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经济态势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态势论文,民营经济发展论文,差距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西部经济态势比较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东西差距也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即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这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
(一)经济总量差距不断扩大
1978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89%、30.25%、24.85%,此后,西部GDP占全国比重持续下降。1990~1999年,西部GDP占全国比重由17.80%下降到13.66%,期间以年均0.46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即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这种下降趋势也没有得到根本扭转。2000~2003年,西部GDP占全国比重由13.58%下降到13.35%,每年基本上还在以0.077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虽然,此期间年均下降速度有所减缓,但是下降的总趋势并未改变,东西经济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详见表1)
表1 东、中、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单位:%
年份
地区合计
东部占比
中部占比
西部占比
2003 100.00
60.44
26.21
13.35
2002 100.00
59.82
26.67
13.51
2001 100.00
59.59
26.85
13.55
2000 100.00
59.40
27.02
13.58
1999 100.00
58.78
27.56
13.66
1998 100.00
58.12
27.92
13.96
1997 100.00
57.91
28.12
13.98
1996 100.00
57.97
27.99
14.04
1995 100.00
58.34
27.54
14.13
1994 100.00
58.45
27.16
14.40
1993 100.00
57.89
27.23
14.88
1992 100.00
56.58
27.73
15.69
1991 100.00
55.07
28.62
16.31
1990 100.00
52.50
29.70
17.80
1978 100.00
44.89
30.25
24.85
注:根据统计局数据整理,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
(二)人均GDP差距不断拉大
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458.07元,中部地区人均GDP为311.03元,西部地区人均GDP为257.72元,东、中、西部人均GDP比为1:0.68:0.56。1995年,东、中、西部人均GDP比为1:0.54:0.43。2000年,东、中、西人均GDP之比为1:0.56:0.43。2001年,东、中、西人均GDP之比为1:0.53:0.41。2003年,东、中、西人均GDP之比为1:0.51:0.40。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水平逐年趋于下降,即使在西部大开发后,这种趋势也没有改变。1978~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比重下降了16.47个百分点,东西地区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三)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8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5.20元,东部为782.31元,中部为647.13元,西部为699.36元,东、中、西部之比为1:0.83:0.89。199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65.34元,东部为1884.03元,中部为1447.41元,西部为1611.35元。东、中、西部之比为1:0.77:0.86。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65.17元,东、中、西部之比为1:0.72:0.75。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48.14元,东、中、西部之比1:0.71:0.77,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81.18元,东、中、西部之比为1:0.73:0.74。这表明,东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于东部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即使在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这种下降趋势并没有改变,甚至连下降的速度都没有减缓(1995~2000年,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东部的比重下降了1.82个百分点,每年下降速度为0.36%,而2000~2003年,西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对东部的比重下降了3.56个百分点,年均下降速度是1.19%。
东西部差距的日益扩大,已成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重要问题之一。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政治和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东西部经济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拟分别分析某一时点上的各地区人均GDP与同一时点上的各地区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三个指标的关联性,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从而揭示东西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的相关性。
(一)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解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的相关性,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2004)》的数据为依据,对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地区就业人员总数比重(以下简称私企就业人数占比)和人均GDP的数据进行整理可得出表2和图一:
图一 2003年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关系
表2 2003年东、中、西部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人均GDP情况
注:表中“私企就业人数占比”数据的含义是表示总就业人数为1,私企就业人数所占的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2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除少数省区出现异常外,其它省份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呈较强的正相关性。
1.从三大区域的总体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呈正相关性。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呈东部(0.12101)>中部(0.04132)>西部(0.04035)次序排列,人均GDP也呈东部(1.88452万元)>中部(0.81872万元)>西部(0.67379万元)次序排列。
2.从东部地区来看,除福建、海南出现异常外,其它省份基本上呈现人均GDP高,其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也高的特征。如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辽宁>山东>河北次序排列,人均GDP也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辽宁>山东>河北次序排列。
3.从中部地区来看,除江西、安徽出现异常外,其它省份基本上呈现人均GDP高,其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也高的特征。如私企就业人数占比排在前五位的山西、江西、黑龙江、湖北、吉林,其中有四省(山西、黑龙江、吉林、湖北)其人均GDP也排在前五位。
4.从西部地区来看,除陕西、内蒙古、西藏出现异常外,其它省份基本上呈现人均GDP高,其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也高的特征。如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按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次序排列,人均GDP也按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次序排列。
为了更精确地说明图一中“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曲线与“人均GDP”曲线的相关程度,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其关联度。
利用表2中的数据计算得:上述两曲线的灰色关联度r=0.80147,即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的关联程度达0.80147,说明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占比与人均GDP呈较强的相关性。
(二)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性,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3)》的数据为依据,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和人均GDP等数据进行整理得表3:
图二 2002年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与人均GDP的关系
从表3数据可以得出图二。
表3 2002年东、中、西部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注:这里民营企业的统计口径是广义的民营企业,即非国有国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个体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侨胞企业等等。)、人均GDP情况表
注:表中“民企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数据的含义是表示全社会总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民企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3)》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3和图二可以看出,除少数省区出现异常外,其它地区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与地区人均GDP呈较强的相关性。
1.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东部(0.643)>中部(0.513)>西部(0.477),人均GDP也是东部(1.416万元)>中部(0.696万元)>西部(0.547万元)。表现出地区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差距的一致性。
2.从东部地区来看,除北京、河北、山东呈现出不正常现象外,其它省区一般都呈现出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高,其人均GDP也高的特征。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按浙江>福建>辽宁>海南排列,其人均GDP也按浙江>福建>辽宁>海南排列。
3.从中部地区来看,除黑龙江、湖北呈现出异常现象外,其它省区一般都呈现出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高,其人均GDP也高的特征。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按吉林>河南>山西排列,其人均GDP也按吉林>河南>山西排列。
