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列宁和苏联哲学家的哲学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联论文,列宁论文,哲学家论文,哲学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4)03-0005-05
当前,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研究和讨论中,出现了一种简单否定人们一直公 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这是一种轻率的态 度。为了建构科学的与当代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对原来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一番梳理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我曾在《南京社会科 学》2003年第2期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道路》为题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萌芽和形成的过程,指出唯物史观思想体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出现时,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它的理论前提也出现了,但只是蕴涵其中,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体系当时并未出现。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在19世纪70年代主要由恩 格斯制定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却是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对此列宁和苏联哲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是 非功过今天应予以评说。
一、奠定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是列宁最大的哲学贡献
恩格斯虽然已经在实质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系统 化了,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提出了唯物史观思想体系,甚至未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一 词,他们只用过“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法 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更未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所公认。19世 纪末的许多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都只谈唯物史观,至多在 唯物史观中简单涉及它的世界观前提。例如梅林、拉法格、拉布里奥拉、考茨基等人都 是19世纪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他们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都是历史观著 作:梅林的《论历史唯物主义》、考茨基的《伦理学和唯物史观》、拉法格的《唯心史 观和唯物史观》、拉布里奥拉的《唯物史观论丛》。狄慈根在《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 论中的漫游》(1886年)中第一次使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第二个使用这个词的是 普列汉诺夫(在1890年所写的《黑格尔逝世60周年》中),写出专著为辩证唯物主义作论 证的则是列宁。
列宁是一位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由于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革命实践的紧密关系,他在哲学上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列宁在一生中曾经有三 段时间比较集中地研究过哲学。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列宁被沙皇政府流放时期,他在流放 地读了大量哲学著作。第二次是他1908年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时期,他为 了写此书查阅了大量哲学著作。第三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他在瑞士读了大量哲学 著作,并作了大量笔记。第二次的成果是《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三次的成果 是后人整理和编辑的《哲学笔记》。这两本书是体现列宁哲学贡献的主要著作。他的哲 学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列宁的首要贡献是他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这个贡献 主要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作出的。
前已谈到,虽然恩格斯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世界观(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系统思想,但在 多数人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这种状态,人们有两种可能 的态度:一是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只是唯物史观,直到今天我国仍有人持这种观点; 一是认为这是一个理论上的空缺,应该加以弥补。如何弥补?由于政治上或理论上的原 因,当时有三种回答:狄慈根、普列汉诺夫等人主张辩证唯物主义,伯恩斯坦等人认为 是新康德主义,波格丹诺夫等人则认为是马赫主义。列宁所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 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本鲜明地举起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并系统地针对马赫主 义即经验批判主义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
列宁写作此书期间,波格丹诺夫召开了一个哲学报告会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列宁委托 杜勃洛夫斯基向报告人提出了十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报告人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不承认,那么他为什么一次也不去分析恩格斯关于这一点的无数 言论?如果承认,那么为什么马赫主义者把他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修正叫做‘马克思主 义哲学’?”[1]在列宁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毫无疑义的。
此书前三章的标题都是《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接把 经验批判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分别讨论了这两种哲学在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 对立:第一章讨论了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存在,第二章讨论了认识是不是外部 世界的反映以及什么是真理,如何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等问题,第三章讨论了物质、因果 性、必然性、世界的统一性、空间与时间等问题。应该指出,列宁所说的认识论实际上 包括了世界观,这从这三章的具体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来。第四章分析了与马赫主义接近 的一些哲学流派。第五章分析了物理学革命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有 赖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又是辩证唯物主义得以建立和前进的基础和动力。第六章讨 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指出它们二者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决不 可以把唯物主义理论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去掉。这样,列宁就论证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际上是由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三部分构成的,三者具有不可分 割的联系,并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作为历史观的理论前提。此书挫败了俄国 马赫主义者以马赫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图谋,大大提高和巩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核 心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也为后来苏联哲学界制订辩证唯物主义与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打下了基础。
