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荣军医院 湖南长沙 410119
【摘 要】目的:对原发性胆囊癌的MRI与B超诊断价值观察、总结和分析。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2月接收的5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通过诊断确诊,且在术前均使用MRI和B超进行检查,将术前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设为探究组,而B超检查的影像学结果作为参考组。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诊断结果表明,肿块型、厚壁型和腔内结节型的例数分别为25例、17例和11例,在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中,探究组的诊断率为73.6%(39/53),参考组为60.4%(32/53),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和B超检查对于原发性胆囊癌诊断的对比中,前者的诊断准确性优势较大,应用价值较高,在实际的临床检查中可以选择两者联用提高准确率。
【关键词】MRI;B超;原发性胆囊癌;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对照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在胆道疾病中,属于一类多见的恶性肿瘤,占到胆道肿瘤总数的约2/3左右。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改变,其中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在不断升高。近几年的调查资料显示[1],该病的发病人群主要以60~70岁的中老年人为主,且呈现女性多于男性的特点,男女比例接近1∶2。原发性胆囊癌的特点是早期无明显症状,诊断难度大,部分资料表明,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不足20%,患者往往在病情进展至中晚期后才被确诊,延误了手术切除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患者的术后5年存活率较低[2]。所以,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治疗在于早期进行诊断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地改善良好,提高生存率。目前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包括MRI、CT和B超检查,这三种方法的诊断各具优势。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几年接收的5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了MRI和B超的诊断效果,并总结相关诊断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2月到2018年2月接收的53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统计,男女例数分别为18例和35例,年龄为48~78岁,统计平均值(49.16±5.03)岁,病程为6个月~3年,统计平均值(1.32±0.56)年。所有患者均使用MRI和B超进行检查,将术前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设为探究组,而B超检查的影像学结果作为参考组。患者均知晓相关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者的B超检查结果作为参考组,具体检查方法为:B超检查使用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阿洛卡70超声诊断仪,探头的参数设置为频率3.0~4.0 MHz,检查局部病灶,要求对病灶的大小、形态、生长部位以及基底部位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探明肿瘤的血供状态,检测肿瘤局部的血流动力学[3]。所有患者的MRI检查结果作为探究组,具体方法为:MRI检查使用武汉赛尔利斯科技公司生产的Brivo MR355 1.5T磁共振成像仪,要求患者在检查前空腹8h以上,检查时对患者的上腹部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为:轴位T1WI FSPGR序列(TR=180ms,TE=4.2ms),T2WI FRFSE序列(TR=8571ms,TE=88ms),加权成像SE-EPI序列(TR=4000ms,TE=65ms)。动态增强T1WI时选择GRE序列,增强剂为钆喷酸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60045;生产企业: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延时为25s、55s和150s。B超检查和MRI图像的分析分别由由两位临床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重点对原发灶的形态、信号强弱、强化特点、有无结石以及是否存在转移等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的处理选择SPSS 20.0软件,包括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参与对照分析的所有数据。关于平均值对比的研究数据选择(x±s)的格式表示,使用t检验验证差异性;关于例数、比例相关的研究数据选择[n(%)]的格式表示,使用用2检验验证差异性。P<0.05时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诊断的诊断结果对比
诊断结果表明,肿块型、厚壁型和腔内结节型的例数分别为25例、17例和11例。两组检查方法的表现如下
B超表现为①肿块型:胆囊影像的边缘不清,胆囊与肝脏之间的强回声带消失,可见已侵入肝脏,诊断率较低。②厚壁型:胆囊壁出现不均匀增厚,局限型或弥漫型,胆囊体、颈明显增厚,可见不规则的内壁线。③腔内结节型:图像显示有直径10~25mm的小结节,呈现蕈伞或乳头状,中等回声,结节由囊壁突向腔内,表面不平整。
MRI表现为①肿块型:胆囊区有不规则肿块,囊腔部分或完全充填,T1W1扫描显示低信号,而T2W1扫描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中,病灶呈现不均匀强化;MRCP中大部分胆囊无显影。部分患者由于肝脏遭到浸润,胆囊和周围肝脏存在不规则片状信号,胆囊充盈缺损,无胆囊腔显像且胆管出现扩增。②厚壁型:胆囊形态正常或偏大,囊壁出现弥漫性或是局限性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增厚程度显著,不均匀强化,部分患者病灶中有肝门区淋巴结肿大情况;MRCP中,胆囊显示情况较差或呈现不规则形态。③腔内结节型:胆囊出现增大或正常,合并颈部肿瘤的患者则增大较明显,肿块呈现腔内突出的影像,但边界清晰,增强扫描中可见结节状软组织明显强化,MRCP检查中,胆囊形态极不规则,往往存在囊腔消失或充盈缺损。
2.2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情况对比
在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中,探究组的诊断率为73.6%(39/53),参考组为60.4%(32/53),经比较,探究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参考组,且差异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原发性胆囊癌诊断结果对比
注:两组患者的诊断率采用统计学分析后,结果表明2=3.109,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
3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人群主要是老年女性,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导致大多数患者在病情进展至中晚期后后才被确诊,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目前临床一般认为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生和胆结石以及慢性胆囊炎等疾病密切相关[4]。
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包括MRI、CT和B超等。其中MRI的扫描以及增强扫描能够较清晰地显示患者胆囊的内部组织以及胆囊壁情况,胆囊壁可以得到明显强化的信号,可以根据易转移和浸润的特点,显著提升肿块型胆囊癌的诊断率[5]。增强扫描中,囊内结节型的结节强化明显,有研究表明,患者的恶性结节>1.0 cm时,早期和延迟期都有强化,而良性结节早期强化,造影剂推出时间减少。胆囊结节在1 cm以上时表明发生胆囊癌的可能性较高。
而B超对于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依赖超声对于异常胆囊病灶的反映,但因为原发性胆囊癌早期的症状不够典型,因此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包括①肿瘤的超声影像与胆汁黏稠的表现近似;②胆囊癌进展至晚期后边界不清,难以和肝脏区分;③患者如果同时合并胆囊结石,B超对于结石的显示较好,但是影响囊壁变化,弧形强回声会干扰肿瘤显示;④胆囊切除后,若出现不规则团块,与和肝组织界限不清,应怀疑为残余胆囊癌;⑤胆囊颈部肿瘤会造成导致胆囊扩大,肝内胆管扩张,而B超对于胆囊进一步病变的显示情况较差,从而影响诊断。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证明了对于原发性胆囊癌,采用MRI检查的诊断率明显优于B超,因此是临床检查中的首选方式,在临床工实际作中,可以选择两者联合使用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孙敏,张磊,宋彦澄,董红焕,边浩.MRI联合MRCP对胆囊癌及局部组织器官侵犯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MRI和MRI杂志,2018,16(03):72-75.
[2]李国勤,刘礼健,白锡光,尹忠生,曾子娟,王明明.原发性胆囊癌的MRI、MRI诊断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07):1272-1274.
[3]郝金钢,杨菲菲,尚芸芸,赵新湘.原发性胆囊癌102例MRI诊断价值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2):58-61.
[4]Aarti Sharma,Kiran Lata Sharma,Annapurna Gupta,Alka Yadav,Ashok Kumar.Gallbladder cancer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molecular genetics:Recent updat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7,23(22):3978-3998.
[5]范跃祖.从胆囊癌的一种新血供方式——血管生成拟态看胆囊癌诊疗观点改变[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4,3(03):161-168.
论文作者:陈虹徽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2
标签:原发性论文; 胆囊论文; 患者论文; 胆囊癌论文; 肿块论文; 影像论文; 两组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