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研究概述论文

老龄化背景下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研究概述

陈为新1,2,朱晓雯1

(1.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2.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234)

【摘 要】 开展高龄教育是台湾地区应对个体老年化与社会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基于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意象的特征,探讨台湾地区高龄教育在个体、社会、专业等三个层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在教育制度、办学模式和教学活动等三个方面的供给思路。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对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现状认知与整体评价,对我国大陆地区推进老年教育事业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 老龄化;台湾地区;高龄教育;乐龄教育;意象转换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现象,老年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亦成为各国社会关注的重点。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老年教育在资源供给、发展路径、支持服务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在政策层面为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在学术研究层面,众多学者围绕国内地区型老年教育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内相关研究比较集中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而较少深入研究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开始实施老年人教育的台湾地区。事实上,台湾地区的老年教育理论和实践作为全球化经验和本土实践的一种结合,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其发展现状与研究成果值得参考与借鉴。

在台湾地区,老年教育又被称为“高龄教育”或“乐龄教育”,这是台湾地区的一些机构或部门为年满55岁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系列学习活动或实践体验,以此作为增进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改变其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最终达成自我目标实现的手段[1]。20世纪中后期,随着语文扫盲运动、基本补习教育、进修推广教育与终身回流教育的完成,台湾地区老年人的综合素养显著提高[2],社会及学界对老年人意象的认知,老年人主体的自我评价、知识结构及社会行为能力等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一、老有所“用”:台湾地区老年人意象的转变

老年人是高龄教育的主体,老年人认知意象的转变能够反映高龄教育推进过程中内、外环境及动力上的差异。一方面,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建立在时序年龄及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社会体系与成员互动中呈现出特殊的社会期望与规范[3];另一方面,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的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正向的认知意象来自良好的自我统合(Self-integrity),这种对于自身生命经验与价值的肯定可以衍生出正向的自我认知,而适度的失望感又能转换为老年人参与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4]

在农耕时代,台湾地区的老年人意象是儒家传统尊老敬老的外显。老年人是自然性血缘情感关系的中心,也是乡土社会基层权力结构中“长老统治”的施行者。老年人生理层面的“老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层面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在教育领域尤为显著。受通讯与资源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质量不得不建立在教师的个人素养、资源占有、知识积累及教学水平之上,而这些要素均与年龄紧密相关。清朝初期,台湾地属新辟,清政府广设书院、举人才入台,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儒学思想,各书院延聘教授多为闽地颇具声望的年长学者或归田乡绅。作为教育的施行者,他们构建的伦理与文教制度亦将台湾这个孤悬海外的荒岛纳入了儒学体系,并形成了尊老崇文的社会传统[5]

在工业时代,台湾地区的老年人意象呈现出的是一种消极倾向。现代“法理社会”的观念动摇了传统“长老统治”下的社会伦理,机器大生产对效率的追求更凸显了老年人在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三重老化。在20世纪60至8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腾飞时期,老年人被排斥在工业化的社会进程之外,并被冠以“退化”“衰弱”“依赖”等消极词汇。人口老化不断被政策取向或福利取向的研究观念强化为社会问题,这不仅造成了社会整体的负面倾向,而且也使得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产生了偏差。

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运行机制、提供均衡平等的学习机会是台湾地区高龄教育制度构建的目标,而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与民主平等的法制精神则是制度构建的基石[24]。明清以后,台湾地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尊老崇文的历史传统,因此,高龄教育的制度建设亦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

开展老龄化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宏观层面的老龄化是一种以人口结构转变为基础的社会现象,老龄化教育则是加强老年群体与社会兼容性的公共服务产品。台湾地区的老龄化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理论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以公共政策为重心的老龄化教育研究体系。

二、老有所“研”: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学术研究述评

高龄教育是台湾地区应对个体老年化与社会老龄化的有效手段,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研究主要着重于“老年人教育”“老龄化教育”“老年教育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发展规律和研究问题的独立性以及在个体、社会和专业发展上的价值性[6]

