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建筑施工技术和材料日新月异的今天,混凝土由于工艺简单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久性,依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施工材料,是绝大部分建筑工程基础和结构施工的最佳选择。但是即便在目前的施工和质量监测水平下,还是难以完全避免混凝土施工裂缝的产生。而基于保障建筑主体结构的承载力与耐久性,掌握各类裂缝的成因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治理十分关键。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与治理
1导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减少低成本劣质工程的产生,还需要深入了解建筑工程存在哪些质量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由此才能够更好地强化混凝土施工质量。
2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形态及其发生规律
2.1混凝土构件表面的细微裂缝
混凝土表面在施工后出现细微裂纹比较普遍,大多呈龟裂状且处于墙面等表面积与厚度比偏大部位。这类裂纹的出现主要是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快散失,而混凝土表面尚未达到足够的抗拉强度,从而在收缩应力作用下形成细密的裂纹。如果深究其成因,则与混凝土的用水量、施工现场的温湿度、施工技术应用以及养护措施都有一定的关系,即任何一环控制的不够精确都有可能造成表面水分散失过快。首先混凝土用水量偏大则会引发养护初期的表面严重泌水,使得表层混凝土当中的骨料下沉并影响表面强度,此时表面水分散失也会相对过快,从而极易出现裂纹。其次施工现场如果处于高温或湿度偏小而同时养护措施不当,则必然导致混凝土表面迅速失水干缩。
2.2温度应力引发的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在达到足够的强度之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无论是外界温度还是结构自身的内外温差,都会导致不同层面之间承受温度应力,而当其超过混凝土自身的韧性时就会发生塑性收缩并产生裂缝,这类裂缝通常出现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1]。因此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需要从施工工艺和混凝土配方设计方面,进行十分严谨的计算、分析和实验,为施工过程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合理选择浇筑温度和实施温度应力监测等制定详尽的计划,才能够避免出现这类严重的质量缺陷。
2.3在外部荷载最用下发生的结构裂缝
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要求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浇筑完成的部分在尚未达到理想强度时,便需要承受后续施工带来的荷载,在机械振动、施工材料等的重力以及施工作用力的冲击下,容易在应力较为集中的薄弱部位形成结构裂缝。
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3.1温度变化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混凝土裂缝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昼夜温差或者是季节性温差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混凝土裂缝现象,尤其是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区。另外,由于部分建筑企业工程施工的周期较长,经历了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忽视了混凝土热胀冷缩的特点,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混凝土的配比方式进行改变,也没有实施针对性的保养措施,导致混凝土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2]。其次,混凝土内外层的热量温差而引起的裂缝。混凝土外层受水泥释放热量的影响,温度急剧升高,导致内外温差过大,进而引起裂缝,这种因内外温度差而引起的裂缝较深,不易修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材料质量与配比方式
混凝土属于复合型材料,其中包括水泥、砂石、水和骨料等。在进行混凝土拌料时,需要使用恰当的配比方式,并将这些材料按照实际需要的比例进行混合,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严重的比例问题,会对混凝土的强度造成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因无法承受强大力量的冲击而产生裂缝。此外,部分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惜使用价格低廉、劣质的原材料,这种材料不但不符合国家标准与行业规定,还会降低工程施工质量,出现严重的裂缝情况,无法满足施工需求。
3.3施工技术缺少合理性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除了与温度、材料质量与配比方式等因素有关外,与施工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实际施工中,纵使混凝土的材料质量与配比得到良好控制,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但如果施工技术缺少合理性与规范性,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首先,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及施工流程进行施工,私自打乱施工顺序,导致混凝土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其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过于重视施工进度,忽视了混凝土容易产生裂缝的特点,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混凝土进行维护;最后,工程施工结束后,验收工作缺少严谨性,并未对混凝土进行后期的保养和维护,进而出现不同深度、不同形状的裂缝。
4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对策分析
4.1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的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结构的质量,为此应当加强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选择材料。在保证主要原材料质量的同时需要关注各种辅助材料的质量,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水灰调整的比例,保证混凝土的硬度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合理使用外加剂,通过对材料和混凝土配比的严格控制,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各种结构裂缝。
4.2科学设计配合比
通过科学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能够对建筑结构裂缝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在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结构形式、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以及施工条件对各种原材料的比例关系进行合理确定。要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且应达到设计强度的要求。首先应根据我国现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的规定,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初步计算,然后按照计算结果对混凝土进行试配,并对其中的参数进行优化调整,最后确定施工配合比,并严格依据该配合比对混凝土进行配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是以干燥材料作为基准,但存放现场的砂石等材料中均含有一定的水分,因此需要测定砂石的含水率,并对配合比进行修正后,方可作为施工配合比。此外,在混凝土配制中加入适量的粉煤灰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降低温度升高的情况,有利于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
4.3加强对浇筑过程的控制
①在开始混凝土浇筑工作前要确定好浇筑的范围和浇筑的合理时间,并且估计出可能发生混凝土裂缝的位置,以此来配置出合理的混凝土配比,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概率。②当浇筑工作完成以后,因为重力作用施工材料中的骨料会不断的往下沉,可能会使一些骨料停留在混凝土的上半部分,然而混凝土的表面经常会有浮水现象发生,这两种因素混合后很容易就产生伸缩型的裂缝。所以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在混凝土凝固前对混凝土的表面再按压一次,防止混凝土出现裂缝。接着,施工单位需要注意在浇筑工作结束后的一天时间内,禁止进行一切吊卸材料的工作,主要是由于吊卸材料时会发生较为剧烈的震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③检验混凝土强度时要严格按照标准,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施工质量,只有混凝土的指标达标后后续的工作才能有效进行。
5结语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机理实际上非常复杂,裂缝的显现时间涵盖了浇筑初期到养护尾声阶段,因此在对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进行优化并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持续的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裂缝出现的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工艺参数或进行修复,避免裂纹发展成为危害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严重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兵.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四川水泥,2019,(5):270.
[2]李国宾.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9,(2):37.
[3]谢宏瑜.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5):1491.
[4]李文亮.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建议[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7):2147.
论文作者:熊学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施工论文; 材料论文; 成因论文; 温度论文; 《建筑细部》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