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供求前景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工业论文,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前景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产品加工业(注:农产品加工业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业活动,是对生产、贸易和就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行业。深入了解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发展前景,研究其变动趋势、问题,并选择有利的发展政策,对推动整个经济增长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当前与未来:农产品加工业市场供求变动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像其他工业一样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主要发展特点是: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张。由表1 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80年到1997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了5.3倍,年均增长11.4%。随着加工业的扩张,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在改革前2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1∶0.43上升到1∶0.89。而改革后17年,这个比例由1∶0.89上升到1∶1.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例的上升, 意味着农业部门有相当多的农产品作为原料送往工业部门进行加工增值,然后销往市场。这表明工业部门对农业的需求(原料和劳动力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农产品加工业的扩张是从工业产品产量上反映出来的,同1978年相比,1997年全国食用植物油、糖、乳制品、罐头、饮料酒、纯毛纺织品和服装等产品产量增长了2~19倍,其中乳制品、饮料酒、 服装等分别增长了11.1、10.5和19.3倍。
表1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情况表(%)
年份加工业产值(亿元)年均增速占轻工产值 占工业产值
1952 197 87.5
64.5
1957 316 8.2 81.6
55.0
1960 405 7.1 740
1965 518 3.7 71.7
516
1970 683 6.2 70.0
45.3
1975 991 7.7 70.1
42,9
1980 1665 8.6 68.5
32.3
1985 323510.4 70.7
33.3
1990 8281 9.6 70.1
34.6
19952842714.8 65.4
30.9
19973687410.1 66.2
32.4
年份 占农业产值
19520.43
19570.59
19600.89
19650.62
19700.65
19750.74
19800.89
19850.89
19901.09
19951.40
19971.50
(二)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增长快,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考察改革以来中国食品加工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等产业发展,我们发现在1980~1997年间,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工业发展最快,其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3.7倍;其次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产值增长了17.7倍;食品加工制造业位居第三,产值增长14.6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明显增加了动物食品的消费量,这给饲料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1980年全国饲料工业产值仅有5亿元,此后便急剧膨胀,1997 年产值达到1262亿元,比17年前增长了70倍。在产品结构上,农产品加工业品种结构细分化尤为明显,健康食品、方便快捷食品、营养食品以及饮料等系列开发出的品种越来越多。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例如玉米加工,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20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
(三)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相对增强。改革初期,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多为小规模经营,加之工艺设备陈旧落后,市场竞争力明显不高。进入8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加工业出现了专业化和集团化的倾向,许多企业纷纷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经营规模。由此在粮油、烟草、饮料、罐头、肉禽加工、糖果饼干等行业,涌现出一批企业集团。1996年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根据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能力等指标,评出1995年中国工业企业500强中, 有70 多家是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大型农产品加工业企业集团。如北京燕京啤酒、深圳农产品、温氏集团、内蒙伊利、鄂尔多斯、上海大江、吉林德大、江苏如意、河北三鹿、旭日升、四川希望和云南玉溪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业企业。90年代以来,这些企业集团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农民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利益关系。草原兴发集团以羊肉、鸡肉加工为主体,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同内蒙、辽宁15个旗县6800多个农户签订了肉鸡养殖购销合同,建立规模化养鸡小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案例1)。
