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如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我国论文,集约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我们在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执行的第二条重要方针。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客观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抓住了我国经济工作的关键,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我们所要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数量和速度、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益,人们主要着眼于扩大生产规模来求得经济增长,或者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一般说,这是经济发展较低阶段的经济增长状态。集约型经济增长则与之相反,其主要特点是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人们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或者说,内含扩大再生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相应的,经济发展也处在较高的阶段上。

经济增长方式是由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决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是不可逾越的。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就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积累、高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对于改变落后的生产力面貌,合理布局生产力、增强国家实力,缓解供给严重不足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已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当经济达到较大规模和总量水平后,仍实行这种增长方式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量的货币发行,导致通货膨胀;工业粗放经营势必挤压农业,影响国民经济基础的巩固;热衷于铺新摊子,忽视老企业改造,造成大批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大量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投入产出率低,许多新建项目长期不能投入生产使用,甚至成为无效投资,造成财政困难,赤字和债务超常增长;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和质量不高,必然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出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走到了尽头,要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就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可。

当前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是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实现我们今后的任务和所面临的形势的需要。

首先,实现今后五年和十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后五年和十五年,要使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速度,按照目前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资金还是能源、原材料都会出现较大的供需矛盾。据测算,“九五”要实现经济增长8%左右,按目前的能源弹性系数,能源供需差率达20%左右。 能源和原材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一种矛盾现象:我国不少资源的人均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石油为1/8,天燃气为1/20。另一方面,产品傻大笨劣,原材料、能源浪费严重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例如,创造相同数额的国民收入,我国消耗的能源数量是发达国家的三至九倍。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我国综合能源消耗相当于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国度里,如此继续干下去,最终我们是要吃大亏的。缓解资金、资源供给制约的矛盾,出路只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其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也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据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一些重要特点:一是全球经济在加速结构调整和起伏中进一步增长,亚太地区经济更加活跃;二是科技发展迅猛异常,特别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已经出现或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将给人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以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三是世界范围经济贸易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将进一步相互开放、依存和融合。可以预见,国际间经济、科技竞争将更加激烈,商战将空前尖锐。市场竞争的法则,不仅是数量的较量,更是科技、质量、效率和效益的较量。在这种世界大趋势下,对我们来说,不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就很难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在已到了一个新转折点,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面临的任务、形势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也已初步形成并正在成熟。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建成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国有资产已达到5万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5097个, 小型项目超过100万个,到1994年底,我国国有企业已达到215.2万户。经济总规模相当可观。主要农产品产量、水泥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钢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能源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我国已有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又引进了几万项先进技术。这些都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由于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必要的体制环境和条件。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除因我国经济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决策在政府,投资主体实质上是各级政府,企业缺乏投资自主权和风险约束机制,加之在干部考核制度上偏重于看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这样的机制下,经济增长必然走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高膨胀的路子。

早在八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学界在总结前30年经济建设经验教训时,就提出了扩大再生产要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强调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然而,总的来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在某些行业或领域,粗放经营的发展势头还相当突出,说到底,问题的关键是经济体制没有转换,政企没有科学、合理地分开,比如现在投资的主要推动者和责任方,依然是政府而不是企业。政府只管投资,实际上很少问津回报率和回收率,以致不少项目投产之日即亏损之时。可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转变经济体制,我们必须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改革的步伐。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靠企业来实施,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能转换的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效益太差。国家每年把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的70%以上投到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实现的GNP的增量在全部GNP的增量中不足20%。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抓住国有企业这个牛鼻子。我们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转。国有企业应按自身特点和公司法要求,改建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公司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或采取租赁经营形式,从产权关系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不活、责任不明的问题。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下,投资决策与投资规模自定,生产要素与市场开拓自择,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与投资风险自担。

2、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要尽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按不同性质产业分类管理的办法,即公益性企事业的投资,继续实行由财政拨款,由各级政府根据财力大小进行投资;基础性产业的投资,实行企业自筹与国家政策性贷款相结合的办法,国家可以采取控股、参股的形式;竞争性产业,企业是投资主体,企业根据自筹资金的能力和银行商业性贷款的可能自主决策。要建立投资的激励和风险约束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通过建立科学投资决策制度,坚决改变领导个人决定投资项目,违背科学决策程序的现象,对于国家支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科研项目,要采取透明的、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项目投资者。政府财政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的运用,应采取计划合同的形式,规定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并进行严格考核。

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力争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尽快到位, 使利率正确反映市场供需状况,成为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积极培育金融市场,开辟渠道使居民储蓄存款的一部分转化为对企业的直接投资,以减轻银行承担的贷款风险。赋予更多的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直接融资的权力,创造资本在国内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条件,使先进企业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需要的足够资金。

