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教育中的质量管理_学校管理论文

论学校教育中的质量管理_学校管理论文

浅论学校教育中的素质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应该由目前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近两年来素质教育方兴未艾,各地都在实践探索,但若从总体上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一套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鉴于此,本文提出了素质管理的思想,力图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一些探索。

一、素质管理的内涵界定

本文所谈的素质管理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构思的。换言之,素质教育呼唤素质管理,素质管理必将推动素质教育持续、有序、高效地发展。若想界定素质管理的内涵,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素质。“素质”,原为一个很古老的心理学名词,它的本来含义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条件,主要是人的先天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现如今由于吸取了西方学术思想才赋予了新义。今天我们已把素质看作了人的现时状态,即人的先天禀赋与后天获得的社会属性的“合金”,用厉以宁的定义来说就是:“人在质的方面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它隐含或外显于每一个个体,是人性的核心。而素质管理就是要开发这种“人的本质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的各种功效,使之服务于管理目标(在学校中该目标为素质教育)。所以素质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管理是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高尚的人性修养来武装管理者,达到优化管理要素,使系统最佳组合而产生放大效应。它仍属于方法论体系。而广义的素质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属于管理的世界观范畴,即在管理中,开发和利用其核心要素——人(包括各级领导者和各级被领导者)的素质,以素质本身的真、善、美来为管理服务,进而达到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状态。本文所论述的倾向于广义的素质管理,它应成为当前管理特别是学校管理中高层次的管理定位。

回顾学校管理的历史,同其它任何组织管理史一样,大约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目前在我国的学校管理中,可谓三种状态并存,参差不齐。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甚至连经验管理都很困难,更不知道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的涵义了。但大多数学校已经建立起“讲究办学效率,确立规章制度,依法规治校”的科学管理模式了。有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开放较早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和重点中学及私立学校已经在推行科学管理的同时,注重培育具有个性的优良的学校文化,消除科学管理的负效应,在高效率的前提下保持高士气,并把“文化人”的构建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目前内地一些省份也充分意识到了文化管理的价值,正在由集约型的科学管理向精细化的文化管理过渡,这就为我们提出并推广素质管理提供了契机和前提。

二、素质管理不同于科学管理,又高于文化管理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管理方式由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注重提高工作效率,严肃各项规章制度,以少数人来领导、约束、监督多数人的劳动,其心理学依据是人人都是“经济人”的假设(X理论)。奉行“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在科学管理的指导下,管理自身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高了劳动效率,同时也暴露了其弱点——忽视人的作用和人的感情,管理就是为单纯性地完成任务。在学校管理中,科学管理表现为有规范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严密的教育行政督导体系,有机械化的教学程序,有数量化的考核指标;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智育第一,其它各育为附;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搞题海战术,重视物质因素对教职员工的刺激;领导一言堂,决策缺乏民主,凭少数高层人士来决策,在管理层和被管理层之间缺少沟通,为单向的开环管理(也叫V型管理)。科学管理克服了办学上无目标、无规章、少计划、少协调的粗放型的私塾或书院式的学校经验管理,对于促进教育管理优化,有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因素和学生的主体因素,使学校这一学术气氛相当浓,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阵地变得过于沉闷、单调,缺乏创造性,类似于半军事化状态,由于教师自身的工具化,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校内耗严重,人际关系(上下级、平级、师生间)紧张,冲突不断。鉴于此,在行为科学的指导下,以及近年来受“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的启示,人们开始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80年代兴起的文化管理就是这种努力的最新成果,它在完善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着重于提高员工士气,培育管理氛围,其出发点是把人看做“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Y理论),注重满足职工的成就感,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不断协调组织内的人群关系,注重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加大人与人的交往,在奖励方式上更注重内在奖励,在领导方式上注重参与管理,尽可能地吸收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为多向式闭环管理(也叫M型管理)。文化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具体表现为创立办学特色上,提出了建设校园文化,严格规范学校硬件和软件,使之达到美化、标准化和舒适,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树立其主人翁意识和奉献精神,使全体成员的行为建立在共同信念之上,聚集在共同原则的周围,等等。这种管理从根本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心理需求,它目前已成为各地纷纷效仿的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但这种管理笔者同样认为存在不足:

(一)它仍旧是把人看做一个可满足的人去对待,而未把人看做一个可开发的人去对待。

(二)它同以往各种管理思想一样,首先是确立某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然后依据这一人性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其着眼点仍在于适应人的本性,注重外在环境的开发,而不在于开发和塑造人性,忽视了人性的可变性,进而导致对人性的优势开发不足。而素质教育恰恰相反,它的根本点在于开发人的素质,再靠素质去开发环境,这是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管理思想。

(三)文化管理仍注重于单体文化效应,未融合进系统的社会文化效应。

(四)这种管理仍有明显的上下级界限,其服务意识仍为学生为学校服务,学校为教师服务,而不是学校为学生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

(五)这种管理虽强调素质教育,但由于其社会协作系统(巴纳德的理论)不扎实,故很难做到长期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不得不把各项升学率作为一项硬指标。

