中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2.4%和 8.7%。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等农产品集中消费地区,批发市场设施条件较好,农产品配送、零售网络比较健全;而农产品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比较差,特别是中部粮棉油、蔬果主产区以及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交通、通讯和市场交易条件差,发展明显滞后。
第三,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一是传统流通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超市销售比例在70%以上,其中美国、德国达到95%,而我国平均只有6%。二是交易方式落后。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0个省 555个村1万个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通过定单销售。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目前仅9.2%的农村批发市场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技术,73.2%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仍采用传统对手交易方式,只有2%的拥有电子结算设备。与此同时,由于流通技术的滞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5%的水平。
图2 我国城市与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份额
第四,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多年来国家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如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约为城市的1/10,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少量的牛奶和豆制品进入冷链系统,而欧美国家进入冷链系统的农产品比例为 85%,我国物流费用占国内生鲜产品总成本的比重高达70%。
第五,农村市场流通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大多是个体商户、运销农户和经纪人,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
第六,农村市场管理滞后。农村市场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有的地区市场布局过多、浪费严重,导致“有场无市”、“空壳市场”;有的地区市场建设严重不足,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市场管理落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使农村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消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农业部最近组织的抽查表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39家生产企业的4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0.6%。2006年前三季度,仅质检部门查处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案件近2万起,违法案件案值达3亿元,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三、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建设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近期应切实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1.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重点要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注:指通过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双百市场工程”的主要内容,一是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准公益设施建设。二是着力培育 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加强农产品冷链系统与配送中心的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水平,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注:指在改造传统经营网络的基础上,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统筹规划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二是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提高农产品冷藏保鲜能力与市场均衡供应能力。三是扶持化肥集中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业生产资料仓储、码头与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信息与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性农业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构建支撑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的配送、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
2.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一要对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和经营审批手续,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全面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二要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三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四要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建立农资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建立质量保障和损害赔偿机制。鼓励农资经营企业发展“庄稼医院”,把农资经营与农资科技服务结合起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提高农资施用效能。五要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优化农民购物环境。完善农村大件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与维修服务体系。
3.积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给予机构登记、办公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的便利。建议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二是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支持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三是积极培育和引导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的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四是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五是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邮政系统要发挥邮递物流网络的优势,拓展为“三农”服务领域。
4.加强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电脑、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二是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继续推动建立全国性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给予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除通行费的优惠,真正实现省际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