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机齿轮加工中误差分析和加工工艺研究论文_李智

采煤机齿轮加工中误差分析和加工工艺研究论文_李智

李智

太重煤机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32

摘要:齿轮制造过程复杂,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这样会影响齿轮加工的精度,降低采煤效率。本文针对采煤机齿轮加工中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加工工艺。

关键词:采煤机;齿轮加工;误差;加工工艺

前言

采煤机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其性能、技术、安全性等对煤矿开采的效率和人员安全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对综采采煤机创新技术的研究和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国内采煤机制造工艺概述

电牵引滚筒采煤机的零件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壳体类;齿轮类(含行星轮架);结构件。其中对零件精度、强度要求较高的关键件主要包括摇臂壳体、内外牵引壳体、主机架、齿轮、行星轮架、链轮等,还有部分液压阀体部件、调高油缸部件等。

1.1壳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壳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为:划水平腰线、各孔十字线、检查毛坯余量→龙铣粗铣各大平面→镗床粗铣各孔系→热处理→数控龙铣精铣各面→数镗精镗各孔系→臂钻→钳工。

1.2齿轮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采煤机齿轮类零件主要包括行星轮架和常规齿轮两类。

1.2.1行星轮架类零件的加工工艺为:车→超探→正火→车工→滚齿→渗碳→车工→划线钻铣线→钻工→铣工→粗镗→钳工加深铰丝、修齿圆角→淬火→车工→磨工→镗行星架孔→三坐标检测孔距及轴向尺寸→磨齿形→磁探→钳工→完检。

1.2.2常规齿轮类零件的加工工艺为:粗车→探伤→正火→半精车留渗碳和淬火余量→滚齿留磨量→渗碳→半精车去碳层留磨量→淬火→精车→磨齿→探伤→钻、铣→钳工铰丝→齿侧及齿根喷丸强化→齿面磁力探伤→钳工打磨毛刺并倒棱→完工检验。

1.2.3结构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采煤机中的主要结构件为主机架,其加工工艺路线为:左右机架分别加工接合面及联接孔→钳工合套(左中右机架)→合套加工(牵引、电控箱体及油缸)→安装定位面及联接部位→钻各部安装盖板孔→完工检验。

2国内采煤机制造工艺改进

2.1齿轮制造工艺改进

采煤机中齿轮是主要的传动和承载零件之一,其质量决定了其使用寿命,其主要使用的是渗碳淬火工艺。齿轮加工中,主要注意控制采煤机硬齿面齿轮的制造精度,减少接触冲击,提高承载能力、传动平稳性、啮合精度、齿根弯曲强度和齿面疲劳强度。

2.1.1齿轮修形工艺的应用

齿廓修形:通过修缘以减轻轮齿的冲击振动和噪声,减小动载荷,改善齿面的润滑状态,减缓或防止胶合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齿向修形:齿向修形可以改善载荷沿轮齿接触线的不均匀分布,提高齿轮承载能力。

2.1.2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改进

直齿硬齿面齿轮:采用具有高冲击韧性的低碳镍铬合金钢制作传动部齿轮,经表面渗碳和调质处理,以提高齿面接触强度、芯部弯曲强度和过渡层强度。

销轨(链)轮:销轨轮齿槽采用全齿形淬火技术,形成了全齿形不等量均匀加热新工艺,优化了硬度梯度分布,提高了轮齿强度及抗磨性能。

2.2高速传动轴制造工艺改进

在采煤机工作中通过齿轮箱驱动截割部动作,故该系统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摇臂一轴系统与动力部分连接,采用浮动油封进行油腔密封,其磨损较快,容易漏油,会造成齿轮过热、噪声,油流进电机腔会造成电机毁坏等一系列质量问题。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油封线速度的增加,对轴表面的光洁度要求也越高,但并不是越高越好。太光滑的表面存不住润滑油膜,将会使橡胶体与轴直接产生干摩擦,反而会缩短油封使用寿命。故在选择渗碳淬火工艺保证轴硬度的前提下,通过不完全磨掉渗碳层对其进行镀铬处理从而达到减缓一轴磨损、延长寿命的目的,同时增加喷丸处理,在强化材料的同时形成贮油的微洞,从而形成微型动压油膜结构,在密封间隙中形成稳定的油膜,减小油封唇口的磨损。改进后的采煤机一轴的工艺加工路线为:粗车→探伤→调质→车工(齿顶车成)→滚齿→渗碳→车工(装密封处碳层留合适)→淬火→车工→磨工→镀铬(装密封处镀铬)→磨工→磨齿→车工(切掉加长部分)→插齿→检验→喷丸→钳工。