案例1 草原兴发集团
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以肉食品加工为主,主导产品为羔羊肉、肉鸡、四野小菜和野味熟食等,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是其核心企业,于1997年6月上市。集团现有资产10亿元,拥有5000名职工,下属40 余家全资和控股企业。肉鸡是集团的传统主导产品。10年来,企业逐渐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将农民纳入产业化的链条,依托农业和农民建设生产基地,以契约形式发展农民养鸡。建成规模化养鸡小区86处,在赤峰市、乌兰察布盟和辽宁建平县等15个旗县发展专业养鸡户6800个,肉鸡饲养加工能力达2000余万年只,累计为农户创造利润1.3亿元。
1998年,集团实行结构调整,把羊肉加工作为主导产业来开发,肉鸡重心转向发展散养(不使用化学药物和添加剂)和加工串类产品。当年,公司收购、租赁了7家肉羊屠宰厂,建立了8家肉食品生产基地。公司先后引进年生产能力3万吨的德国熟食生产线、 日本小野新含气调理系统,建成了8家国内一流的食品加工企业,40余条食品加工生产线, 已形成特色产品10大系列、1000个品种。集团建有由120 余名食品工程学、草原学、畜牧兽医学专家组成的科技研究中心,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目前,公司已有13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同时,还先后获得“出口日本免检产品”和ISO9002 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草原兴发集团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大量出口日本、阿联酋、俄罗斯等国家或地区。并在国内京津沪和南京、广州等20座城市建立了销售分公司,形成了较大的市场覆盖面。
最后,还有一个发展特点是农产品加工业开始向产地集中,出现了产加一体化的倾向。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农产品是由城市或国有企业进行加工的,农村居民只能生产农产品原料,被强迫以低价卖给城市或国有企业。但是,由农产品鲜活、体重等特性决定,这种加工布局加大了流通过程的损失,影响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空间和效率。80年代中期以后,在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动下,农产品特别是鲜活产品加工业布局开始向产地集中。吉林省是全国玉米加工最大的几个省份之一,该省玉米加工业起步于“七五”时期,发展于“八五”时期。到1996年全省有玉米加工企业466家,加工玉米263.7万吨,比1980年增长了5.4倍。另外当年全省饲料工业还转化玉米近60万吨。案例2是吉林的一个大型玉米、大豆加工企业——德大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从事饲料加工、肉鸡养殖和加工以及销售,既带动了本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增加了就业和收入。农产品加工业属地化在全国极为普遍,如广西的糖料生产加工一条龙体系、陕西的水果生产与加工体系、山东的蔬菜产加销产业化体系。还有养猪大省河南,利用市场力量培育出象春都、双汇这样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集团,它们几乎将全省的商品猪转化成加工品。农产品加工业属地化,既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又节约了加工成本。
案例2 吉林德大有限公司
吉林德大有限公司是吉林省松辽禽业总公司与泰国正大集团于1998年合资兴建的肉鸡生产企业。1995年肉鸡加工能力5000万只。目前公司采取的是一体化经营模式,公司主体有种鸡场8座,年饲养祖代种鸡3万套,父母代种鸡52.8万套;孵化场孵化商品肉鸡雏5400万只;饲料厂生产各种配合饲料36万吨,肉食加工厂生产各类肉鸡产品10万吨;油脂厂加工大豆35万吨,产饼粕26.6万吨,精油5.4万吨;还有8个配套企业。同时,它还与4800多个农户签订了养殖合同,这些农户分布在7 市县76个乡镇。
德大公司的种雏、肉鸡产品销往全国20个省市区,肉鸡产品同时出口到日本、德国、荷兰、南非、捷克、韩国和比利时等7国。1996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5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出口创汇6300万美元, 年底资产积累2亿元。
德大公司以契约形式与农户紧密相连,及时为农户送鸡雏、饲料、防疫和技术,并按期收回成鸡。在收回成鸡前的一切费用都由公司垫付,降低了农民的风险和负担。在4800多个养殖户中,小户年产1.5 万只,大户年产25万只肉鸡,户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
农产品加工业的上述变动趋势和特点是由市场需求变化引起的。1978年以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发生了以下显著变化:首先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从1990年到1997年,城市居民用于食品、衣着等消费支出由326.4元增加到2463.5元,按可比价格增长了114.3%,年均增长4.6%;农村居民同类支出也从120.2元增加到999.7元,年均增长5.2%。具体到产品消费量上,这种增长更加明显(见表2、表3)。其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趋向深加工化。表2、表3反映出,改革以来农民消费的粮食中细粮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9.4%上升到83.9%,而细粮加工程度往往要高一些。此外,城乡居民消费的棉布、绸缎数量都明显下降了,这说明他们增加了制成品的消费,以此替代了初级产品。再次,在所有农产品及加工品中,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消费量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品。从表2资料分析,1980年以来城市居民对动物性食品、服装、 奶及奶制品、鞋等消费需求增长显著,它说明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后,人们对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消费需求向吃好穿好方向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还出现了追求方便、快捷、健康和营养安全的趋势。于是国内市场上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食品、绿色食品等出现旺销。而且,收入水平愈高的群体对这类食品需求愈强烈,这反映了一种趋势。
