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学院附属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了解多层螺旋 CT(mutislice CT,MSCT)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139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飞利浦Ingenuity64排128层微平板CT进行主动脉CTA检查,并在星云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证实,其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4例(Stanford A型9例,B型55例),MSCT上可见主动脉呈双腔样改变及移位的内膜片;主动脉壁内血肿7例,MSCT见主动脉腔内环形或新月形无强化等或高密度影;穿透性主动脉溃疡27例,MSCT见主动脉管壁内造影剂局部进入,呈“龛影”状;创伤性主动脉撕裂1例,MSCT见主动脉起始部撕裂及假性动脉瘤形成;胸主动脉真性动脉瘤11例,腹主动脉8例,MSCT见主动脉局部扩张超过原动脉管腔的50%,甚至管径达6~10cm;另外1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穿透性主动脉溃疡,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壁内血肿。结论:MSCT能快速、准确、无创的显示主动脉的病变,能清晰显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各种疾病并鉴别,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法提供客观、准确的影像资料。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壁内血肿;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创伤性主动脉撕裂;不稳定型胸主动脉瘤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的概念,是1998年Vilacosta等[1]次提出的,是一组具有相似临床症状且不断进展的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内血肿(intramural haematoma,IMH)、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有学者将创伤性主动脉撕裂(traumatic aortic lacerations)和不稳定性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也归类到其中[2]。AAS起病急、死亡率高,易被漏诊和误诊,近年来备受关注。据研究报道[2],MSCTA诊断AD和IMH的敏感度及特异性达100%,诊断PAU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65%,成为无创性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2015年本院诊断明确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39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其中男性97例(70%),女性42例(30%),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5岁,高血压患者121例(87%),糖尿病患者17例(12%),1例血压及血糖正常;临床表现为突发急性胸背部撕裂样或刀刺样疼痛者122例(88%),16例(11%)仅表现为急腹症症状,1例为胸部外伤后发生胸背部剧烈疼痛。
1.2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Ingenuity64排128层微平板CT进行主动脉CTA检查,扫描参数如下:层厚3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 250mA,转速 0.5~0.7 s/r,探测器准直40mmX 0.625 mm,螺距 0.984,矩阵512X512,扫描范围从颈静脉切迹至股骨小转子水平,增强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100ml静脉团注,剂量1.0 ml/kg体重,经右肘静脉以3.5~5.0ml/s 的流率经高压注射器注入,应用 Bolus触发软件技术,选择升或降主动脉真腔为靶血管,触发 CT 阈值 150Hu,或采用经验法注入造影剂厚21~25s扫描,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按照层厚及层间距0.625mm重建,经星云工作站后处理软件重建,主要方法有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虚拟内窥镜,其中 MPR 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撕裂内膜片,真假腔及范围,以及大血管分支是否受累,血栓等。
1.3图像分析:由3名从事CT诊断的副主任医师进行双盲法读片,当意见不统一时共同阅片直至诊断一致;分型沿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Stanford分型方法,即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开口近端为A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分支开口远端为B型。
2 结果
139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检查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4例(46%),均表现为主动脉不同程度扩张,其中6例为A型(4例1周内死亡),58例为B型,横断面及MPR均清晰显示其破裂口,内膜片、真假腔的关系,以及血栓、钙化和主动脉受累范围,其中35例有多处破裂口;内膜片呈线条状低密度影,将管腔分隔为真假腔,真腔较假腔小者62例,2例真腔较假腔大,真腔密度较假腔密度高者57例,7例真腔与假腔密度相近,假腔与真腔连接处一般呈鸟嘴状锐角改变;其中23例一侧肾动脉由假腔供血,腹腔干9例由假腔供血,肠系膜上动脉12例由假腔供血,17例肠系膜下动脉由假腔供血,相应脏器灌注减少,病变最长者累及颈内动脉C1段至股动脉;VRT及MIP矢状位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呈新月形或长条状,螺旋状走行,管壁钙化清晰可见,尤以MIP显示效果最佳。
检查出壁内血肿7例(5%),MSCT见主动脉腔内环形或新月形无强化等或高密度影,厚度约5~8mm,官腔内见偏心性对比剂高密度影,累及升主动脉者1例,后进展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天后死亡;6例累及降主动脉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复查CTA,病情稳定者4例,6个月后继续复查2列血肿完全消失,2例继续密切观察。另外2例患者症状无缓解,行介入治疗,支架置入。
