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业系统内诸元素产业间质的联系及量的比 例关系的总和。按经营范围大小层次不同,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分为三次产业结构、部门结构 、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四种。其中,三次产业结构是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在总体系统中的比重和联系;部门结构是指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业部门、交通运输业 部门、商业服务业部门五大部门之间的比重和联系;行业结构是指各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比重 ,如工业内部可分成许多行业,行业是指经济用途相同,使用的原材料相同,工艺过程的性 质相同以及服务的内容和对象相同的生产和服务的总和;产品结构是指所有产品在总体中所 占的比重。本文拟对我国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产业结构、部门结构、工业行业结构 及产品结构的变动和发展情况进行剖析。
一、我国乡镇企业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从产值来看,1984年以前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徘徊在7.2—7.8%之间,1984年猛提 3.6个百分点,达到11.4%,并从此发展迅速,到1998年已超过20%。1984年以来,乡镇企业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到1999年已降至1.36%。1978—1983年,乡镇企业第二产业一直保 持上升势头,但自1984年起,其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近年 来,乡镇企业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出现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的态势。
从就业情况看,1978—1983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动极其缓慢,1984年以后却产生了 质的飞跃,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超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1984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2.8个百分点。此后的乡镇企业就业比重呈现第一产业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高居20%以上,第二产业近年呈下降势头的局面。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乡镇企业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85%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农村的盖房热 潮 和城市的基建热潮,使建筑业一度成为热门产业,这是80年代中期以前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 重要原因。但随着建筑业优势的逐渐消失,第二产业从总量上便不再有80年代中期前的迅猛 势头。农业部于1993年2月25日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意见》,提出了9 0年代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乡镇工业,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要有 较大的提高。因此,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在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今后,我国乡镇企业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目标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目前的近8 0%调整到70%左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以上。到2015年乡镇企业第 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调整到60%左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根据这一目标,我 国乡镇企业的第三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乡镇企业部门结构的变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的部门结构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乡镇工业一直在乡镇企业部门结构中起支配地位。乡镇工业产值的年度变 化较明显,说明其内在行业部门结构调整比较剧烈。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维持在70%以上的 水平,90年代后也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总体上看其主体地位仍十分 牢固。从就业情况看,乡镇工业就业比重最高的是1984年,达70.2%,最低的是1996年,占5 8.3%。1985—1996年,乡镇工业就业人员占乡镇企业职工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左右,无明 显 变化;乡镇建筑业的产值比重变化较剧烈,最高的是1986年为14.7%,而1999年则下降到7.82%,其产值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乡镇建筑业的就业比重近年来无明显变化,在产值下降的 趋势下,其人均产值从接近乡镇企业人均产值的平均数,下降到目前的60%左右,反映出建 筑业地位的下降;乡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呈上升趋势。1978—1985年,乡镇交通运输业的产 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呈下降趋势。1986年以来,乡镇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迅速而稳定的发展, 其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明显增长;乡镇企业的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较快 ,其产值和就业不仅总量有很大发展,且比重上升也比较明显。近年来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 重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三、我国乡镇企业工业行业结构的变动分析
我国乡镇企业工业行业结构的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
