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结构分析:中国案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案例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论准备:经济增长结构解释
关于经济增长过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以库兹涅滋为代表的新古典解释,另一种是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解释。前者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总量增长过程,即在竞争均衡假设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进步长期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导源于供给因素。后者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结构转变以及由结构转变引致然后加速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除了受供给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包括需求因素在内的结构变量影响。
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由一个部门变化而引起增长的过程,如果说新古典的总量增长是一种均衡增长的话,那么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则是一种非均衡增长。由于非均衡增长过程存在着增长要素的边际收益差异,因而必然存在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这种非均衡发展所引致的生产要素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的流动必然产生结构效应,因而结构变量被认为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构主义增长理论在考察结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意义的基础上,以新古典增长公式为起点,引入结构因素重新解释经济增长过程,其著名的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函数是[1]:
其中G[,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I/Y表示投资同GNP的比率(资本存量增长的替代变量);G[,I]表示劳动力的增长;X[,3]表示劳动质量的度量;X[,A]表示劳动或资本自农业转移的度量;X[,E]表示出口增长的度量;X[,F]表示国际收支逆差的度量;X[,D]表示发展水平的度量。
这一增长函数关系式所考察的解释变量除劳动和资本以外,还引入了诸如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等结构变量。因而该函数关系式表明,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函数把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一个由要素投入和结构转变共同推动的结果。从而把有关结构转变的分析以及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考察被纳入了增长因素的分析框架之中。
本文正是试图在这种理论分析指导下,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的考察,建立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的相关函数关系式,实证分析和描述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的数量关系。
二、模型设定:一个修正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的文献中,钱纳里和赛尔昆因曾经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对100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如下回归模型:
X=a+blnY(1)
这里X表示各产业部门的产值或就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总就业的份额,Y表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b是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变动的测度。
由于钱纳里和赛尔昆因考察的是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变动的模式,即在不同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上,不同国家产业结构水平及其差异,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是随结构转变的经济增长过程。因此,钱纳里和赛尔昆因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模型并不是我们反映结构转变影响经济增长的合意模型。
为了描述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设定如下的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函数:
G[,Y]=F(SI)(2)
式中SI表示结构变化指数,它是一国产业结构时序变化的测度。通过转化钱纳里和赛尔昆因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将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式具体化:
G[,Y]=e[C·SI,]-1 (3)
式中C值为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率的斜率,表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如果C值为正,表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效应,为负则表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负的效应。从而(3)式成为测度一国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式。
这里我们由于只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变量[2],至于资本和劳动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都被排斥在模型的因素分析之外。因此,从模型结构上看,该模型是一个纯粹的结构性模型,它着重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因素,而与此相关的供给因素则被假定是固定的,因而被排斥在结构模型的分析框架之外。
关于结构变化指数,在模型中是按照如下定义测度的,设结构变化指数为SI,则
式中SI[,i]代表i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的百分比,i代表不同年份。这种计算结构变化的方法被许多学者采用,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罗勃特·劳伦斯在《Can Amercia Compete》一书中曾采用该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分析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率。因此,结构变化指数实际上是对结构变化量值的测度的具体化。
三、实证研究: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过程
1.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历史分析
中国工业化过程自1978年以来的显著特征是高结构变化率,与这种高结构变化率相对应的是高经济增长率。1978—1994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年平均为4.6,而该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9.9%。这种高结构变化与高速增长的实绩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已从总量推动转向了结构推动,结构因素成为引致和加速增长的重要变量。
为了反映结构变化引致增长的阶段性差异,我们把1978~1994年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划分为1978~85(Ⅰ)和1986~94(Ⅱ)两个阶段,从而通过两个不同时期经济增长过程说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1是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实际过程,资料表明,阶段Ⅱ比阶段Ⅰ具有高结构变动率,增长实绩也表明阶段Ⅱ比阶段Ⅰ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表明在同样的要素投入水平上,要素投入结构改变引起的产业转变开始引致和加速经济增长,因而结构转变的快慢成为解释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重要因素。
表1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
从结构化指数与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关趋势图上(图1),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具有变化趋势的相互一致性,除个别年份外,大部分时间段上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变化指数的走势较为吻合,这表明,结构变化指数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而这种依存关系正是我们在前述模型中的G[,Y]=F(SI)函数关系。
图1 结构变化指数与经济增长速度趋势图
2.统计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的数量关系
利用上述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式,我们可以从统计上分析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2 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注:①结构变化指数指按三次产业计算的某一时期结构指数。
②经济增长速度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以1978年为基期的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整理。
统计分析表明,1978—1994年中国宏观结构变化的速度在加快,从而该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两者的对应关系显示出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一致性。1978—1983年中国宏观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为年均3.9,该时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1.92,即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斜率为1.92。1984—1989年中国宏观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为4.0,该时期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7%,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斜率为2.31,这表明该时期具有结构变化加速增长的趋势,而事实表明,该时期正是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高结构变化率导致经济高增长率。1990—1994年中国宏观产业结构变化指数为5.9,该时期经济增长率年均为12.1%,结构的高转化率与经济的高增长率是一致的,但结构转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斜率(1.94)表明,该时期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总体影响仍然是很大的。从整个时期来看,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斜率为2.03,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弹性达到2.1(结构变化指数每增加1%,引致经济增长2.1%),这表明结构转变具有引致和加速增长的长期趋势。
四、结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已从单纯的要素分析转入了结构分析,研究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得出如下结构:
①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时通过强调结构效应而充分地更加精细化了经济增长过程,从而把结构变量引入了经济增长过程,这引起了经济增长函数的转型。根据本文的研究,在设定结构变量为宏观产业结构变化指数时,可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函数G[,Y]=F(SI),从而可以把经济增长函数具体化为G[,Y]=e[C·SI,]-1。这一函数关系式着重考察了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应函数关系,即结构因素是解释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
②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数量关系表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效应,因此,加速结构转变不仅可以推动经济总量增长,而且还可以影响经济的实际有效增长。1978—94年中国的高结构变化率与该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具有相互吻合的,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的斜率达到2.03。从而我们认为,推动经济结构高速转型与促进经济快速有效增长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结构转变的动态分析还表明,结构转变还具有引致和加速增长的长期趋势。
③中国宏观产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表现为经济增长函数的转换,即由新古典的、强调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函数转型为结构主义的、强调结构因素的经济增长函数。因此,本文研究的政策含义是显然的,我们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建立依靠结构转变加速增长的有效增长途径,即通过加速结构转换,推动经济快速有效增长。因此,从结构转换的角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
注释:
[1]H·钱纳里等:《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结构变量包括需求、贸易、生产和就业等,而在此我们仅考察了结构变量中的生产结构,即广义的宏观产业结构,其它结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