4.从西部地区来看,除广西、青海、西藏出现例外,其它省区一般都呈现出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高,其人均GDP也高的特征。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按新疆>内蒙>宁夏>陕西>云南>甘肃>贵州排列,其人均GDP也按新疆>内蒙>宁夏>陕西>云南>甘肃>贵州排列。
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图二中“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曲线与“人均GDP”曲线的相关程度,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其关联度。
通过表3中的数据计算得:两条曲线的关联度r=0.80696。即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与人均GDP的关联度达0.80696,说明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与人均GDP呈较强的相关性。
(三)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人均GDP的相关性,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04)》的数据为依据,对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人均GDP等数据进行整理得表4。
图三 2003年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与人均GDP的关系
表4 2003年东、中、西部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人均GDP情况表
注:表中“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数据的含义是表示全部工业产值为1,民营企业工业产值所占的份额。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工业经济年鉴(2004)》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4和图三我们也可以看出,除少数省区出现异常外,其它省区人均GDP与其民营企业工业产值的占比呈高度的正相关性。
1.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呈东部(0.71523)>中部(0.39863)>西部(0.35954)次序排列,人均GDP也呈东部(1.88452万元)>中部(0.81872万元)>西部(0.67379万元)次序排列。可见,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2.从东部地区来看,除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出现异常外,其它地区基本上呈现出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高,其人均GDP也高的特征。如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按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海南次序排列,其人均GDP也按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海南次序排列。两者之间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3.从中部地区来看,除山西、黑龙江、吉林出现不正常外,其它地区基本上呈现出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高,其人均GDP也高的特征。如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按河南>安徽>江西次序排列,其人均GDP也按河南>安徽>江西次序排列。两者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4.从西部地区来看,除四川、西藏、内蒙、新疆出现例外,其它地区基本上表现出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高,其人均GDP也高的特征。如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按重庆>宁夏>甘肃>贵州次序排列,其人均GDP也按重庆>宁夏>甘肃>>贵州次序排列。两者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为了精确地表达图三中“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曲线与“人均GDP”曲线的相关程度,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其关联度。
通过表4中的数据计算得:两条曲线的灰色关联度r=0.790784,即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与人均GDP的关联度达0.790784,说明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比与人均GDP呈较强正相关性。
三、结论及建议
从上面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程度是呈强正相关性,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是造成东西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缩小东西差距,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崛起,必须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
(一)政府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放务实,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除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西部地区应当以改革务实的精神,从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纳入到政府整体规划中,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效率,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
西部在发展民营经济中,一定要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全力建设廉洁、廉政、勤政、高效的政府。在民营经济设立上,要简化审批程序,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有关职能部门不得在企业进行登记注册时设置障碍和互相推诿,防止政府官僚主义;在民营经济投资项目审批中,要依法、依政策办事,强化规则意识,杜绝人为因素干扰;在对待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外资、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上要一视同仁,公平待遇;对待民营经济的各种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应当具有连续性、稳定性,使民营经济具有稳定的政策预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准入政策,给西部民营经济充分发展的空间
鼓励民营经济进入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领域,放开其对公路、桥梁、水利、旧城改造、隧道、城市供水、电站、通讯、医院、学校、文化、旅游、体育设施等部门和行业投资限制,除关系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凡已经或准备向国外开放的领域,都应取消对国内民营企业的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生态环境治理,引导民企以兼并、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投资生态环境治理,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参与高新技术,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申报自营进出口权,积极开展境外投资。
(四)实行优惠的财税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民营经济扶持力度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发育不足,投资回报率低是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制约因素。现阶段,只有实施比其他地区更优惠的政策才能吸引投资者。为此建议:(1)国家及时取消东南沿海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或对东西部采取区别对待的优惠政策,以便东部发达地区具有扩散需求的企业及时向广大西部地区扩散,开发新的市场,创建新的经济增长点。(2)对外商投资企业,建议在20~30年内,采取比东南沿海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更优惠的政策,实行“逆市场调节”。(3)在一定年限内给予新开办中小民营企业以税收减免,尤其是那些成长性好、业绩优良的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通过优惠税制和创造性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等支援方式,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4)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重点用于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改造项目贴息等,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拓宽西部地区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了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大胆尝试:(1)在国家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采取倾斜政策,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适当增加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鼓励兴办民营金融机构。(2)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西部地区金融网点稀疏,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很好地为金融机构体系担负起“补缺”的任务。(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西部地区要鼓励建立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多类型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贷款担保基金。(4)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直接融资。要不失时机地推出二板市场,为广大民营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便捷的融资渠道。(5)赋予人民银行总行西南分行和西北分行一定的调控政策弹性;可率先授予西部商业银行的有限自主调节利率的权力,以适应西部经济发展实际需要。
(六)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招揽人才服务西部
应采取重大措施,稳定西部地区现有的人才,并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人才。为此建议:(1)实行差别工资制。凡是到西部工作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人员,其工资比东部地区高出20%~30%。其高出的部分由中央政府列支,国营、民营一视同仁。(2)实行高级人才补贴制。到西部工作三个月以上的院士、博导、教授、博士、博士后等工作人员,给予西部工作补贴。该项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无论是国营和民营都由中央政府列支。(3)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其工资级别可以调高两级。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民营科技企业工作的,其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或委托有关职称评定委员会解决。(4)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拟由每月收入800元提高到2000元,其细则由有关部门拟就执行。东部科技人员到西部创办民营科技企业,5年内免交个人所得税。
标签:民营经济论文; 中国人均gdp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江苏gdp论文; 辽宁gdp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