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将有重大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将有论文,纲要论文,中国历史论文,重大变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3月,香港教育署下属的课程发展议会和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新的香港中学中国历史科(中四至中五)修订课程咨询稿,向港内及大陆各界人士征求意见,俟各项工作完成,新课程纲要将于2003年开始施教。香港现行的中学中国历史课程纲要(中四至中五)是1990年颁布,1993年开始施教的。
一、新修订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修订的基本理念决定了新课程的设计思路、目标和内容。咨询稿讲到这次课程修订遵从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切合课程改革,即切合21世纪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为所有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重要经验,并因应个别学生的潜能,使能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有全面的发展。二是切合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三是课程修订要配合学习环境的需要。课程要改变过去重知识积累、轻思维发展的趋向,“释放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共通能力。
二、新纲要的宗旨和目标
新纲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去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的特色。为达到这一目的,新纲要秉承了以下三个宗旨:
(1)通过史事的理解,使能以古鉴今,体会人类社会的古今变革。
(2)整理及综合相关的重要史实,从而培养思辩及评价史事的能力。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优良品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以启发个人对社会、民族之责任感。
三个宗旨包含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要求。而学习目标是宗旨的具体化,新纲要列举了中国历史科的七个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王朝政治的模式及现代史的重要史事。
(2)了解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及台湾地区的历史。
(3)认识中国在政体、儒学、宗教、民族及对外交通各方面的演进历程,并认识饮食与居住文化的概况。
(4)从接触各种历史资料中,学习阅读及整理史料的方法,并运用通畅之口语及文字表达其学习历史之成果。
(5)发展生活的技能及能够适应生活环境。
(6)建立优良的品德。
(7)提高对国家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新纲要的课程内容及编排特色
新纲要在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上仍分为甲乙两部,遵循“详近略远”的原则,但在具体内容和编排上已有了很大变化。
为了贯彻课程修订基本理念中的“释放空间”,“培养思维能力”,纲要确立了“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即“打破原先按顺序研习朝代历史的框框”。基本上按专题的形式(现代史按史事的发展脉络编排)来编排历史。如甲部分中的“中国王朝政治”就改变了现行纲要按史事顺序的编排,而是以“立国”、“盛世”、“变法”、“衰亡”四个议题为主干,揭示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模式,并透过四项议题中内较为突出的史事,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咨询稿认为:“本部分的设计,因应了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可发展的能力。高中政治史的学习可作较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认识的层次上,进一步‘探究’历史,在宏观的角度上,学习整个王朝时代历史的特色与形态。”
中国现代史(1912~2000)部分是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的,与现行纲要相比,中国现代史的上下限由原来的1911至1976,改变为1912至2000。反映了回归后香港教育界在新形势下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自信,而且对现代史分期的划分也比原大纲更科学。
乙部课程分八个专题,采用分期探究、重点研习的编排模式。乙部课程的容量较之现行纲要大大地扩充了。其中有地区历史的“台湾的政治发展”和“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有探究民族发展、文化承传的六个课题“民族发展”、“中央政体”、“儒学发展”、“宗教传播”、“中外交通”和“饮食与居住文化”。咨询稿认为“多元化而更贴近生活文化的课题,除能配合政治史的学习之外,更增添了学习国史的趣味性”。这种丰富的历史内容必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历史的恢弘。
四、新纲要的特点与不足
咨询稿虽非新纲要的定稿,还要有些改进工作,但基本上可以反映今后新纲要的特点。
(一)较之现行纲要,新纲要具有鲜明的民族情感特色。现行纲要虽然在教学目标中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列为第一条,但缺少对学生在认识层面之后的情感导引。这是由当时香港自身的地位所决定的。1997年香港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政治上的顾虑不复存在。为适应新形势下香港与大陆关系的发展,加强香港青少年的民族情感教育成为应有之义。所以,在新纲要的宗旨和学习目标中都规定要“提高对国家及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启发个人对社会、民族的责任感”。为配合这种目的需要,在课程内容上,尤其是乙部课程中新增加了四个专题:台湾的政治发展、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民族发展、饮食与居住文化。这些专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现实中的国家与民族问题,这些必将对实现上述目的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与现行纲要相比,新纲要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现行纲要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下限定在1976年,对当前中国的情况几乎没有涉及,这不符合时下及将来的形势。新纲要中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定在2000年,内容中相应增加了改革开放的内容(含“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两个子目)。在乙部课程中则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国务院总理总体负责制”的政治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宗教政策”以及其他交通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专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另外,乙部专题中专门对台湾问题列了一个议题“台湾的政治发展”,把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既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又对目前的台海局势有了更深的认识。新纲要的这一特点反映了香港在新世纪里直面现实的勇气和自信。
(三)新纲要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采取了“议题为本”、“重点研习”的模式。甲部课程中的中国王朝政治和乙部课程的八个议题全部采取了专门史的形式。这种编排模式是课程修订的基本理念之必然反映。在基本理念二三中曾提到:“繁重的课程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与学的互动,影响了发展训练的空间,只有适中的课程,才能使教师有效地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在思考技能方面多下功夫”,并认为“释放空间是修订课程的主要方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的层次之上,进入“研究”的思维层次,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动力。
当然,在专题研究、重点研习的学习方式下,“史事的连接关系比通史的学习为弱”,因此,新课程建议在重视思维训练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历史史实的学习,认为必须由“历史学习而得到思维训练的成效,通过点、线、面的交互组织,在宏观分析中而不失对重要史实的认识”。总之,“议题为本”的编排特色,是顺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和提升历史科的价值而作出的转变。
从目前的咨询稿来看,新纲要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强调“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和贯彻实行“时间、延续与发展”和“文化与传承”的学习范畴的矛盾不好解决,并且“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其可操作性尚待加强。二是咨询稿将除了政治史以外的中国古代史内容全部放进乙部课程中,而乙部课程采取选修制,这样不利于形成学生的历史整体感。乙部课程中虽然新增了四个专题,但却删去了现行纲要中的“经济发展”一目,最好能在新纲要中加上这一部分。另外,文化史方面的内容似乎略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