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林业新植物群体多数是通过营造混交林而形成。混交林营造技术在我国营林生产中有悠久的研究史,目前有多数林分综合效应已显现。然而,如何营造混交林,创建植物新群体,在我国仍处于试验推广阶段,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植物群体;混交林;营造技术
由两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的群体林分。主要树种以外的其他混交树种一般不能少于总株数(或断面积或材积)的20%。按所起作用可分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和灌木树种。主要树种是经营对象,也称目的树种。次要树种起辅佐作用,又称伴生树种。灌木树种主要起护土和改良土壤的作用,有时也起辅佐作用。选择适宜混交树种,是调节种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混交林具有稳定性和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
一、营造混交林的目的
1、充分利用空间和营养面积。通过耐荫性(喜光与耐荫)、根型(深根性与浅根性、吸收根密集型与吸收根分散型)、生长特点(速生与慢生、发芽与落叶迟早不同、前期生长型与全年生长型) 以及嗜肥性(喜氮与喜磷,及其吸收利用的时间性)不同的树种的搭配,可较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有利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层次范围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
2、改善立地条件。混交林较之单纯林, 林内光照减弱, 气温、地温略低而变幅小, 风速降低, 蒸发量减少, 空气湿度增加, 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混交林的冠层厚,叶面积指数较大, 枯落物较多, 成分较复杂, 比单纯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种间相互促进的有利作用, 光合作用的效率高, 多植物共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 林产品丰富,因而总蓄积量和生物量比单纯林高。混交林中的主要树种在伴生树种的辅佐下, 主干长得通直、圆满, 自然整枝迅速, 干材质量亦较单纯林好。
4、能较好地发挥防护效益。森林的防护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结构。混交林林冠浓密, 根系深广, 枯落物丰富,地上地下部分结构比单纯林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以及其他防护效益方面都优于单纯林。
二、营造混交林的类型
1、乔木混交类型: 即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混交。当两个以上的乔木树种都是主要树种时, 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力, 获得多种木材, 充分发挥其他效能。当阳性树种与阳性树种混交 (如油松和栎类) 时, 种间矛盾出现早且尖锐, 竞争进程发展迅速。这种林分的种间矛盾较难调节。阴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云杉与冷杉), 种间矛盾出现晚而较缓和,树种间的有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此种人工林,只是到了生长发育后期, 矛盾才有所激化, 但林分比较稳定, 种间关系较易调节。阳性树种与阴性树种混交(如落叶松与云杉), 树种关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有利作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主要的。当主要树种与次要树种混交时, 多构成复层林,主要树种居于上层,次要树种居下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混交类型树种间的矛盾比较缓和, 林分生产率较高, 防护效能较好, 稳定性较强。次要树种多为耐荫的中等乔木(如椴、槭、鹅耳枥等),一般不会对主要树种构成严重威胁, 即使种间矛盾尖锐时, 也比较容易调节。
2、乔灌木混交类型: 即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这种混交类型种间矛盾比较缓和,林分稳定。混交初期灌木可以为乔木树种创造侧方庇荫, 护土和改良土壤。林分郁闭后, 因在林冠下光线不足, 灌木趋于衰老, 便逐渐死亡。但当郁闭的林分树冠疏开时,灌木又会在林内出现。在一些混交林中,灌木死亡, 可以为乔木树种腾出较大的营养空间, 起到调节林分密度的作用。主要树种与灌木发生尖锐矛盾时, 调节容易, 可将灌木地上部分清除, 使之重新萌发。
3、综合混交类型: 即主要树种、次要树种和灌木的混交。综合混交类型兼有上述混交类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是调节种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人工林顺利成林, 增强林分稳定性, 实现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因此, 应尽量使混交树种与主要树种在生长特性和生态要求等方面协调一致, 同时还要考虑到混交树种本身适地适树问题。我国在营造混交林的实践中, 在树种搭配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红松与核桃楸、红松与水曲柳等混交等,都有成功事例。在确定树种搭配时, 首先应针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主要树种, 然后再配置伴生树种或灌木。
三、营造混交林的比例
混交树种所占的比例, 应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 宜依树种、混交类型及立地条件而有所不同。竞争力强的树种, 混交比例不宜过大, 以免压抑主要树种;反之, 则可适当增大。立地条件优越的地方, 混交树种所占的比例宜小, 其中伴生树种应比灌木多;立地条件恶劣的地方, 可以不用或少用伴生树种, 而适当增大灌木的比重。一般在造林初期, 伴生树种或灌木应占全林株数的25-50%。但个别混交方法或特殊的立地条件, 混交树种所占比例不在此限。
四、营造混交林的方式
1、株间混交,又称行内混交。是两个以上树种在行内彼此隔株或隔数株进行混交。这种混交方法因不同树种间种植点相距较近, 种间发生互相作用和影响较早。如果树种配置适当, 种间关系表现有利;否则, 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此法造林施工麻烦, 一般多用于乔灌木混交。
2、带状混交。是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一条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配置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可以缓冲种间竞争,即使在两个树种相邻处有矛盾产生,也可通过抚育采伐来调节。此法栽植、管理都较方便,多用于种间矛盾比较尖锐, 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乔木树种混交。乔木、亚乔木与生长较慢的耐荫树种混交时, 可将伴生树种改栽单行。这种介于带状和行间混交之间的过渡类型, 称为行带混交。行带混交的优点是保证主要树种的优势, 削弱伴生树种过强的竞争能力。
3、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是把一个树种栽植成规则的或不规则的块状, 与另一个树种的块状地依次配置进行混交的方法。规则的块状混交, 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地,然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植另一树种。块状地的面积, 原则上不少于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的平均面积, 一般为25-50平方米。不规则的块状混交, 是在山地造林时按小地形的变化分别成块地栽种不同树种。块状混交能有效地利用种内和种间的有利关系, 可满足幼龄时期喜丛生的一些针叶树种的要求, 林木长大后, 各树种又产生良好的种间关系。块状混交造林施工比较方便,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混交, 也可用于幼龄单纯林改造, 或低价值林分改造。
4、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配置成群状时的混交形式。即在一小块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 与相邻小块地密集种植的另一树种相混交的方法。由于块状地间距较大,种间相互作用很迟。块状地内为同一树种, 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植生组混交种间关系容易调节, 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 主要适用于林区人工更新, 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
论文作者:赵国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4
标签:树种论文; 混交林论文; 林分论文; 灌木论文; 块状论文; 乔木论文; 矛盾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