表2城市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变化
年份 1981
19851990199519971997/1981
粮食(kg) 145.4 131.2
130.7
97.088.6
0.61
食油(kg)
4.85.8 6.47.1 7.2
1.5
猪牛羊肉(kg) 18.6
20.221.7
19.719.0
1.02
食糖(kg) 2.88
2.642.14
1.681.63
0.57
卷烟(box) 35.9
38.235.1
28.628.2
0.79
酒类(kg) 4.38
8.049.3 9.9 9.6
2.19
鲜蛋(kg) 5.22
8.7 7.25
9.7411.13 2.13
家禽(kg) 1.92
3.843.42
3.974.94
2.57
奶及制品(kg)5.235.92
棉布(m)
1.55
2.711.33
0.470.36
0.23
绸缎(m)
0.43
0.650.41
0.180.09
0.21
服装(item)0.86
2.9 1.96
5.375.64
6.56
皮鞋(pair)0.46
0.550.61
0.820.77
1.67
呢大衣(item) 0.3 0.49
0.630.59
1.97
毛毯(item)
0.230.35
0.430.44
1.91
表3农村居民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变化
年份
1978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粮食(kg)
247.8
257.2257.5262.1258.9 249.0
细粮(kg)
122.5
162.9208.8215.0210.7 208.9
食油(kg)
1.972.49 4.04 5.17 5.86.13
食糖(kg)
0.731.06 1.46 1.5 1.28
1.4
酒类(kg)
1.221.89 4.37 6.14 6.53
6.98
猪牛羊肉(kg)
5.767.7510.97 11.3411.29 13.2
家禽(kg)
0.250.66 1.03 1.26 1.83
2.36
蛋及制品(kg)
0.8 1.2
2.5 2.41 3.22
4.08
棉布(m)5.634.3
2.540.9 0.44
0.32
绸缎(m)0.020.06 0.07 0.04 0.02
0.02
鞋类(pair) 0.320.51 0.55 0.67 0.69
0.7
毛线及制品(m) 0.020.05 0.04 0.07 0.12
0.12
年份
1998/1997
粮食(kg) 1.0
细粮(kg) 1.71
食油(kg) 3.11
食糖(kg) 1.92
酒类(kg) 5.72
猪牛羊肉(kg) 2.29
家禽(kg) 9.44
蛋及制品(kg)
5.1
棉布(m)
0.06
绸缎(m)1.0
鞋类(pair)2.19
毛线及制品(m) 6.0
注:(1)布、绸需求下降表明农民对此类产品的加工品需求增加。(2)鞋类包括胶鞋、球鞋和皮鞋。(3)鞋类、家禽、蛋及制品1998年栏是1997年统计数。
今后,中国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仍处于较快增长时期,并将继续保持以往的需求特点。道理很清楚,人们的收入将随着经济发展继续增加,由此引起的消费需求还要增长。当前,中国正致力于工业化,人均GDP仅为773美元,尚处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按照规划,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 届时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会超过万元,农村居民收入也会超过5000元。在这种收入状况下,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需求,从总量、质量、花色和品种结构等方面都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这里我们假定到21世纪初,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年收入达到1997年城市最高的1/10 户的水平,即10297元,增长99.6%;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997 年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即5160元,增长146.9%。此时,城乡居民对食品、 衣着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品的消费支出和需求量变化如表4、表5和表6 所示。依照我们的假设,未来人们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无论是现金支出还是实物消费量(粮食除外)都有显著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结构性的,一些产品消费增长快,一些产品消费增长慢。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消费会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将出现包装小型化、方便化、高档化,并追求农产品的天然性和鲜活性,味道、安全和营养将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这种消费需求增长潜力为未来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表4 1997年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与最高收入户比较
平均水平 最高收入户 最高/平均
可支配收入 5160.3
10250.9
1.987
消费总支出 4185.6
7714.81.843
食品
1942.6
2725.71.403
粮食
238.1263.3 1.106
肉禽及制品 459.6610.9 1.329
蛋类73.6 88.4 1.201
水产品 141.0200.9 1.425
奶及产品41.4 68.3 1.65
衣着
520.9912.5 1.752
其中服装
328.2603.2 1.838
表5 1997年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水平比较
农村居民 城市居民城市/农村
人均收入(元) 2090.1
5160.32.47
消费支出(元) 1617.2
4185.62.59
粮食(kg) 213.1 88.60.42
鲜菜(kg) 107.2113.31.06
植物油(kg) 6.2 7.21.16
猪牛羊肉(kg) 12.7219.041.5
家禽(kg)
2.36 4.942.09
鲜蛋(kg)
4.08 11.13
2.73
水产品(kg) 3.38 9.32.75
食粮(kg)
1.35 1.63
1.21
注:农村粮食消费已折成贸易粮。