(一)教育提升个体:台湾地区“老年人教育”的体系研究

为验证语篇记忆受睡眠质量影响,作者对自身睡眠与英语语篇记忆进行为期10天的记录。前5天,作者每天背诵1篇英语诗,晚上10点入睡,早晨7点起床,后5天作者每天同样背诵1篇英语诗(难度与前5天相仿),晚上1点入睡,早上7点起床,通过记录10天早晨作者对前一天语篇内容的回顾。

在老年人教育的知识类型与课程研究方面,学者强调运用知识更新去实现人的优雅老化,其表现为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创造性[9]。研究显示,台湾地区针对老年人的课程体系主要以美国为模板,按照知识类型又划分为闲暇型、补偿型和继续型三类;但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地区老年人更偏好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性课程而非理论型的表现性课程,例如健康保健、人文艺术、休闲生活、语言文学、才艺技能等[10]

针对台湾地区老年人教育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教学是将客观性知识主观能动化的过程,将讨论、非正式、支持性和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相结合并引入群体导向的方法亦可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因素荟萃分析显示,教学材料、教学节奏、教学反馈和教学规模等教学元素的现代性变革亦会直接影响台湾地区老年人教育中生活回顾、渲染式活动、智慧技能培训、代际合作等当代教学方法的培训绩效[11-12]

“互联网+”时代老年人教育的数字化资源使用是近年来老年教育研究的热点。而其中记忆下降、运动不协调、背景知识缺失等因素则是制约老年人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关键,距离和环境又成为虚拟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13]。MOOC课程、空中大学、数字图书馆、手机APP等信息资源与技术的结合是近年来老年人教育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教育的参与式设计[14]

迄今为止,关于离散型随机微分方程的参数估计问题研究已有很多算法;关于连续型随机微分方程的研究较多是模型Ornstein-Uhlenbeck的线性形式[1-4]。由于带加性噪声的随机振动系统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因此随机微分方程的参数估计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很大关注。目前,绝大多数对参数估计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极大似然方法[5-8],然而在实际中事先我们常常对未知参数的信息有一定了解,因此本文考虑带加性噪声的二阶振动方程及其参数的贝叶斯估计与性质,并讨论小干扰项ε对估计量的影响。

(二)教育改变社会:台湾地区“老龄化教育”体系的研究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是指急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消失、意识清醒后再度出现痴呆、精神障碍、锥体外系等症状,据相关临床报告显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约有11%-30%的患者会出现迟发型脑病,高压氧是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常用的手段,但治疗时无法降低患者脑自由基的数量,故治疗效果差强人意。依达拉奉是典型的脑保护抗氧化剂,其具有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大脑神经元坏死等作用,将其与高压氧联合起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可取得更好效果。本研究以12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的治疗效果及体会,现报道如下。

教学活动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在特定时空内与教育资源产生的行为关系,其又包含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等四种组成元素,并发挥着整合学习资源、开展各类活动、优化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社会融合的功能[25]

首先是针对台湾地区老龄化教育理论构建的研究,其又包括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教育赋权等核心理念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教育范畴延伸及范式转变。例如邱天助、杨慧君等对世界终身教育思潮在台湾地区的本地化诠释以及对台湾地区老龄化教育模式及特征的总结等[15-16]

老年人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或信息传递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满意度,并帮助其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方式。相对于老龄化教育的宏观性,老年人教育更侧重于应对老年人的个体需求。台湾地区由老龄化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仅用了25年[7],因此,台湾地区针对老年人教育体系的研究大多以日本、美国等先发性老龄化国家的研究成果或发展经验为参照,在重新审视老年人价值和教育内涵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性研究与探索性尝试来优化传统老年人教育的理念及模式[8]

政府部门主导、高等教育机构办学是台湾地区高龄教育最主要的办学模式。参与这一项目的老年人可以享受高校的学术资源、教学场所及代际融合的学习体验,因此是一种经典的、互赢的学习形式[26],如老年大学(乐龄大学)、乐龄学堂、老人寄宿学习等。此外,还有政府主导、社区协同的办学模式。老年人由于受到身体状况及出行方式的限制,学习地点的可达性往往是他们选择教育场所的第一考量。早在1998年,《迈向学习社会白皮书》就提出以社区作为迈向学习社会的具体发展目标,并形成了社区大学、社区教育馆及工作站、社区总体营造等相结合的社区高龄教育服务网[2]

