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枯燥、最离奇--对2002年高考“科学综合卷”化学实验题的分析_高考论文

看似平淡最奇崛——浅析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卷中的化学实验试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奇崛论文,试题论文,化学实验论文,平淡论文,理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历届高考实验试题,它的导向是非常明确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行”。在化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对知识的理解逐渐走向深刻,进而综合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明创新,服务社会?

有人说: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不否认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但实验绝不仅仅是培养动手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验,是对理论知识认知程度的深层次的考查(不论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实验在理论上的深刻认识,是你实验成功的关键,这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同。2002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全国卷),真是一道绝妙好题。题面平实,紧扣教材,考查了的基础知识,反映了考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原题如下:

(1)写出实验室制取NH[,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收集氨气应使用______法。

(3)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______做干燥剂。

(4)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5)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完成喷泉实验的操作方法,作为高中化学知识,没有比这再基础的了,单就前三回这些内容而言似乎试卷的区分度会成问题,然而,奇峰突起:在不用胶头滴管向烧瓶挤入少量水的前提下,怎样完成喷泉实验?对平时不注意认真“理解”实验的考生,无疑是当头棒喝,是一只得分的拦路虎。

中学化学中涉及喷泉实验的有两处:卤素中的HCl,氮族元素中的NH[,3]。老师们在教学时是都要演示这个实验的。题目的知识素材选自课本,考虑到“必修本”与教育部“两省一市”实验教材的差异(实验教材中没有讲HCl),命题人可谓用心良苦,选择了NH[,3]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新旧教材间的一种过渡,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是两者一个非常好的契合。

实验的答案又是半开放性的,给了学生一个相对较大的理解、想象空间。

“喷泉”在社会生活中应该说是司空见惯的,如何结合化学知识完成一个似乎是非常规的操作,就需要你理解实验原理,才能完成实验操作。试题(3)中给考生搭建了思考平台,引导着考生进行思考,帮助考生翻越题目(4)这个高峰,很有梯度,不以考生为敌。

我们知道,当液体所处的环境有压强差,“喷泉”就可能实现。结合本题,就是考查你如何操作,才能造成烧瓶内外气体有压强差。这又可以看作是化学和物理知识结合的小题:

(1)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容器容积不变时,容器内气体产生的压强与温度成正比。

(2)在温度和容器容积一定时,容器内气体产生的压强与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依据以上原理,我做了如下实验:

(1)把烧瓶降温,减小烧瓶内的压强 装置如图2所示,导管总长23cm,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打开止水夹,用湿毛巾包了6块用冰箱冰盒冻的冰,与烧瓶贴紧,1分钟就形成喷泉;

(2)使NH[,3]溶于水,减小烧瓶内的压强(NH[,3]极易溶于水为已知)

①装置如图2所示,导管总长23cm,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打开止水夹,用水握住烧瓶,使与烧瓶连接的导管中的空气逸出(这如同检验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增加烧瓶中的NH[,3]与水接触的机会,2分钟多些形成喷泉;

②装置如图2所示,导管总长23cm,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不改变烧瓶内气体的温度,或是不断地用手捏挤软胶管,或是上下振动烧瓶,目的是使导管内的液体动起来,打破液体上表面的溶解平衡(这是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的活用),使NH[,3]快而多地溶解在水中,尽快降低烧瓶内的压强,以利于形成喷泉。3分钟形成喷泉;

③装置如图2所示,把止水夹夹紧软胶管后,把烧瓶正立过来,从导管口灌入水,在导管内形成液柱,好似托里拆利实验,然后,小心地打开止水夹,使液柱下移,当液柱上端下移进入软胶管时(相当于液封),立即用止水夹夹紧软胶管,此时有少量水进入烧瓶。重新再如图2所示安装好烧瓶,打开止水夹,立即形成喷泉。

④在烧瓶和NH[,3]都不干燥的情况下,用方法(2)和图2的装置进行实验时,67分钟也未形成喷泉,试题很严谨。

题目看似简单,考查的内容实在不少,有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也有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导的过程。但该卷标准答案只给出一种答案,我觉得是不够的。

那天我做监考,考试完毕,收卷后,我粗略地进行了试卷统计:全场29人(一人缺考)化学方程式根本不对的7人;方程式正确,但不注明反应条件的4人;气体收集方法表述不确切的7人;干燥剂选用错误的8人;第(4)小题空白的12人。从本场看区分度是很好的。本考场的考生来自十几个学校,有普通校,有重点校,考生的答卷告诉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只大谈能力的培养,而是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大综合也好,小综合也罢,考试形式的改革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学生准确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可能融会贯通,才可能出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没有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是虚无缥缈的,是教学过程中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在误人子弟。

结合2001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全国卷和天津卷

全国卷:

某学生利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测定氧气的摩尔质量。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适量的氯酸钾粉末和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均匀,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准确称量,质量为ag。

②装好实验装置。

③检查装置气密性。

④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⑤停止加热(如图3,导管出口高于液面)。

⑥测量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⑦准确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bg。

⑧测量实验室的温度。

⑨把残留物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洗净仪器,放回原处,把实验桌面收拾干净。

⑩处理实验数据,求出氧气的摩尔质量。

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以下是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

①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

②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

③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请填写步骤代号)。

(3)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时,如何使量筒内外液面的高度相同?

(4)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cL(25℃、1.01×10[5]Pa),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氧气的摩尔质量的计算式为(含a、b、c,不必化简):

M()=______。

天津卷:

用图4所示的装置制取氢气,在塑料隔板上放粗锌粒,漏斗和带支管的试管中装有稀硫酸,若打开弹簧夹,则酸液由漏斗流下,试管中液面上升与锌粒接触,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由支管导出;若关闭弹簧夹,则试管中液面下降,漏斗中液面上升,酸液与锌粒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需要时再打开弹簧夹,又可以使氢气发生。这是一种仅适用于室温下随制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关闭弹簧夹时试管中液面会下降?

(2)这种制气装置在加入反应物前,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下面三个反应中选择一个可以用这种随制随停的制气装置制取的气体,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①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②黄铁矿与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

③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制氧气

(4)食盐跟浓硫酸反应制氯化氢不能用这种装置随制随停,试说明理由。

可以看出这两年两地的高考实验试题都远离偏、难、怪,都在考查基础知识中蕴涵变化,在看似不经意的变化中考查能力。如果把去年的天津试卷与今年的全国试卷对比,试卷明显地在向实验教材过渡,坚定地完成着在《考试说明》中的考试目标规定的任务:

“3.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以及使用过的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应书增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高考也是一种妥协。高考要在选拔和降低难度两方面达成一种妥协。也就是说在难度和区分度这一对矛盾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高考试题不应只强调选拔功能,而应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觉得这次高考实验试题的导向是很好的。我们的教学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敢于要求学生把教材中要求的应知应会知识弄懂弄通,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又要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自觉地投入学习化学的精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考试说明”中的各种要求,师生一起共同学习领会,既要注意全面复习,更要注意适当深化理解。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既要注意规范操作的培养,又要注意让学生养成利用理论知识思考实验,进而控制实验的习惯。

总之,今年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在化平凡为神奇上给了我诸多启示:在理解教材,钻研教材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事要做,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的路很长很长……

标签:;  ;  

看似枯燥、最离奇--对2002年高考“科学综合卷”化学实验题的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