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日常问题解决的老龄化研究_系统思维论文

成人日常问题解决的老龄化研究_系统思维论文

成人日常问题解决的老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论文,日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59.828

最近十几年来,随着认知功能老化实验室研究的增多,老年心理学工作者逐渐开始注意对现实生活中日常认知活动的研究。由于各研究者出发点不同,日常认知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日常问题解决、实用问题解决、实用智力、日常能力和日常认知等,一般认为日常问题解决是指人们处理发生在生活中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积累起来的经验[1]。它包括三个特点,第一、日常问题是发生在自然或日常情境中的问题,第二、日常问题是复杂和多维的,第三、日常问题解决是认知能力和技能的应用。开展日常问题解决的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对认知老化实验室研究的生态效度(即研究结果是否适应于实际生活)的理解,搞清老年人在基本认知能力下降的条件下,如何保持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促使老年人成功地保持解决日常问题能力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将介绍近年来有关成年人在日常问题解决研究的几种主要理论与研究。

1 智力内隐理论的研究

内隐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智力观可能并不能清晰、系统地表达。智力的内隐理论就是通过对人们的内隐智力观进行研究,来发现人们在思想上如何认识和表征心理概念,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智力研究;而外显理论即传统的智力测量,主要是通过科学家构建概念来描述心理现象,它着眼于分析人们心理测验时的作业,通过作业成绩来推测所测量的心理功能。内隐理论对于理解外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它往往提供了进行外显构建的框架。内隐理论对成年期心理的发展与老化的主要发现有[3]:(1)成年人不论是否受到过心理学教育,对于智力概念都有类似的理解,即可将智力划分为日常智力与学术智力;(2)人们的智力概念是多方面的,反映了智力功能的多维性。(3)人们关于智力的概念,其范围超出了传统的外显智力理论,成年人特别注意实用和社会能力。(4)实用和社会能力是成年人智力变化的核心部分,特别在中、老年时期。人们相信这两种能力的增长可保持到老年期,老年人也认为自己解决实用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得以增强。

Cornilius(1990)分别从智力的内隐和外显研究途径,进行了对青年、中年和老年被试的日常认知能力的研究。结果是所有被试都相信实用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被试日常问题解决问卷的得分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且老年人的作业成绩较青年人好,这与其它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哪一个年龄段的成绩最好,以及中年以后变化方向和幅度并不完全一致。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实用能力与抽象推理、言语理解的关系,结果是实用能力得分与归纳推理测验的相关范围是0.12-0.35,与言语理解的相关范围是0.12-0.43,相关程度都较低。研究结果也提供了日常问题解决问卷的内部效度,不同的日常问题(如:信息、家庭、工作、朋友、消费和家务)间的相关范围是0.57-0.72,远大于它们与传统测验的相关,这也提示日常问题问卷测量了不同于传统测验的智力能力。作者还比较了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与晶态智力的关系,从相关程度低和影响因素不同(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不受教育影响)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也表现了类似的特性,如,它们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或保持稳定。

2 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

由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只研究到16岁,不少心理学家针对成年人认知发展与老化的特点提出了形式后思维(postfomal)的理论,其中以Basseches(1980)的辩证思维理论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有[4]:(1)知识的相对性、非绝对本质。知识与客体都是暂时的,而非永久固定的;(2)形式后思维者相信矛盾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方面。比如物理学中,光既是波又是粒子;(3)形式后思维者具有整合矛盾思想、情绪和经验为一体的能力;(4)研究客体(和客体的知识)应在开放系统的框架内进行,即将客本看作是对不断变化的,相互独立系统的整合;(5)形式后思维基于情境主义(contextualism)进行研究,即新的原理是基于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不应是绝对的、普遍适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2.1 思维的相对性

最早开展思维相对性研究的是Pery(1968),他在哈佛大学新生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思维发展经历三个阶段,最初学生们相信任何特定问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的确定要靠权威人物(如,教授)的帮助才能与错误选择区别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认识到所有知识和价值系统都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这时学生们觉得处在不确定中,因为有时不同观点都各有其优点:最后学生们达到在接受知识相对性的同时也能够支持某种观点的发展水平。