最后是关于老化教育的普惠性政策与机制研究。老化教育并不囿于教育领域,还与公共政策密切相关[19]。成功老龄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Theory of Social Exchange)和老龄政治经济学理论(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ics of Aging)等奠定了老龄化教育的普惠性导向,台湾地区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老龄化教育的社会推广和老龄化教育的保障体系构建及调整。也有学者立足于美国、日本等国的老龄化教育公共政策、资金以及机构的运作机制,以此作为发展台湾地区老龄化教育的参照和依据[11]

(三)教育促进专业:台湾地区“高龄教育人才培养”的体系研究

高龄教育的重点在老人,但并非仅限于老人,从业者的培养也尤为重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是高龄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教师、老年医护人员等专业人才,这类研究主要以课堂行为分析与课程分析为主[20],以此纠正教育态度,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如参考式培训的课堂监管模式等[21];其次是高龄教育的管理人才培训研究,其又涉及政府、高校、民间组织等机构中相关高龄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内容集中于对台湾地区相关培训政策的分析,对培训课程效果的评估等[22];最后是对高龄教育兴趣者养成的研究。这类研究涉及范围广,既有兼职从业人员的履职研究、老年服务志愿者的培训研究,又包括对老年学教育媒介及老年学研究者的培养路径研究等[23]

三、老有所依: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供给特征

处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对高龄者提供教育机会既是一个教育理论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实践执行的问题。台湾地区的高龄教育体系构建,既涉及到宏观层面的政策措施、运行框架、参与模式、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整体方略,又涉及老年主体观念、身体特征、社会行为能力的限定等微观因素。教育供求双方相互协同和博弈的台湾地区高龄教育模式,其地域特色又体现于制度建设、办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三个方面。

莱西市店埠镇的王春红给记者大概算了一下,使用过亲土1号之后,作物长势好了,果实品质提高了,每斤西红柿比以前要高出3毛钱,每天一个棚能多摘200多斤,真正做到了提质又增收。

(一)续旧编新的制度建设

在以知识生产与服务性经济为轴线的后工业时代,学习型社会理念引领下的高龄教育折射出了对老龄群体的包容与关怀的导向。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日趋正向的社会氛围对营造正面的老年意象再次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加强了老年个体对身心健康及人生价值的追求。2006年,台湾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又出台了《迈向高龄社会老人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要让台湾地区民众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老龄化现象,以此建立起一个对老人亲善并且无年龄歧视的理想化社会环境,同时还将保障老年人的学习权益、增进老人的身心健康、促进成功老化列为基本宗旨。台湾地区政府部门及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不仅推动了老年人社会意象及自我认知的正向重构,更促进了高龄教育的全面兴起。

1.2.3 粘度测定 参照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107-2005《水基压裂液性能评价方法》6.4章节中基液表观粘度测定执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教育法制建设与高龄教育的推进始终结合在一起。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发挥行政影响力,通过制定政策和地区立法来推动高龄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如自1980年有关老人福利的法规被制定以来,台湾地区政府各部门累计颁布了十余项与高龄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表1)。它们以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建立多元稳定的教育参与渠道、维持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与满意度作为基本宗旨,同时建立起了多元平等、自愿参与、专业辅导、模式多元、代际融合的“高龄学习体系”。

表1 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相关政策与法规

(二)差序协同的办学模式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导入与普及,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办学模式亦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换[25],呈现出差序协同的发展特征,基本形成了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官方与民间力量相融合的高龄教育办学体系[2]

在拉绍德封,(2012年被西铁城集团收购)La Joux-Perret继续改装畅销的ETA机心,比如2892和7750,以及Sellita SW300和SW500机心。这家公司自己并不开发入门级机心。