从产值情况看,80年代中期乡镇工业的十大行业分别依次为建材制品、纺织工业、机械工 业、金属制品、食品制造、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塑料制品、缝纫工业、煤炭采选;90年代 中期乡镇工业的十大行业分别依次为建材制品、纺织工业、食品制造、机械工业、金属制品 、化学工业、缝纫工业、黑色冶金、电气机械、塑料制品。其中除煤炭采选业被黑色冶金业 取代外,其余九大行业没有改变,只是在排列顺序上有所不同。产值比重明显上升的行业为 有金采选、食品制造、缝纫工业、皮革制造、木材加工、文教体育、化学工业、医药工业、 化纤工业、黑色冶金、有色冶金、交通设备、电子通讯等行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的行业为 煤炭采选、饮料制造、纺织工业、建材制造、机械工业等。
由表2可见,1987年,乡镇工业产值比重在3%以上的行业有9个。最大的10个行业的产值比 重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70.16%。到1997年,产值比重超过3%的行业达到11个,最大的10个行 业的产值比重仅为62.7%。这说明乡镇工业的行业集中度更低了,分布的范围更宽了,发展 的 空间更大了。建材制品、纺织工业和机械工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行业的产值比重在19 87—1997年的10年内共下降了13.78个百分点。而一些深加工行业,如服装加工业、金属冶 炼 业、化学工业等行业的产值比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乡镇工业的纯原料采掘及一般加 工业产值下降了,纯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了,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就业情况看,80年代中期乡镇工业的十大行业分别依次为建材制品、机械工业、纺织工 业、金属制品、食品制造、建材采选、煤炭采选、缝纫工业、工艺美术、塑料制品,与同期 产值比重相比,除建材采选、工艺美术两个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但吸纳就业较多的行业替代 了化学工业和电气机械两个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但吸纳就业较少的行业外,其余8个行业完 全相同。其中,就业在建材制品行业中的集中程度远远大于产值的集中程度。90年代中期乡 镇工业就业比重最大的十个行业依次为建材制品、纺织工业、食品制造、机械工业、金属制 品、缝纫工业、建材采选、煤炭采选、化学工业、工艺美术,与80年代中期的就业比重相比 ,除塑料制品被化学工业取代外,其余9个行业没有变化,但建材制品行业的就业比重明显 下降。就业比重明显上升的行业为有金采选、缝纫工业、皮革制造、木材加工、文教体育、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化纤工业、橡胶制品、 黑色冶金、有色冶金、金属制品、交通设备、电子通讯等;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的行业为纺织 工业、建材制品、机械工业等。建材制品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在迅速下降,成为比重下降幅度 最大的行业。乡镇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幅度和数量整体上是下降趋势。
四、我国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分析
由于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联,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形成和优化的基础,因而产业结 构的调整离不开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由于乡镇企业脱胎于农业,且初始发展目的是为了 安 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加上资金有限,因此,乡镇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高技术含量和资 金密集企业不多,这一状况至今未有根本改变。据资料统计,乡镇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 型的中小企业,约占全部乡镇企业的99.8%,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资金密集度低,平均每个 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只有5.35万元。乡镇企业同城市国有企业相比,数量多但规模小,且劳动 密集 度大。如非金属矿采选业的乡镇企业职工人数是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的3.5倍,食品加工业 是1.03倍,服装业是1.36倍。劳动密集型企业固然能够安置更多的劳动力,但同时也降低了 企 业的有机构成和层次,使企业的技术含量与产品档次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乡镇企业产品粗 而杂、规模小、能耗和物耗大、产品成本高、质量差、功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产 品结构低度化,资源型和初、浅、粗加工工业产品多,深、精、细加工工业产品少。生产设 备落后致使耗材耗能多,且产品档次、水平和质量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不仅影 响产品技术水平,而且影响企业经营效益。
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层次低在出口产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998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 名列前4位的依次为轻工业,占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的21.54%;服装类,占16.33%;工艺品 类占9.75%;纺织类占9.6%。4项合计占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的57%以上。1999年,乡镇企业 出 口交货值名列前4位的仍然依次为轻工业,占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的24.26%;服装类占14.91 %;纺织类占9.31%;工艺品类占8.67%。这一出口产品结构多年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科技 含量低、附加值低、档次低的传统产品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今后,我国乡镇企业在产品结构方面的调整目标是:高附加值、高科技、高资本产品和特 色产品、名牌产品比重达到30%,机电类、化工类产品、名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成套设 备的出口比重达到40%。到2015年,此两个比重分别上升到45%和60%。出口交货值100万美元 以上的企业达6万个。为此,乡镇企业必须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品 更新换代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确保产品优质, 争创名牌产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