Pery的研究仅限于大学生,Sinnott等(1984)为了研究成人思维的特点,选择了29-89岁的被试,使用两类任务,一类是人工设计高度抽象的构词或推理,一类是现实生活问题,结果表明成年被试更倾向于利用相对思维方式处理现实问题而不是抽象问题。Sinnott还指出不仅个人的思维趋向于相对思维取代绝对思维方式,绝对主义向相对主义的发展也可从科学学科的发展中观察到,例如年顿物理学向爱因斯坦物理学的发展。

2.2 元系统推理

Commons等(1982)提出形式运算包括单一系统不同元素的运算,而形式后运算则包括可应用到多个系统的运算。他们称对不同系统及其关系的认知为元系统运算。Armon(1984)的研究提供了成人元系统思维的证据。她利用克尔伯格标准道德判断会谈,对四组年龄分别是5-13、23-30、31-47和48-72岁的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形式后思维者(大于26岁者)能表现出整体协调的个人价值系统(即对不同道德问题的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并且能理解其它价值系统存在有其合理性,而形式思维阶段的被试不能接受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价值系统存在的合理性。

2.3 问题发现

Arlin(1975)最先通过实验提出皮亚杰学说应增加形式后思维阶段,她的被试是大学新生和高年级学生,作业是要求被试对12个常见物体提出问题,如果被试提出普遍抽象的问题则反映了问题发现取向,提出特殊具体的问题则反映问题解决取向。结果表明,形式运算的成功发展是普遍性问题发现能力的必要条件。Arlin(1984)还研究了年轻的成年艺术家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结果可见高创造力的艺术家其问题发现的得分亦高。因而Arlin提出认知发展的基本任务是由形式思维阶段的问题解决向形式后思维阶段的问题发现转变。

2.4 辩证思维

Sinnott和Guttman(1978)首先开展了成人辩证思维发展的研究。他们试图搞清楚老年人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冲突时,是否使用了辩证原则。例如:老年人的决策过程是否经历计划—反向考虑—综合考虑的辩证整合过程。他们还研究了辩证思维方式的发展与皮亚杰运算能力的关系。研究是这样进行的,首先选取70岁左右的健康老年人447名,然后要求被试回忆最近几年有无重大决定,若有则描述解决方式:同时用皮亚杰任务问卷测量老年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果447名被试中,109名报告有特定事件需作出决定,其中32名做决定时无冲突,77名报告做决定时有生理的、心理的、或环境方面的冲突。77名被试中11名报告不能解决冲突,41名的冲突解决过程无辩证整合,25名通过运用辩证整合过程解决冲突。Sinnott进一步分析了皮亚杰的逻辑能力是否与被试做无冲突决定、解决冲突、通过辩证整合解决冲突相关,结果是逻辑能力与上述三种过程相关都不显著,这表明解决个体冲突的形式后思维与解决皮亚杰实验任务的形式思维是相互独立的。Basseches(1980,1984),Kramer(1987)等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成人辩证思维,取得了类似结果。

3 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

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着眼于与信息的编码、存贮和提取有关的基本认知过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记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其基本观点是人类认知系统的计算过程对每个人(无论青年还是老年)都大致相同,其差异主要是心理过程的速度和效率不同[4]。据此开展的不少研究都表明老年人的信息加工速度明显减慢,这可说明许多与年龄有关的认知功能差异。关于日常问题解决的研究主要有个人财务计划(如,家庭理财、家庭投资和投保)、医疗方案问题(如,疾病的治疗)和管理问题(如小企业中的经营问题)等的研究。