4、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变实际上以产值多少, 以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作为评判干部政绩优劣的主要标准,应当把经济效益,经济增长的质量,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考核干部的主要标准。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效益低下,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入手。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很多,当前的重点就是《建议》中提出的四个“向”,即向结构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1、向结构要效益。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 就是产业结构随着技术革命不断优化、升级的历史。随着科技进步,必然不断推出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这是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我国正处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调整产业结构面临繁重的任务:既要在现有基础上使产业趋向合理,又要适应世界上新的技术革命和发达国家产业重组、升级的形势,使我国产业结构朝着现代化、高级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使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扭曲。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地区间经济结构的趋同化,导致了企业结构小型化、生产劳动密集化、技术集约的低度化。结果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难以实现成本最低、产出效用最优和价值最大。为了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益,首先要扩大对基础产业投资,尽快消除基础产业对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制约。在大力发展基础产业的同时,优先发展重化工业,通过这些产业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设备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全面调整与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下一个世纪经济竞争在于科技产业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科技产业的基础部门应超前发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下一个世纪教育不致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瓶颈。

2、向规模要效益。 规模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之一。因为有了相当的规模,才便于利用先进技术,才能有名气,才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我国目前有65%左右的企业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水平。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拥有汽车企业数量超过发达国家汽车企业总和,却不到日本国一家企业的汽车的年产量。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家轿车企业达到国际公认为规模生产标准和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一批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当代国际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我国要更好地利用外资,搞好同跨国公司的合作,必须建立自己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他们与国外的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等,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在国际上排名前100位的工业企业中,中国还没有一个。 要把培育企业集团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付诸实施。要赋予企业集团以必要的权限,包括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近期内国家要重点扶持在电子、机械、汽车、石油化工、造船等方面具有经济规模的骨干企业的发展。

3、向科学技术要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是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的英明论断。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紧密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不大。即使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比较好的上海,根据最新统计,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虽然达到33%,但同发达国家的5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一些企业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落后。根据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对2102家亏损企业的调查,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造成产品滞销从而造成企业亏损的企业有1307家,占被调查总数的62.17%。我国工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在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是从总体上同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在国内同一行业中,先进企业和落后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首先,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组织和推广,使国内已有先进技术在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淘汰落后技术。其次,继续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在硬件和软件的引进上,要更重视对软件的引进。在引进和消化上,要更重视消化。第三,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快建立市场、科研、试验和生产结合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改变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传统体制。在科研资金和科技力量的分布上,逐步加大企业的比重,做到象发达国家那样,把2/3 以上的科研资金和科研人才配置到企业。第四,国家集中财力、人力,重点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特别是能够带动产业素质提高、结构升级和重大技术革新。

4、向管理要效益。 管理落后无论是在微观经济中还是在宏观经济中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这方面,不需要增加多少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就能取得可观的效益。我们的许多企业就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的。据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对2102家亏损企业的调查,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致亏的企业就达697家,占33.1%。在这些企业中,劳动无定额, 物耗无核算,质量无检验,资金、设备、人力资源利用率极低,浪费严重。为了从管理要效益,就微观管理来说,不仅要有严格的制度、标准和核算,科学的定额,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方法之一是,对经理层人员,可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惯例,实行年薪制。经理人员的工薪,不是同职工的工薪相联系,而是同他们的经营业绩挂钩。年薪包括基薪和风险收入。如果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工作失误造成亏损,则经理人员不仅不能获得风险收入,而且还要对基薪按一定比例扣减。这种约束实际上是一种财产约束。只有触动个人收入和财产,才会发挥约束的效力。就宏观管理来说,重点是要保持经济稳定、优化产业结构,尽快解决某些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对长线部门要通过资产存量结构的调整,加快生产要素向短线部门的转移。同时,要为强化微观经济的管理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宏观经济环境。积极培育全要素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本、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

经济增长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增加,而且包括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标志,就是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如果引入时间的因素,就是持久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如果引入劳动与资本等投入因素就是用最少投放、最小代价取得最多的商品与劳务的经济增长;如果引入结构因素,就是在结构优化、经济规模合理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增长;要是引入目的因素,就是能给社会成员带来更优的商品与服务,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环境改善的经济增长。

因此,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志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 即在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这样既充分发挥资源和生产潜力,又不造成需求过度扩张。1983~1994年,我国GNP年均增长率为10.22%,零售物价上涨率年均为8.2%,两者之比为1:0.8;日本1957年~1970 年GNP增长率年均为9.9%,消费物价上涨率仅为4.6%,两者之比为1:0.46。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之所以能保持较低的通胀率,就是因为其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的。只有实现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才能避免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实现持续的快速增长。

2、投入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 即生产同量产品(国民生产总值)的总投入中,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贡献率缩小,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提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资本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如日本为23.8%(1953~1971),美国为19.7%(1948~1069),西德为22.5%(1950~1962)。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是30%左右,比发达国家却低得多,如日本曾55%,西德为55.6%。我们认为只有科技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才算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只有实现投入结构优化的经济增长,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增长,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

3、结构趋向合理、优化和升级的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在世界产业结构进化的等级系列中所处的阶段及其调整、升级的步伐,是其经济增长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结构趋向合理、优化的经济增长,才有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才能适应国内消费结构的需要,也才有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4、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仅要生产出数量多、品种新的产品,而且要提供更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改善和丰富人民生活、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合乎目的的、有社会效益的增长,也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地促进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5、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增长。许多资源不能再生, 自然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久的。

6、生产效率提高的经济增长,即在经济增长中, 生产同量产品(国民生产总值)的投入(劳动、资本和各种物质)不断减少。只有这样,在经济增长中才能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效益。

标签:;  ;  ;  ;  ;  ;  ;  ;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