2.3导向靴激光熔覆技术的应用

采煤机导向靴工作状态下频繁与输送机、销排摩擦碰撞,磨损大,寿命短,常规制造工艺不能完全满足井下的使用要求。故在导向靴原有加工工序完成后,在导向靴内槽面进行激光熔覆处理,在基体表面上涂覆选择的涂层材料,经激光辐照使之与基体表面一薄层同时熔化,并快速凝固后形成稀释度极低并与基体材料成冶金结合的表面涂层,从而显著改善导向滑靴表面的耐磨、耐蚀、耐热、抗氧化等特性,提高了导向靴工作的可靠性。

3减少采煤机齿轮加工误差和提高精度的方法

3.1改良齿坯端面

齿坯端面直径的大小对采煤机齿轮制造的精度有着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齿坯基准端面是通过内孔定位的技术来确定的,其端面跳动的大小与端面的直径成正比,所以,确定齿坯端面直径的大小,需要计算出齿坯端面跳动大小的范围。齿坯定位端面跳动量△g的具体范围公式是:

Ag=O.00065(Dj+20).

根据上述公式可知,当基准端面直径Di为120mm时,端面跳动的大小△g=0.091mm。当齿坯端面跳动的大小超过标准值时,就会对齿轮制造的精度造成较大影响,一般情况下,在盘状齿轮中,齿坯端面跳动大小超标的情况较为严重,所以,改进齿坯端面的大小,可以有效地保证内孔定位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误差。

3.2改进夹具设计

工件孔与夹具心轴的间隙大小,是影响齿轮制造精确度的重要因素,如果间隙设计不够合理,则会出现几何偏心,出现偏心距后会使夹具出现变形情况,变形后的误差会增大齿坯的端面跳动的范围,还会影响端面内孔定位的准确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减少端面振摆对定位的干涉,调整夹具心轴的定位形式,可以用短圆柱定位代替长圆柱,提高内孔定位的精度。短圆柱定位的方式更加精确,其轴向的位置更接近轴心,其长度的大小可以随意调整,标准的长度一般为5~8mm。短圆柱的安装也较为方便,因为齿轮大部分轴颈直径的大小都稍小于定位圆柱的直径。为了防止夹具出现夹紧变形的情况,必须防止夹具出现偏心的问题,寻找夹具心轴的轴度需要在多种情形下进行,这样,当齿坯夹紧后,夹具的中心偏心率会大大减少。另外,防止齿轮制造出现误差,还可以通过提高齿坯的精度实现,精度高的齿坯在加工的过程中,与定位心轴的间隙更加合理,这样就可以避免间隙误差情况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在夹紧隋况下对找正夹具心轴的同轴度进行调整。夹具底面的固定止口使得工作台轴心和夹具心轴的轴心重合,但与夹具配合始终存在间隙,导致误差存在。改进的地方用了4个微调螺丝钉,将夹具的固定止口改为了可微调偏心的止口,从而使得夹具安装偏心量找正容易并接近于零。对于D/B<I的情况,用球面垫圈对基准端面定位,这样4个自由度中只限制了1个自由度,减少了齿坯的端面跳动对加工的影响,明显减小了误差。为防止圆周转动,加了一个挡销,防止球面垫圈在圆周方向的滚销力作用下向圆周方向滑动。

结束语

在齿轮制造的过程中,采用精度更高的齿坯,可以使齿坯与定位心轴的间隙更加合理,从而提高齿轮制造的精度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延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边缘效应与齿向修形初探[J].中国机械工程,2017,22(12):75-76.

[2]吕瑞林,负瑞光,胡滔,等.采煤机高强度摇臂壳体的研制[J].煤矿机械,2016,36(2):75-77.

论文作者:李智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4

标签:;  ;  ;  ;  ;  ;  ;  ;  

采煤机齿轮加工中误差分析和加工工艺研究论文_李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