Walsh[5]利用个人投保财务计划问题研究青年、中年和老年人的实际问题解决,通过出声思维详细记录解决过程。结果表明,成年人面临复杂问题时,只考虑大约7±2个可能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变量,但老年人比青年人涉及到的变量要少,问题解决的质量老年人比青年人要高,存在显著差异;问题解决途径老年人比青年人更直接,花的时间也少,而青年人往往比老年人考虑更多的变量,在最终解决前要进行多次尝试。作者认为这可能与老年人比青年人有更多的财务处理经验有关。

Meyer等人[6]研究了18-39、40-64和65-88岁三组妇女对乳腺癌治疗选择的决策问题,结果发现,老龄妇女在做决策时寻求较少的信息,但决策质量和年轻妇女一样好。另外,老龄妇女比年轻妇女的决策过程快。这一研究结果与乳腺癌患者的实际决策过程调查资料比较,两者一致。

4 社会认知和智慧理论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领域也开展了老年人日常认知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情感、自我等对日常问题解决的影响和Baltes等人对智慧(wisdom)的研究。

Blanchard-Fields等[7]研究了问题的情绪性对不同年龄被试问题解决方式的影响。所谓问题情绪性的高低,即日常问题中包含情绪成分的多寡。被试分为青年、中年和老年三组,结果发现,问题集中策略(即对问题直接提出解决方法)是各年龄组最常用的策略,只有很小的年龄差异。年龄差异主要与问题情绪性的高低有关,所有被试对低情绪性的问题(如购物)多采用回避否认策略,对高情绪性的问题(如人际关系)多采用被动依赖和认知分析策略,但老年人使用回避否认和被动依赖策略要比青年人多,其差异显著;对高情绪性问题老年人使用的问题集中策略最少。作者从适应的观点认为老年人对高情绪性问题所采用的策略更具有防御性。

自我表征对自控策略、记忆、决策、应对和心理调适等都有影响。Lerenthal等人(1992,1993)研究了自我知觉与健康行为的关系问题,结果发现老年人对身体状况和心理能力的自我评价,影响老年人对患病风险和需要照顾的评估,从而得出正性结论(如,寻求帮助和坚持治疗)或负性结论(如,避免健康锻炼)。另外,发现自我评价还影响老年人对饮食和医疗措施的实施。

智慧可理解为对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良好的判断和建议能力。理论上定义为有关生活范围内的基本实用技能的专家知识系统,智慧有五个指标[8][9],(1)丰富的事实知识:关于生活条件及变化的一般及特殊知识;(2)丰富的程序性知识:有关生活问题的判断和建议策略的一般和特殊知识;(3)毕生的情境主义:关于生活情境及它们暂时关系的知识;(4)相对主义:有关价值、目标和优先权方面差别的知识;(5)不确定性:关于生活的相对无休止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其处理方式的知识。

智慧理论的研究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生活计划、生活回顾和生活管理。基本过程是给被试呈现一段描述某人遇到生活中的两难问题,需要寻求建议,然后采用出声思维法,让被试分别就不同性质的问题(计划、回顾和管理)说出解决方法,最后对口语记录按智慧的五个指标进行评分。Baltes等人对青年、中年和老年的初步研究表明,(1)老年人的知识继续增长,作业成绩最好;(2)对不同年龄阶段发生的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得分都较高,青年人对老年期的问题解决得分很低与老年人差异显著;(3)与智慧有关的得分平均年龄差异很小,这表明稳定性是主要方面。

总之,日常认知问题自80年代开展研究以来,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概念不尽相同,研究方法及形成的理论观点也互有区别,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样。我们认为对该问题的研究,首先应在概念上有所统一或明确,在研究方法上通过比较,并借鉴过去长期开展的成人认知发展与老化的实验室研究,期望能总结出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进一步开展研究、收集资料,在理论上期望能提出说明基本认知过程与复杂认知过程老化之间的关系和日常问题解决的认知心理学机制的理论模型。另外,通过研究日常问题解决能力及其干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也能拓展已有的对老年基本认知干预研究的范围,从而为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最终实现成功的老化提供心理学依据。

标签:;  ;  ;  ;  ;  

成人日常问题解决的老龄化研究_系统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