其次,在老龄化教育的内容及目标方面,学界普遍认为老龄化教育是优化与整合社会资源、助力老年人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17]。学者左美云等通过探讨台湾地区老年人才智慧资产的再开发、社会互动与再就业规划,以及教育过程中的知识分享机制等,总结老年人的知识与经验优势,以帮助其恢复社会参与[13,18]。此外,也有学者通过开发云端教育平台等技术创新手段消除老年人在教育中所受的时间、空间及健康的限制,提升教育服务的成效与范围。

由基金会、协会、学会或宗教团体等民间力量举办的高龄教育也在台湾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它们为老年学员提供场所、师资、经费及课程,并以项目、讲座或研讨会的方式开展活动。青藤俱乐部、遐龄大学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27]。自助团体式的高龄教育也是新兴的老年主导型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缘起于欧洲,是一种由志同道合的老年人组成的学习社团,他们既可担任讲师亦可自行开设所需课程,因此具有极高的自主性,包括康乐性社团、学艺性社团、联谊性社团、服务性社团等形式。这些主体迥异的办学模式激发了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差异性与潜在性,并通过“终身学习成就认证制度”的建立而实现了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

(三)求同存异的教学活动

脉冲载荷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管将弹丸以一定初速度v0 发射,弹丸撞击液压缸上的活塞产生脉冲载荷,如图1所示。如果忽略液压介质的质量和阻尼,脉冲载荷发生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简化为弹簧-质量块模型。图1中将弹丸和活塞简化为2个质量块,将弹丸质量记为m1,活塞质量记为m2 ;将液压介质简化为1根弹簧,弹簧的刚度与液压介质的性质和形状相关。由于弹丸和活塞的碰撞是瞬间完成的,可以将载荷发生装置的工作过程近似分为弹丸与活塞的碰撞过程及活塞压缩液压介质过程。

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发起人,也是教学脉络的梳理者,因此在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关注教学主体(专兼职教师、部分老年学员、志愿者等)的培养与培训。早在20世纪末,台湾中正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院校就已开设教育老年学(Educational Gerontology)专业,其在为高龄教育培养师资的同时也承担着志愿者培训的职责;此外,在对教师资格与素养的要求上也已形成完善且严格的考核与遴选制度,强大的高等教育支撑与专业化的人员培养机制为高龄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学习资源基本满足了老年学员的心理与生理需求(表2),而代际融合的课程设置理念也加强了高龄教育的社会参与度与认可度。如台湾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高校利用校内资源与场地,开设了人文社科、经济生活、艺术赏析、医学养生等多样化的学习课程,老年学员与大学生通过共同研修相关课程,促进彼此沟通、了解与合作,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老化知识的认知,加强了对老年人意愿的正向转变,并培养大学生服务老年人的意识[12]。此外,MOOC课程、数字图书馆、教育APP等现代化学习工具的应用亦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拓展了高龄教育的学习平台与资源。

表2 台湾地区高龄教育教学的主要类别与课程[10]

四、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经验与不足

高龄教育不应被视为一种资源的消耗抑或福利保障,而应从社会公平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出发,将其视为一种教育投资及人力资源的再开发[24]。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是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地区老龄化事业的缩影。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借鉴了日本、美国等先发性老龄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又延续了中国儒家尊老崇文的历史传统,从而在教育制度上续旧兼顾编新、在办学模式上各参与主体差序协同、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因材施教和求同存异,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高龄教育体系,尤其是在老龄师资培养方面具有国际前沿的示范性作用,为我国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地域化的本土范例。

然而,当前台湾地区的高龄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并面临相当大的挑战。首先是理论研究的滞后。比较台湾地区文献数据库、SpringerLink、EBSCO等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可以发现台湾地区学者涉及高龄教育的文献发表数量在2000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就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然而,2018年台湾地区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对理论的研究需进一步增强。其次,在高龄教育的制度建设方面,尽管涉及高龄教育的地方政策及法规较多,但它们大多以组织架构、实施目标、应用对象等宏观要素为主,而未能将中长期计划、经费、人力、组织与策略予以明晰化,由此也影响了实际功效的发挥。最后,在高龄教育的资金保障方面,由于近年来台湾地区经济持续低迷,地方政府在高龄教育方面的预算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龄教育的良性发展。因此,相对于同处老龄化社会的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较为完善的老年教育模式和路径而言,台湾地区的高龄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注释】