由于历史的局限,列宁的论证并不是很完善的。就论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这点来说,列宁的论证有以下一些缺点:(1)对认识论理解得过 于宽泛,用认识论包含了世界观,其实,世界观一词恩格斯已多次使用,而认识论,就 其严格意义说,只是关于人类认识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部门哲学;(2)历史观诚然 要受认识论的制约,因为历史观总是一种认识,但从其对象讲,认识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而历史观高于认识论,认识论首先应以历史观为前提;(3)实践首先是一个历史观范 畴,然后才是认识论范畴,而列宁只把实践看做认识论范畴;(4)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世 界观应包括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的内容,但列宁在此书中较少涉及此点。这些缺点在列 宁后来的哲学研究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列宁在《哲学笔记 》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二、列宁对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尝试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重大贡献,这个贡献主要是在《哲学笔记》中作 出的。
恩格斯虽然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出了许多基本观点,但他的《反杜林论》是一个 论战性著作,《自然辩证法》是一项远未完成的项目,他既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体系, 更没有提出如何建立完整体系的原则。列宁的《哲学笔记》虽然仍是一项未完成的工作 ,甚至没有一篇完整的论文,却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建立哲学体系的指导原则,而且提出 了若干简要的哲学体系的雏形。
列宁在1914至1916年间曾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特别是黑格尔的著作。作为一个政治 活动家,他为什么花大量时间读书呢?这诚然与他流亡瑞士,远离俄国,联系不便,空 闲时间较多有关,更主要的原因看来是在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作准备。他在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为《格拉纳特百科辞典》写作辞条《卡尔·马克思》的释文,系统地梳理 了马克思的思想体系。现在看来,这个体系是不够完整的,特别是哲学。这一点列宁可 能也意识到了。这可以从列宁在其哲学笔记中有许多关于如何建立哲学体系的摘录和批 语看出来。
马克思在1858年1月14日给恩格斯的信中曾说:“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 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 ”列宁摘录了此话并加了批语[2],这就说明他很注意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列宁十分重 视黑格尔关于哲学体系的思想,如哲学体系逻辑上从何开始、哲学范畴如何规定、如何 运转等等,这些思想集中包含在列宁提出的关于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的论断 中。列宁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 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3](p290)对此话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 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理解为三门学科,这显然与括号内的话相矛盾,因为三个词都不 必要,怎么可能是三门学科呢?二是把三者理解为一门学科,即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个 方面:(1)唯物主义辩证法(世界观);(2)唯物主义逻辑,即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 杂的逻辑顺序,这是符合思维规律的;(3)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其逻辑顺序与认识的过 程一致,与认识规律一致。列宁还经常用逻辑与认识史一致,或逻辑与历史一致来表达 这一思想,他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逻辑体系,它们按照从抽象到具体 、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发展并联系起来,同时,也反映了认识的发展史或哲学范畴、理 论的发展史,虽然这个体系是唯心主义的。
概括一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如何建立哲学的科学体系提出了以下观点:(1) 哲学研究的是客观的普遍的东西;(2)普遍性范畴的转换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辩证转换 的核心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即矛盾,不是否定之否定,因此,一切哲学范畴均以矛 盾的形式出现;(3)最普遍的最抽象的是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因此,存在与非存在 是哲学的逻辑起点;(4)哲学范畴的发展或转换是按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 静止到运动、从客观到主观的原则进行的。但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其普遍性的程度如何,或者说,哲学包含哪些组成部分,列宁没有明确提出这些问题 并加以论述。从列宁对哲学内容(内容取决于对象)的论述来看,列宁把世界(宇宙)、人 类社会、意识(包括认识、思维)范围内的普遍性范畴都看做哲学范畴,即至少把世界观 、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看做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解决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问题,列宁对许多哲学范畴或原理作了深入 的精辟的独创性的分析和论述,但列宁还来不及完成他的建构体系的工作就由于革命形 势的需要而不得不转移了自己的工作重点,他只是在《哲学笔记》中留下了几个简略的 体系雏形,其中最重要的是“辩证法的要素”16条。研究者对这16条的理解和评价是各 不相同的,我曾在《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上载文谈过我的理解[4]。经过对原稿 16条的写作过程的分析,我发现前7条形成了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简略 的体系雏形,后9条分别从属于前7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一般辩证 法,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包括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第1条)、辩证法的普遍联 系和自己运动的原则(第2、3、8条)、辩证法的规律(第4、5、6、9、13、14、15、16条 );(2)认识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认识的本质(第7条)、认识的量的扩 展(第10条)、认识的质的深入(第11条);(3)思维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学或思 维论,包括哲学范畴的运动或转换(第12条)。在作为总结的方框中,列宁指出对立面的 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这个体系雏形基本上是符合以上提出的建构哲学体系的原则的。 当然,应指出,它是不够完整的,例如其中缺乏物质、时间、空间等许多内容,缺乏历 史观的内容,《哲学笔记》中谈得很多的实践也没有,有些范畴也没有采取对立统一的 形式,等等。
不管怎样,列宁总是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怎样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可以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列宁所作的尝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阶 段。可惜的是,列宁的这些构想没有能得到后人的重视和实践,因而未能得到应有的成 果,未能真正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后来苏联哲 学家制订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并不完全是根据列宁的这些思想 制订的。那么,这个体系是如何创立的?今天应该怎样加以评价呢?