检查出穿透性主动脉溃疡27例(19%),均有明显主动脉硬化表现,表现为主动脉壁凹凸不平,主动脉广泛分布多发软硬斑块形成,管壁局部突出形成大小不等突起丘状龛影,或火山口样不规则突出龛影,3例伴有双侧肾动脉开口钙化狭窄,2 例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5例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钙化狭窄,1例伴有腹腔干开口狭窄,均导致相应脏器灌注减弱,缺血改变;3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后症状加剧,24小时内复查CTA转变为主动脉夹层。
检查出创伤性主动脉撕裂患者1例,表现为外伤胸部剧烈疼痛,CTA见主动脉起始部撕裂及假性动脉瘤形成,行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
检查出真性动脉瘤19例(13.6%),其中胸主动脉瘤11例,腹主动脉8例,MSCT见主动脉局部扩张超过原动脉管腔的50%,胸主动脉瘤直径4~6cm的8例,3例直径大于6cm;腹主动脉瘤直径3~7cm的5例,腹主动脉瘤直径大于7cm的3例;5例动脉瘤内科技附壁血栓。
另外检查出12例(8.6%)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穿透性主动脉溃疡,9例(6.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壁内血肿。
3 讨论
主动脉综合征是又称为急性胸痛综合征(acute chest pain syndrome),它是根据主动脉病理学研究现状所提出的一种新的心血管病综合征,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内血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以及创伤性主动脉撕裂和不稳定性主动脉瘤,各种基础病变的形成机制及预后有所不同,有时也可以合并发生。
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经破裂口入主动脉壁中层,造成内膜纵向剥离,形成双腔主动脉,病因主要是动脉硬化和高血压。除外伤之外,病理基础都是主动脉中层和平滑肌的异常改变。IMH是指没有内膜撕裂口的主动脉夹层,也有学者所以学者[3]认为IMH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隐匿性内膜破口,并最终进展为AD,IMH可能为AD的早期 阶段、前身或“不典型”表现,而非独立的疾病本体也称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占主动脉夹层的5%~20%[4],IMH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有以下2原因:主动脉粥样硬化,粥样斑块上溃疡破裂形成IMH,主动脉管壁内滋养血管破裂形成IMH。有研究者[5]将无穿透性溃疡的IMH称为单纯性IMH,将穿透性溃疡所致的IMH 称为溃疡性IMH,将此区分开来,不仅有利于发病机制的合理解释,也有助于判断预后。PAU 是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溃疡,特征性病理改变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溃疡,溃疡穿透内弹力层并可在动脉中层内形成血肿,血肿往往是局限的或者延伸数厘米,但不形成假腔[6]。创伤性主动脉撕裂是在外伤后发生的急性主动脉撕裂,根据撕裂的程度不同,可表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不稳定性动脉瘤:MSCT见主动脉局部扩张超过原动脉管腔的50%则诊断为动脉瘤,随着主动脉瘤直径的增加其破裂的风险也增加,胸主动脉瘤> 6cm 发生破裂、夹层和死亡的年风险率高达14%,腹主动脉瘤> 7cm 破裂的年风险率增加为 20%,故称为不稳定性主动脉瘤[7]。
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行主动脉CTA检查,能清晰显示基础病变,病变范围,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目前临床主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9],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支架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A型病变选择外科手术治疗,B型病变示不同情况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药物治疗是 AAS 治疗的基础,主要目的是止痛,降低血压和左室射血速率。A 型:危重,可引起心包填塞及急性心肌缺血,死亡率高,一般需要外科手术治疗。B型:先行内科药物处理,控制血压及疼痛,择期行介入血管腔内支架置入修复术;而介入联合药物治疗是目前公认为 B 型复杂型夹层的首选治疗。血管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随访非常重要。但国内外尚缺乏大量远期疗效观察数据[8];另一方面通过随访可及时了解及治疗新的并发症。除继续内科药物治疗外,需要定期复查,术后1~2周,3~6个月,1年,以后每间隔 1年或有不适症状时进行CT 复查,观察内容包括腔内支架的形态位置、有无内漏、真假腔的变化、主动脉重塑情况、主干血管分支供血情况及远端破口变化等,以严密监测术后患者病情变化转归。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能快速、准确的显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各种基础病的影像特征,对此类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Vilacosta I,Roman J A. Acute aortic syndrome[J]. Heart,2001,85(4):365-368.
[2] 黄源义,谢欢,邬正宏,等.MS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和转归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823-1825.
[3] 赵梦华,石建平,徐宝元.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3(07)
[4] 王璐,孟冬娅,胡晓芳,罗军,万楠.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鉴别诊断上的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08).
[5] 刘建宪,甘洁. MSCTA及其后处理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01).
[6] 杨沙宁,王玉璟,金立军,余兆新,彭水先,邓清. 急性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21).
[7] 李东,于铁链.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CT和MRI表现[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05)
[8] 潘为领,王学廷,田相凤.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08).
[9] 卢振华,马业新.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8(06).
论文作者:佘华龙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主动脉论文; 动脉瘤论文; 夹层论文; 综合征论文; 主动脉瘤论文; 血肿论文; 动脉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