(六)这种管理在中国仍有强调热情似的一阵风的危险存在,很难长期维系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士气。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才提出了素质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思想,它不是对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否定,而是一种加入和发展,文化管理的深入开展也为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它可以使本已较为丰富的学校管理更上一层楼而“一览众山小”。

三、素质管理与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

素质管理的核心是开发和利用人的素质,把人看作不同于“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的假设,而是把人看作可开发的“素质人”来对待的。可以说,不管哪种管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人的素质资源的浪费。其实,管理的核心是人,而管理中唯一开发不尽、用之不绝的就是人的素质,人存在着极大的潜在素质,其外显部分不足其十分之一二。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素质资源”中蕴藏的一切力量挖掘和开发出来,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弱点,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教师、学生是学校中最大的资源,它制约着其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发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全体人员的素质是学校管理最优化的选择。另外,我们提倡素质管理是基于把系统论和协作论的观点从根本上介入管理之中,构造一个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单体系统,并从社会系统协作子系统角度去重新构造子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除“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科举制的阴霾,“应试教育”的顽疾,从根本上实行素质教育。之所以提倡素质管理,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各种管理形式还存在很多弊端,还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其特点为:

(一)学校管理基础薄弱,校长管理水平不高,既无科学的管理原理为基础,又缺乏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在管理中仍缺少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预测,缺少健全的决策支持系统,又不遵循决策程序,不注重广大教职员工的参与性。

(二)管理界限过于分明。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当然也应权、责分明,但学校管理艺术有时很强调模糊性,即应淡化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各级主管人员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的权力观念,应从根本上倒置过来,即校长对学校负责,学校对教师负责,教师对学生负责。

(三)教师厌教和学生厌学仍很严重,虽然表现不如前几年明显,但其积极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缺乏敬业、乐业、爱业的奉献精神,教师和学生缺乏自觉开发自己的意识。

(四)学校内耗严重,虽然学校不象国有企业那样资产流失明显,但由于“文人相轻”的传统恶习作怪,学校人际协作仍是个很困难的现实。

(五)管理稳定性差。自从实行校长负责制以来,校长的行政权力得到保证,经营决策能力得到加强,但由于其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加之其定位偏差,所以人治色彩很浓,学校管理受个人力影响极大,管理稳定性差,校长换届后学校管理就会出现很大的波动。

基于上述弊端,我们一方面应完善科学管理,推广文化管理,还应渗透进素质管理的思想,进而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学校管理跨世纪的飞跃。

四、素质管理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保证,也是美好的前景

现在中国学校管理参差不齐,能够推广所谓旨在发挥人最大潜能的素质管理吗?这个问题的确很重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躐等而施,的确有揠苗助长的危险。但由于时间紧迫,中国要现代化,教育要先行,管理要先进,而学校管理必定与企业管理有质的区别,它对硬件要求不那么迫切,而对软件的追求则十分必需,而素质管理恰恰是最最重视软件管理的开发,如果待万事俱备,恐怕机遇也就丧失了。所以时不我待,在现阶段还不成熟的地区可以渗透,以点带面,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素质管理的实施,在我国是有一定土壤的:

(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化程度较高,教师从来就没把自己看作位居人下的“奴隶型”的被管理者,从来都具有极高的参与性,目前中国的教师是牢骚与创造力并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传统,以“修齐治平”为个人奋斗目标的精髓根置于中国知识分子和广大外在环境之中,儒家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认为管理不仅是对人性的适应过程,而且是对人性的塑造、培养和开发的过程,这恰恰是素质管理所追求的。

(三)中国人历来追求“无为而治”,而素质管理恰恰迎合了这种口味,素质管理是遵循“最大——最小”(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这一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的。

(四)一些学校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在素质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特别是一些特区学校和私立学校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推广。

基于上述4点,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最终实现向素质管理的飞跃,甚至可以从经验管理跨跃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一步登上素质管理的殿堂。

实行素质管理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这是一场心理上的变革,绝不是简单的名称的变化,是一场从上(国家教委)到下(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革,要从意识深处反思近年来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预见未来需要的人才标准,进而确立相应的管理方式,这需要每一个人都树立“素质观念”,由被人管理发展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把教育看成天下人之教育,学校看成天下人之学校,人人参与,人人都是管理者,在学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机制,一切向未来负责,例如:副校长就可以是一位管理专家,不对具体部门负责,只对校长负责,防止本位主义;建立流动的专家治校的模式,由各科(系)教师定期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学生也可以治校,参与决策并且为了全面发展而开展勤工助学(而不是为了赚钱),等等。总之,就是时时处处遵循“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使每一个人的潜能自觉开发”的原则。

素质管理是一种整体优化的管理思想,它以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目标和指向,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原理(系统原理、信息原理、自组织原理、相关发展原理、以人为本原理、群策群力原理等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革学校诸要素和各层次的关系,组合成最优化的教育管理结构,提高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每一个成员(包括各级管理者和各级被管理者)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素质管理的实施是推动素质教育深化的有力保障,是推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学校管理追求的一种境界。

标签:;  ;  ;  

论学校教育中的质量管理_学校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