三、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是非功过
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出现有一个过程 。
19世纪中叶以来,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逐渐获得欧洲理论界的认可,被认作马克 思主义哲学。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辩证唯物主义出现,并逐渐获得理论界的认可。第 一篇以“辩证唯物主义”命名的文章和第一本以“辩证唯物主义”命名的著作都是德波 林撰写的。《辩证唯物主义》一文是一篇几十页的长文,发表于1909年彼得堡出版的论 文集《在分界线上》。列宁对此文作过摘录和批注[3](pp516~522)。从列宁的摘录看 ,此文主要谈认识论问题。列宁除批评引文在表达上有些“笨拙”、“莫名其妙”、“ 不清楚”,甚至“胡说”而外,没有批评它的基本观点。德波林同时还写有《辩证唯物 主义哲学入门》一书,书与文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此书直到1916年才公开出版,普列汉 诺夫为此书写了一篇长序[5]。1931年此书出了第6版。我未能找到这本书,看来此书还 未达到苏联二三十年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规模。晚一点在1924年有沃尔弗桑的《辩证唯物 主义》第4版,此书内容不详。我查到的最早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是奥古斯特·塔尔海 默(August Thalheimer)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导论》,这是作者1927年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对中国学生所作的讲演,共16讲,当年出版。我看到的版本是1936年 纽约的英文版,其内容为:宗教两讲,哲学史八讲,辩证法两讲,历史唯物论两讲,辩 证法包括三个基本规律,未讲其他范畴。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了多种“辩证 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者有阿克雪里罗德、米丁、西洛科 夫、爱森堡、哈尔科夫、贝霍夫、斯波科内伊、特姆扬斯基、特拉赫坦贝尔、阿多拉茨 基等等,逐渐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框架:唯物论(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运动、时间与空间)、认识论、辩证法(三个基本规律、若干范畴)、历史唯物论。1938 年苏联出版了《联共(布)党史》,其中第4章第2节专门介绍哲学,篇名叫《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当时流行的框架简化为辩证法四个特征、唯物主义三个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四个特征,同时删去了不少内容。由于个人迷信作祟,这个简化的体系 被错误地当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创造和惟一的科学体系,统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十 余年,斯大林逝世后终于为哲学家们所抛弃,19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苏联体系恢复了 原来的地位。
当前,在中国哲学界有一种错误看法流传甚广,即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是斯大林创立的,这完全违背事实。苏联二三十年代体系在前(以下简称“苏联体 系”),斯大林体系在后;苏联体系是原创品,斯大林体系是仿造品;至今仍在流传的 基本上是苏联体系,而不是斯大林体系。斯大林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应用方 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个体系缺点甚多,由于它今天影响不大,我们只对苏联 体系略加评论。
我认为苏联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科学体系,但不完整和严密,这可从三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从对象上加以考察。苏联体系分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合理的,因 为二者的对象有区别。前者的对象主要是作为整体的世界(宇宙),故它是世界观;后者 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故它是历史观。但辩证唯物主义中还包含认识论的内容,认 识论与世界观是有区别的,混在一起损害了二者的科学性。认识论与世界观的关系,在 西方近代以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于今尤烈。苏联体系未能正确处理这个问 题,不足为奇,但如能采取正确的态度,从学科的对象出发去处理学科之间的关系,对 于两个学科的建设都是有利的。除作为整体的世界、人类社会历史、认识而外,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对象还有什么,也是应该研究的,如价值、方法、人等等。
第二,从内容考察。对象决定内容,决定组成部分。在苏联体系中,由于世界观与历 史观相对地区分开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成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 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是一个优点。而由于辩证唯物主义中世界观与认识论没有相对地区 分开来,人们难于理解世界观与认识论的关系,这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或者以认识 论取代世界观,或者以世界观来抹杀认识论,从而损害了世界观和认识论的完整性以及 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也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进一步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 性和严密性。
第三,从哲学范畴或原理的排列顺序看。苏联体系的范畴或原理的排列顺序大体上是 符合前面谈到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的,如从物质开始,时间、空间、运动随后;世界 观在前,历史观在后;生产力在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随后。但是,违背这个原则之 处甚多,大大损害了它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它有社会存在,但没有存在,存在本来应排 列在物质之前。意识过早地出现,从而过早地把认识论摆在历史观之前,实际上,意识 、认识等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不应摆在历史观之前。由于认识论在前,又把实践仅仅 看成认识论范畴,其实它首先是历史观范畴,然后才是认识论范畴。在苏联体系中,辩 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和若干范畴被看成一个与唯物主义相对分开的部分,叫做辩证法, 这也是不妥的。辩证法(Dialectics)与辩证方法(Dialectical method)不能混为一谈, 前者是理论,即世界观的一部分,后者是方法,即前者的应用。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在哲 学史上曾被分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能分为两部分,物质、时间、空间等都是辩证 法内容,矛盾、量、质等都是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完全是一回事 。辩证法范畴的排列也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苏联体系中,除三个主要规律外,其 余范畴的顺序基本上是随意的。
总之,苏联体系的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大进步,不能随便抛弃,但由于它 只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某些做法和观点拼凑而成的,不是根据建构哲学体系 的科学原则建构的,在完整性和严密性上问题颇多,必须加以改进。
收稿日期:2004-01-17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认识论论文; 恩格斯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列宁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西方哲学家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辩证关系论文; 哲学史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