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_李龙飞

巧妙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_李龙飞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虹轴学校,561000)

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教人要教心,育人先育德。教书与育人并重,在中学教学中更是如此。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迅速成长的身体与还未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之间出现断接,他们缺乏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实现。因此教师应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放在首位,融化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上。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传统的教育方法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摇头晃脑,“子曰诗云”,显然无法适应这群兜揣手机,手握iPad的学生们,那么如果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声、形、态并茂,为学生创设情境,拓宽视野,诱发情感,则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下面结合教学实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寓于语言文学训练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是极其丰富的,有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反对压迫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共产主义思想,有无私忘我献身于人民的高尚情操,有认识世界的科学立场和观点,有徜徉于山水景物、风土人情中的健康审美情趣等。只要努力挖掘,巧妙制作幻灯片、运用录音、课件等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就能把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积极思考,激发兴趣。

一、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信息源,是教学中的主讲人,是信息传授者,是知识传递者。教师在教学中占“支配地位”,属“专业型”。

如今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网上知识的导航者。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

多媒体教育强大的信息量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尽管教师们都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古代汉语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与多媒体教育所展现的综合信息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种教学危机感趋使教师们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由“专业型”转变为“一专多能型”。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开展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只得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与新环境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钻研中,语文教师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教学科研型”。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学生则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教师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二、挖掘课文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绝非强加于学科,游离于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问题在于教师是否洞悉所教学科的性质,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实课程标准。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作者情动于中、言溢于表的产物,既然是佳作,总离不开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富于表现力。钻研教材时要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提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

比如杨绛的《老王》,课文讲述了作为同是处于生活边缘的两个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感人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适当拓展,在进行到课堂的结尾部分,我就向同学们提问:杨绛身边的老王是走了,但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依旧挣扎在贫困线的“老王”,我们该怎么对待他们呢?接着用多媒体放映几幅生活极端贫困的下层劳动者的图片,让他们感受一下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当然这样做不是让学生对现行社会体制不满,而是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在国家政府特别关注“三农问题”,中央文件都锁定于此,而我们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农村的学生,相关法制教育的实际意义不言而喻,在开发法制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强化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实现传授知识与育人的有效统一。

三、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学习《苏州园林》时,我让学生先收集有关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这让学生不光查到了闻名遐尔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的风景图片,并且还了解到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到苏州园林还具有以下的特点: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就有园林170多处。如此众多的私家园林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从而使一节枯燥的说明文讲解课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也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不知不觉中学生不光掌握了这一课的说明方法,还对苏州园林的特点记忆深刻,同时也让他们得到了一节中国美学欣赏课,从课文表面升华到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美——追求完美和精致。

如此美丽的园林可不能被现在的暴力旅游行为所破坏,学生们也纷纷认识到了《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的必要性。

运用多媒体生动地把法制教育引入语文教学,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使语文教学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又提高了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作者:李龙飞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巧妙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论文_李龙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