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煦斌
岳阳市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心功能改善状况。方法:截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按照患者所选取的治疗方式差异,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38例患者,均采取溶栓治疗;观察组有40例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2个月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从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三项指标上比较,干预前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在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介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后远期的心脏功能,优化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远期心功能
引言
随着当前人们基础性疾病的覆盖率增加,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率也相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又被称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其多是因冠状动脉供血存在快速的减少或者中断,使得心肌出现严重且持续性的缺血状况,功能缺失所致[1]。这种疾病的存在会对患者造成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或者心力衰竭等多种并发症,轻者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重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由于其发生过于突然,很多患者的心理状态也相对较差[2]。对此,在发现该种疾病后,必须要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至医院,采取干预措施。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有药物干预与手术干预两种方案。其中,药物干预以溶栓治疗为主,手术干预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为主。两者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为了对临床工作提供更好地引导,我院就这两种方案的后远期效果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截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按照患者所选取的治疗方式差异,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0:18,年龄区间为34~72岁,平均年龄(63.20±4.21)岁;
观察组4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3:17,年龄区间为33~73岁,平均年龄(63.26±4.92)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缺失与精神性疾病;(3)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4)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批准。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意义,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在确定患者无溶栓禁忌症后,先给予患者0.3g的阿司匹林嚼服;然后,对其进行5000U的肝素静脉推注;后在10min内,对患者进行8mg的rt-PA的静脉推注,再给予该种药物42mg以静脉滴注持续90min给药。在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肝素800-1000U/d的滴速实施静脉滴注。适当的注射低分子肝素3-5d。
观察组患者在进入医院后,确定其无介入手术实施的禁忌症,对患者先给予0.3g的阿司匹林嚼服,然后给予氯吡格雷0.3g口服。在确定患者符合手术开展的具体指征后,及时对其进行梗死血管的处理,并且置入对应的支架,保证心供血。在手术后,对患者给予适当的抗生素用药。
1.3 评价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与治疗一年后的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状况进行检查和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将所有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分析。其中,患者年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BNP、LVEF、LVEDD指标等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患者性别以率(%)表示,经χ2检验。根据P的大小去解读研究意义。
2结果
从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三项指标上比较,干预前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差异不明显(P>0.05);在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在当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而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难度相对下降,且方式多元化[4]。介入术与溶栓治疗作为临床相对常见的两种方案,效果已经得到肯定。但是,由于心脏组织的特殊性,很多患者不仅要求其在近期的疗效较好,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后远期效果。从本次研究上看,介入治疗的方式远期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介入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其后远期的心脏功能,优化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景宏,王浩宇,乔彦,邓建平,陈勇,刘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远期心功能改善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16,27(19):3140-3142.
[2]陈东运,彭跃华,徐亮.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远期心功能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85-86.
[3]张爱红,景江新,王霞,宋鹏远,李君,吴山,王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中远期变化的二维斑点追踪显像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02):230-234+238.
[4]廉玉蓉,杨风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2(12):1441-1443.
论文作者:张煦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远期论文; 功能论文; 对其论文; 差异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