①在台湾地区,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中都极少使用“老年教育”一词,而是称其为“高龄教育”,此处“高龄”指代“老年人群体”;而在中国大陆,“高龄”特指“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两者略有差异。

②费孝通先生认为“在变化很少的乡土社会,文化是稳定的,生活也有一套传统的方法”,基层社会的稳定依赖于一种建立在长幼原则上的教化权力,即“长老统治”。

③“Intergenerational Corporation ”一词在台湾地区被译作“代间合作”,在大陆地区译作“代际合作”。

根据计算结果,得到各航段最大船宽允许值的限值区间,其中:二级航道以苏北段为代表;三级航道通航条件中山东段优于苏南段,以苏南段为代表;四级航道以浙江嘉湖段为代表。

【参考文献】

[1]黄富顺.高龄学习[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2]潘懋元,李国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McPherson B D. Aging as a Social Process: An Introduction to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 Aging[M]. Toronto: Butterworths, 1983.

[4]Erickson E H.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M]. New York: W. W. Norton, 1968.

[5]徐心希. 试论闽都书院与清代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J]. 闽江学院学报, 2014(6):1-13.

[6]Peterson D A.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The State of the Art[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1976(1): 61-73.

[7]陈宥霖,汤幸芬.从活跃老化观点建构休闲与健康之行动应用系统[J].旅游健康学刊,2015(1):15-37.

[8]Restak R. Older and wiser: How to Maintain High Peak Mental Ability for as Long as You Live[M].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8.

[9]Villar, Celdrán. Generativity in Older Age: A Challenge for Universities of the Third Age (U3A) [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12(10): 666-677.

[10]林丽惠.从高龄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类别评析高龄学习内容之发展趋势[J].课程与教学季刊,2007(10):83-96.

[11]Callahan, Kiker, Cross. Does Method Matter?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Method on Older Learner Training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5): 663-680.

[12]陈毓璟.代间学习策略融入社会老年学之学习历程与成效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期刊,2014(3):1-28.

[13]左美云.智慧用老: 开启老人的第二青春[J].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学刊,2014(2):97.

[14]Righi, Sayago, Rosales, et al. Co-Designing with a Community of Older Learners for over 10 years by Moving User-Driven Participation from the Margin to the Centre[J]. Co Design, 2018(1): 32-44.

[15]邱天助.老年符号与构建:老人研究的社会文化转折(初版)[M].台北:正中书局,2002.

[16]杨慧君.终身学习全书:成人教育总论[M].台北:城邦文化,2004.

[17]邱天助.社会老年学(初版)[M].高雄: 基础文化,2007.

[18]施锦芳.人口少子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日本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9]Manheimer. The Older Learner’s Journey to an Ageless Society: Lifelong Learning on the Brink of a Crisis [J]. Journal of Transform Education, 2005(3): 198-220.

[20]朱晓雯,吴遵民.老龄化背景下国际适老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征及启示[J]. 成人教育, 2019(2):40-47.

[21]Fernández Lópiz. Training of the Teaching Staff for Older Adults Education[J]. Geriatrika, 2003(1): 19-27.

[22]Veloso. Learning for Older Adults in Portugal: Universities of the Third Age in a State of Change [J]. Australia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 2017(3): 458-473.

[23]Lemieux, Boutin, Riendeau. Faculties of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Third Age: A Partnership Model in Gerontology[J].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007(23): 151-161.

[24]黄月丽.人口老化下的高龄教育政策[J].国土及公共治理季刊,2016 (4):106 -114.

[25]贺志宏.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及其推进策略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6] Huang, Chin-Shan. The Development of a University for Older Adults in Taiwan: An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J].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005(31):503-519.

[27]周德荣.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台湾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中图分类号】 G7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700(2019)04-0009-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适应老龄社会的教育体系完善研究”(编号:VKA180005)。

【作者简介】 陈为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朱晓雯,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博士后。

标签:;  ;  ;  ;  ;  ;  ;  

老龄化背景下台湾地区高龄教育研究概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