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乡土化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土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从历史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有多种,其中乡土史资源具有分布广、普及度高、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开发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土化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
新一轮课改的课程观认为:“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切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履历情境”。只有这样,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试行)》也强调指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存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据了解,各地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一半左右与乡土史有关。这些课题主要包括各地名人故居的维护与开发,历史人文景观中所蕴藏的民间传说和民风习俗、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桥梁民居街坊的演变、老城市改造的利弊思考、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状况、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等。可见乡土化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发展方向,学生通过诸如设计问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历史和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历史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合作和交往,还可以增强学生保护本地文物的意识,利用和开发本地历史资源的意识。
二、乡土化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内容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对乡土历史进行充分发掘与利用,并通过构建研究主题模块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本乡本土问题,构建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体系。
1.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乡土历史即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是广义上的历史概念。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乡土资源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因素和教育因素。从乡土历史发掘出平时视而不见但具有研究价值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可使学生感到课题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其探究的激情。
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从自然领域、人文领域两个方面进行。自然领域是对当地的自然现象(如水资源、能源、环境等)的研究,人文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经济问题(如特色产品、产业结构研究)等内容。
2.构建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模块。主题模块是指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整体方案时,设置一些研究主题,从而引导学生的选题方向,让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一些课题,从而使课程内容相对集中。通过设置研究主题模块,可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开发乡土资源,使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比较规范有序。
学校可以根据周边的乡土历史结合自身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研究主题模块。主题模块的设置,内容上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范围上要适当放宽,使学生有足够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非常容易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如以丽水乡土内容为例,可以根据丽水现存的5座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石拱桥、廊桥、丁步桥等),设置“桥”的主题模块,学生围绕此主题可提出一些诸如古代桥梁结构艺术、桥梁的力学问题研究等课题;可以根据著名文学家杜光庭(丽水缙云人)、学者鲍彪(丽水缙云人)、著名学者及诗人叶绍翁(丽水龙泉人,他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与李清照齐名的南宋四大女词人张玉娘(丽水松阳人)、政治家刘基(丽水青田人)等名人辈出这一乡土历史文化,设置“名人先贤”的主题模块,学生围绕此主题可提出名人成长历程研究、张玉娘研究、著名企业家奋斗史等课题;还可以根据各乡镇、碗窑等古村落及文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等乡土资源构建“水资源”“古城情韵”“自然风光”“革命丰碑”“绿谷经济”“生态农业”“人口问题”“乡风民俗”等主题模块。
与此同时,学校可开设一些与构建的主题模块相关的乡土内容讲座,如“丽水民俗”“畲族风情”“丽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丽水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等等,从而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拓宽思路,进一步引导其选题方向。
3.研究课题的立体设计。选择好恰当的研究课题,对于历史研究性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后,围绕主题,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口进行设计。同一主题切入口不同,研究的内容也就不同。如在“乡风民俗”的主题模块下,可以选择研究节日民俗、礼仪风俗,可以研究生产生活习俗、饮食习俗,可以研究民间体育、文艺、谚语,可以研究地方方言等等。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可以将主题模块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子课题再分解为若干次子课题。这样主题模块通过分解细化,层层相嵌,呈现立体结构。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研究思路不仅比较清晰,而且乡土历史也得以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和设计课题时,要遵循四条原则:第一,现实性原则。课题要符合学校的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实际。第二,兴趣性原则。课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是他们乐于去钻研的。第三,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不要是纯理论的,要避免大而全,可以选择乡土历史的一个侧面进行研究。第四,可依托性原则。课题尽量与乡土历史结合,与历史基础型课程和拓展性课题的学习相结合,从中寻得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乡土化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其内容对学生来说更加具有亲切感。乡土资源在学生生活的社区中俯拾皆是,便于收集整理,甚至可以涉及一些尚未开发的资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有作用。
三、乡土化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突破口
乡土史以其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优势,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乡土史内容与社区(或家乡)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教学形式上适合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展开调查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可到目前为止,历史研究性学习获取资料信息大都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而对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学校要认识到学生学习资源的局限,把历史研究性学习放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来把握,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感受历史、研究历史。制定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内容、实施步骤、信息反馈等一整套方案,以促使历史研究性学习顺利有效地开展。
教师及学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及流程如下图:
四、乡土化历史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乡土资源与学校历史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主阵地。乡土史资源是历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乡土史资源应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
2.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原则。在开发乡土史资源时,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贴近自然,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搞社会调查,从实践中获得历史知识。中国古训有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实践对于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开发乡土资源时,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开发乡土史资源,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参与及指导、评价功能,重视与校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的联系及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使乡土资源的开发获得更多的支持,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在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史资源,将其有效地组织到历史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中来,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