表6 1997年城市居民农产品及加工品平均消费量比较(公斤)
平均消费 最高收入户最高/平均
淀粉及薯类 13.29 14.74 1.11
豆腐 5.82 7.4
1.27
植物油
7.20 7.32 1.02
猪牛羊肉19.2424.25
0.27
家禽 4.94 6.4
1.30
鲜蛋11.1312.95
1.16
水产品
4.76 6.07
1.28
鲜菜
113.34136.4
1.20
食糖 1.63 1.79
1.10
糖果 0.59 0.97
1.64
酒类 9.5512.53
1.31
鲜瓜果 45.48 61.73
1.36
糕点3.05 4.22
1.38
鲜乳品 5.07 9.02
1.78
奶粉0.41 0.61
1.49
酸奶0.44 0.78
1.77
服装(件)5.64 8.23
1.46
鞋类(双)2.49 3.12
1.25
注:表4、5、6资料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还处于上升阶段,本国农产品加工业增长不会停止不前。根据国际经验,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增长速度普遍快于发达国家。例如在1980~1990年和1990~1994年,发展中国家食品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是2.6%和3.4%,而发达国家则分别为1.8%和1.4%。这里我们选择了亚洲几个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在人均GNP向1000美元迈进或超过2000 美元时的农产品加工业增长情况。由表7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几乎全部农产品加工业在1980 至1993年间都获得了明显的增长。可以推断,今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会和它们一样将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在较高的增长速度。
此外,同农业产出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并不高,其产值仅是农业产出的1.5倍,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例如,在80年代初期,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值占该国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187%、240%、156%和369%。以此衡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它的发展还未进入真正的成熟期。
表7 亚洲几个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增长情况比较(%)
人均GNP$
食品制造饮料烟草纺织
韩国2260~8260268
139 143
马来西亚1910~3480216
113 97 263
菲律宾
520~950 525
718 248 338
服装皮革 木材加工纸及制品
韩国 142 149126 299
马来西亚 241 224
菲律宾
811 296326 274
注:人均GNP是1985年到1994年的数据,其他项目为1980~1993 年数据,增长速度以1980年为100。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综上所述,中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些加工业能否健康发展并推动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今后产业政策的安排。从现状看,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如下。(1)农产品加工档次低, 深加工精加工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2)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 储藏等环节技术落后,严重抑制了加工产品质量的提高。有些企业绿色意识不强,还滥用防腐剂、添加剂,给环境和食品带来了污染。(3 )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不足,影响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4)农产品品质差是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又一大障碍因素。90 年代以来,中国在改善农产品品质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市场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一些省由于棉花种子质量差,导致籽棉衣分率下降;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重大(95%),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低;在糖料作物中,甘蔗品种更新缓慢,使得广西的甘蔗糖分难以提高,由此影响了糖厂的加工效益。还有我国鸡蛋蛋黄色素较浅,蛋壳易碎,这给加工、包装和运销带来了不少困难。而美国鸡蛋不散黄、不离壳、品质好、不易碎、易包装,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还有些农区对果菜使用农药过量,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些都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了不良影响。(5 )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在低技术水平上平面扩张和重复建设,造成当前农产品加工市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结构性过剩,这使得加工业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就业人数减少的不良倾向。如1997年全国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和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造业等,就业人数为1524万,比1990年的1664万人下降8.4%。同时, 这些行业的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也出现了全面下降趋势。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政策应进行重新安排。
