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交通业发展迅速,公路工程随之增多。公路水毁是指公路沿线的工程设施由于受到水的作用而遭到损坏的现象与过程。公路水毁现象时有发生,轻者路基路面损坏,影响公路通行能力,重者桥梁冲毁,中断交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本文对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治理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治理建设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山区公路;水毁成因;防治措施
引言
山区公路不仅仅是为山区人民服务,对社会运输业也有重要作用,为城乡间的沟通搭起了一座桥梁,为山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每到汛期山区公路就会出现不同程度水毁,影响公路通行能力,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以下对山区公路水毁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山区公路水毁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参考。
1山区公路水毁主要特征
山区由于地质复杂、气候多变、沿河傍山,所以与平原公路相比,山区公路更容易发生水毁灾害,并且破坏性更大。山区公路水毁主要发生在夏季,因为夏季雨水较多,并且降雨强度较大,山区公路周边的河水在夏季容易暴涨,进而会冲毁路基、路面以及公路防护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山区公路水毁具有规模大、分布广的特点,所以一旦发生水毁造成的损失和破坏都是巨大的,不仅会影响到公路通行能力,同时也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因此,山区公路水毁一直以来都是山区公路建设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2山区公路水毁成因分析
2.1气候多变,人为破坏
部分公路地段,遇到雨水天气时,急速汇聚的雨水沿着上边坡顺流而下,由于内侧边沟堵塞或排水量过小,来不及将洪水排走,雨水直接冲过路面,冲刷表层填土边坡,被冲刷的边坡表面形成水沟槽,逐渐加大,最终形成路基缺口,导致路基被冲毁,路面被破坏。夏天雨季时间较长,连续的暴雨,由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上近年来人为破坏加剧,山上植被比较稀少,导致山上植被覆盖层容易处于饱和状态,雨水迅速汇流成河。
2.2地形复杂,设计不全面
山区地质结构复杂,修建公路多为坡陡弯急路段,路基所处地形复杂多变,路面狭窄,防护工程数量设置较少,而山洪变化幅度较大,洪水往往来势凶猛,难以人工应对和治理,经常造成水淹路面。由于山水汇流,河流水易涨易退,水流湍急,因此与河流同行的公路路基及边坡经常受到严重冲刷。山区水毁多由泥石流引起,虽然部分路段设置了防护工程,但大部分防护工程基础埋置深度不足,长期被冲刷而导致基础外露,最终导致路基坍塌,公路中断,影响行车安全和正常通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地下水丰富,公路设计时没有设置有效的排除地下水设施,使路基及基层被水长期浸泡后强度急剧下降,在雨季期间,造成路基软化而大面积产生沉陷,导致行车不畅。
3山区公路水毁的防治措施
3.1设置防护工程
防护工程的设置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与河流并行的山区公路最好使用片石护堤或是主动设置防护工程,且防护工程的基础要适当加深,避免洪水冲刷;二是纵坡比较大的边沟排水处可以设置急流槽等,避免边沟水流速度太快冲毁路基;三是鉴于山区公路路面窄的特点,可以适当增加纵向排水沟的宽度以及加深涵洞进水口沉砂井的深度;四是在高填深挖路段不单要设置防护工程,还要种植树木,尤其是高填方以及土质深挖的地方,强化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同时也能绿化公路。
3.2加强预警管理工作
就目前来看,我国山区公路水毁预防控制效果并不算十分理想,更多的都是在发生水毁后进行治理和管理,而没有重视水毁发生前的预防和养护。而想要预防水毁的发生,就必须将水毁杜绝在发生之前。对此,就需要加强预警管理工作,比如建立预警警报系统,对于路基水毁危险性高、易损性较大的地区进行检测,实现以预防为主的水毁防治。作为公路管理单位,应该对水毁灾害发生的规律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总结经验,加强对山区公路的预防性养护。同时,公路管理单位还应该加强与当地天气部门的沟通,根据天气预报、检测等,建立危险区域应急预案,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水毁带来的损失。另外,公路管理单位应该统筹安排好抢护工作,比如在汛期来临之前,应该做好挡土墙、拦水墙视察管理工作,检查透水路堤上是否有杂物,如果有杂物应该及时保持通畅,以此来保证公路排水的效率。在雨季来临之前,不仅要加强巡视,还应对抢护工作做好统筹安排,使得一旦发生水毁,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3.3完善山区公路排水设施
完善山区公路排水设施对避免公路水毁有重要作用,具体包含了公路排水设施、公路路基边坡防护、与河流并行路段的加固以及冲刷防护。落实横向排水工作,在公路陡坡地段路肩两侧错位斜挖碎石填铺截水明槽或是将其改成硬路肩,有效缓解水流的冲刷。结合实际适当增加排水设施,通常涵洞的设置间距为300~500m,并且适当拓展傍山水沟的宽度与深度,做到排水顺畅和公路美观并重。在汇水面积比较大的边坡可以在路基边坡上方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避免山坡出现漫流影响公路,也能有效降低边沟水流的压力。总之要结合山区公路实际情况设置排水设施,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有效避免地面水和河水冲刷路基边坡,在砌石护坡与护面墙时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流速度、坡度陡缓程度,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泥石流、滑坍等情况。对可能受到河水冲刷的填方路段以及半填挖路段坡脚要实施防护加固,对汇水聚集路段要综合考虑水深和水流速度,采取护岸、挡水墙或是挡土墙等防护措施,避免水流对路基边坡以及坡角造成破坏,同时还可以设置丁坝、顺坝等避免水流直接对路堤造成破坏。针对沿线土质缺乏稳定性,经常出现塌方情况的路段可以砌上护坡,还可以在公路边栽植大量树木,稳固路基,保护路面,美化环境,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减少公路水毁的情况。
3.4将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有机结合
全面强化并落实山区公路的防护工作,将公路水毁率降到最低。要避免山区公路水毁,除了完善公路的排水设施之外,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植物防护与工程防护有机结合。以山区公路过水桥为例,可以在桥位河段两岸以及引道之外的地方种植防水林,防止河流冲刷,对避免桥位河道变迁引发桥梁水毁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山区修建公路桥梁就可以将营造防水林与桥梁防护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防止水毁,还可以节省很多的桥梁水毁工程防护设施设备,这对防止桥梁水毁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做法为:在过水桥水文调查长度涵盖范围内的河道两侧河滩上种植防水林,强化河岸的稳固性,避免河道出现变迁。如果桥位河段已经出现变迁,就需要在桥址上游的凹岸处修建导流建筑物,如修建顺坝、丁坝等,同时还要对建筑物上游回水区以及下游回流区已经种植的植物进行有效防护。这样一来,顺坝、丁坝等导流建筑物防护工程设施设备的稳定性就会更高,而且还能在设置丁坝的路段形成稳定性较高的新河岸,这对避免河道变迁进而引发水毁具有双重保障作用。如果河槽宽且浅,水流速度较缓,那么在枯水时期就可以在河滩上直接营造防水林,用防水林来调节水流,稳固河岸,避免水流冲刷。
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山区公路水毁的原因有很多,鉴于山区公路对山区人民以及社会运输都有重要作用,而且山区公路具有特殊性,所以在修建公路时就必须要有计划性、针对性,从公路设计、施工、养护、防护等多方面着手,落实山区公路水毁的防治工作。只有落实好防治与防护工作,才能有效避免公路出现水毁现象,进而确保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1]邹卫荣.公路水毁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福建建材,2011(1):38-39.
[2]蒋焕章.公路水文勘测设计与水毁防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曾嘉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公路论文; 山区论文; 路基论文; 防护论文; 水流论文; 路段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