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有利条件--兼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误区_早期教育论文

逆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有利条件--兼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误区_早期教育论文

逆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有利情境——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一个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境论文,情境论文,误区论文,青少年论文,子女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虽然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将贯穿人的一生,但青少年时期无疑仍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

青少年社会化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二是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三是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注: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三方面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首要的、最为关键的是第一方面——形成个性,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因为个性又是社会化的产物,“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所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注: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可见,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会造就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当然,社会中每个个体的个性是不同的,但不同之中要有所同,那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这样的个性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即成功的人格调适。那么,这种个性在什么样的土壤中更容易茁壮成长呢?2000多年前,孟子曾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注:陈莹等:《中国哲学史》,陕西人民出版社。)这段话告诉人们身处逆境是人成才的一个必要过程。所以,释迦牟尼放弃王子的锦衣玉食,风餐露宿,苦苦修行,才得善果而成佛。而“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是家喻户晓的道理。为什么“英雄”要“多磨难”?又为什么“纨绔子弟”就“少伟男”呢?因为困难锻炼人,逆境造就人。人格调适在逆境中能得以最完整地体现。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优生优育的号召得到全体国民的响应。一家一个孩儿—一家一个宝贝,孩子的教育被提高到史无前例的重要位置。在条件好一些的家庭,孩子被几代人宠为“小皇帝”,在境况一般的家里,也是尽其所能来满足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孩子们甚至比大人还忙。从小学到高中,各种补习班,各种业余爱好的培养,忙得全家人晕头转向。然而,笔者发现,当代中国父母(包括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区,那就是——为孩子创造一切顺利的环境,避免让孩子碰上各种困难,更谈不上逆境。

社会化对个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前者为宏观背景,是家庭及个人所不能左右的。而后者作为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则是家庭及个人所能创设和改变的。所以“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条件,这造成了个体个性的千差万别的方面。对个体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注: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而这一点则常常被父母们所忽视。前不久读了一篇文章《父母欠子女什么》,很有感触。和国外相比,中国的父母对孩子可谓关怀备至,很多人是为孩子而活着。他们尽最大努力培养孩子,给予他们所能给予的全部的爱。然而,他们仍然欠孩子们的,那就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能力。虽然父母们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顽强,但大多数只停留在口头上,在行动上则表现为让孩子别受“委屈”,不敢对孩子说“咱家买不起”,不让孩子干家务,不让孩子囊中羞涩……,总之,不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试想:在这一顺百顺事事顺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承受多少打击和困难呢?

曾经有一个叫亚瑟的青年,由于年轻幼稚泄露了青年意大利党的活动情况,致使大部分革命者被捕。恋人琼玛的一记耳光和教父蒙太尼里的欺骗几乎使他痛不欲生,然而他终于从痛苦中醒悟,远走他乡,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者——一位意大利的民族英雄。这就是世界名著《牛虻》的主人公。如果问:是什么使原本善良、软弱的亚瑟成长为钢铁战士的?答案是:苦难和不幸。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如果不是从小出门在外,飘洋过海,造就了不屈不挠和乐观豁达的性格,怎能经得起三起三落的折腾,怎能在古稀之年再缔伟业!如此看来,碰上“逆境”不一定就是要“倒霉”,反而可能是上天赐与的宝贵财富。曾经有个叫卢刚的学生,在李政道博士主持的一场考试中脱颖而出,被公派到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被认为是最聪明、最有学问和发展前途的学生。爱荷华大学有一个一年一度的博士论文学术奖,当他知道自己落选时,竟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嫉妒、失落困扰着这个从小就被老师、家长宠坏了的人,最终开枪打死了四位世界著名太空物理专家,继而仇杀了获奖者——自己的同胞。事实证明:太好的境遇,不利于形成人们完善的自我观念。在这种情境下长大的孩子,常常不能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一遇挫折即发生个性解组。

莎士比亚有一首小诗:“甘美是逆境的长处,它象蟾蜍——丑陋而恶毒,却在头上佩着珍宝。”(注:《莎士比亚诗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我国古人也发现了这一道理:“居逆境中,周身皆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注:洪应明:《菜根谭》,广西民族出版社。)意思是一个人处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会被逼着发愤图强,所以说,仿佛周围都是治病的针砭、良药一般,尽管本身没有什么感觉,事实上,自己的缺点却时时刻刻在接受矫治,而在进德修业上大为长进!相反,处于顺境时,则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流于疏懒、怠惰!故可比喻为:眼前尽是兵刃戈矛等武器,受到伤害还浑然不觉,等到形销骨立时,后悔晚矣!

纵观古今中外成大器者,多半成长于逆境之中。伟大的莫扎特出生于贫寒之家,他甚至买不起木炭来温暖他居住的破屋。在寒冷的冬天里,他只好把手插进穿在脚上的毛袜里取暖片刻,然后再继续工作。有人分析:贝多芬的作品在他耳聋之后却越发苍劲;海伦·凯勒的成功与她的身体缺陷不无关系;张海迪不是高位截瘫,也许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也许这些观点未免失之偏颇,但是,不如意的情境确能逼迫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而不敢在没用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和时间。试想:如果卢刚在成长中不是一直受宠,如果他也曾被老师看不上过、讽刺挖苦过等等,也许就不会心胸那般狭窄而不能容人。今日顺利,明日未必顺利;明日如意,后日未必如意,哪一个家长能保证孩子一生都万事如意呢?与其留给他们富足的财产,不如给予他们完善的自我观念。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自己对属于自己的人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人们一旦有了正确的自我观念,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家长们为促进孩子形成完美的自我观念应做到:有大钱而仍节俭,做大官而不纨绔。那些有小车(或可以用小车)而仍让孩子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学的父母才是真正替孩子负责的父母,而自己节衣缩食却溺爱孩子的家长是愚昧的人。

笔者并不是让所有的父母到处去搜寻困难,搜寻不幸,只是主张一切顺其自然。生活就是这样:有顺有逆、有苦有乐。就人的一生而言,痛苦是再所难免的,逆风暴雨不会因你有良好的意愿而不降临。做父母的只不过是还生活以本来面目,不要总是竭力加以粉饰和掩盖,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人生有不幸,生活有困苦,从而学习应付逆境的本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相对落后,又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竞争将广泛地存在于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每个公民要有应付困难甚至逆境的素质。现在,即使你不想“担大任”,也应从小适当地“苦心志”、“劳筋骨”,在不顺中锻造个性,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感觉,培养自信心、自制力,形成完美的自我观念。

中国当代父母大多对独生子女寄予了很高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十分普遍。笔者在此提醒家长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要充分利用逆境,因为“没有哪种教育能及得上逆境”(注: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沈阳出版社。),“幸运是个伟大的老师,然而不幸则更伟大。”(注: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沈阳出版社。)

标签:;  

逆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有利条件--兼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误区_早期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