1.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今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总量扩张应通过调整结构来实现。首先,应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加工业,其次,要重点发展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第三,农产品加工业要适应市场细分化的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搞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开发。从横向讲,今后中国还应继续扩大农产品加工覆盖面,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其实在这个领域,加工业还有较大的发展范围。例如,目前在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中,对粮食、水果、蔬菜等的消费基本上还是初级产品,加工品消费比重极低。而美国人在1993年对谷物及面包消费中,仅面包消费就占到63.1%;水果、蔬菜消费中,加工品消费占39.4%。从纵向讲,企业应围绕某一产品进行系列加工品的开发。如中国对玉米产品开发出品种很少,而美国已开发出加工品达3000余种。今后,不管是进行横向还是纵向开发,都要作好三篇大文章,一是在“深”字上作文章,搞好农产品深度开发;二是在“精”字上作文章,搞好农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三是在“优”字上作文章,争取多出优质名牌产品。
2.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走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农产品原料的生物特性、季节性、易腐败性以及品种品质都决定了农产品加工质量,因此,原料生产与加工有必要紧密联系起来。加工业对农产品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粘性、成熟度、轻重和营养含量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如果能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用公司(农户或基地的形式连接起来,可以产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以此协调供求矛盾,带动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面发展。政府应为这种联合形式提供支持。一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更新农产品品种,改进农产品质量;二是教育培训农民,提高他们对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政府要继续重视对农业进行公共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既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加工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购进原料。
3.要为加工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技术改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到了一个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去推动发展的阶段。此时,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政府应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如在贷款政策上应该消除所有制歧视性政策,让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以同等待遇获取银行贷款支持。同时,在当前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条件下,对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可以给予一些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4.积极培养和扶持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此带动加工业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在中国发展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刺激农产品销售、促进加工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政府应该支持企业通过租赁、购并、拍卖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把一些有活力的小企业培育成大型龙头企业。给予金融和其他支持服务。例如,增加加工企业的上市数量,允许一些加工企业发行企业债卷等等。通过这些支持,使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能按照现代工业标准,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管理制度,最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5.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重视防治环境污染。首先国家要制定或完善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框架,确定和颁布科学的技术检验标准,不断强化监督和检测机构的作用。其次应鼓励和支持企业治理废物污染的技术设施。对于一些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下角料,还可采取综合利用技术,变废为宝。如乳清(奶酪和干酪素制造的液化残留物)可制成乳清粉用于饲料,也可制成果味饮料;糖厂的残留物既可制作饲料,也可制造沼气,并能进一步转化成有机肥。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政策是,要重视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由于该地区工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对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消除贫困以及壮大地方经济实力都有着更加明显的效应。中央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可适当向这些地区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