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新经济论文

新经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新经济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新经济”一词使用十分频繁,且经常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因特网经济”等名词混用。虽然说法不一,但实际上是大同小异,它们所描述的都是经济运行形态发生的新变化,其实质意义是想告诉人们: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资源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尽管如此,人们仍不禁要问: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国外新经济的最新发展如何?我国该怎么办?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新问题,必须作出回答。

“新经济”到底是什么?

当前,国内外对新经济的含义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不过,认真研究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就不难发现:新经济是当今经济运行方式受信息通信技术的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是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它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它在不断地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也不断地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竞争结构,并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首先,新经济是人类产业技术革命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过程,从革命性技术的最初萌芽到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往往要经历较长时间。按照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产业技术划分,工业化以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已历经了四个主要阶段:即工业革命之初的早期机械时期、蒸汽动力和火车时期、电气和重工业时代、石油化工和航空技术时代。这些时代的典型特征都是技术进步不但创造了新的产业领域,而且对经济的部分或全部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则是第五个阶段。与前四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特征更为明显,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主的新技术产业及其广泛渗透,是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因而它更算得上是一次全新的产业技术革命,是人类产业技术革命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世纪40年代,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和半导体,50年代发明了集成电路,现代电子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和80年代初芯片的发明,计算机技术开始普及。其后,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全球性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使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国家中迅速崛起,促进了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向其他产业的广泛渗透,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从生产组织到商品消费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进入以信息生产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

其次,新经济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以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开发利用为主体的新经济,随着万维网和浏览器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并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第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和全球在线人口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目前,全球在线人口已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发达国家的在线人口比重已达35%。同时,世界各国纷纷打破垄断,放松管制,促进基础电信市场开放,实现全球性信息技术产品零关税,使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投资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第二个突出表现是新经济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与发展。网络产业与金融产业相互结合,大大提高了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采用电脑联网的方法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估价,促进了国际资本市场上金融产品在数量、种类和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突出表现是新经济成为国际分工深化和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界的要素流动和财富分配导致了国际分工模式的深刻变化,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快于发展中国家的同时,由于信息和知识传递成本的下降,也使国际间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且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内涵。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同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模式等日益受到信息通信技术和知识扩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表现出巨大的溢出效应。如软件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包”、服务和价值链的延伸,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和协作。

最后,新经济预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论是从产业技术革命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新经济已经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尤其是要素投入—产出分布、生产的组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与过去300年人类经济发展的轨迹相比,信息和通信技术所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已经开始叠加一切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所有优点,而且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社会分工和交易、规模经济、金融深化、技术创新与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伴随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的创新。同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相结合、知识扩散成本的递减与交易成本的递减相结合、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等一系列新变化,使知识扩散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反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变化又使技术取代劳动成为可能,并且提高了资本和劳动的比率,导致生产和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经济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新经济以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为基础,使信息业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就业比重,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显著提高,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基础。据估计,2000年全球计算机硬件市场的规模约有3430亿美元,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市场规模约有5400亿美元。预计今后10年内信息产业的就业增长速度仍将快于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二是信息网络正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和知识已成为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重要生产要素,正在驱动全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相结合,以网络为依托,构成了新的最活跃的生产力,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这一新的生产力正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引发体制变革,改变着我们熟悉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信息网络所构造的新平台已经对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竞争结构、经营模式、经济周期、管理体制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三是新经济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信息化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奠定技术基础,网络经济跨越国界,为资本、信息和商品的跨国流动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企业兼并的速度明显加快,资本市场与互联网相结合,随时发生着新的资产重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发达国家新经济发展的特点何在?

新经济主要发源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从1988年起,就开始出现《新兴的数字经济》研究报告,之后每年出版一份当年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开始出版新经济研究报告。“新经济”作为一个专业用语已被发达国家接受。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为:

第一,伴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不断普及,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日益显现。在90年代之前,计算机和信息处理设备在GDP和资本市场市值中占有极少的份额,但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从计算机的保有量和由此产生的服务流估计,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迅速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特别是美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更快,服务业占美国GDP的份额已近60%。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独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存储能力的提高也许不会对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直接的较大影响,但是在信息的传输变得迅捷而低成本的时候,信息技术的生产力便被迅速释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当美国的因特网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迅速发展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迅速增长并维持较高水平的原因。

第二,信息产业开始突破传统产业的边界,电子商务开始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它将不断地跨越传统产业的边界,使其成为战略性产业,电子商务成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仅就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它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它不仅取代了传统的中介功能,而且创造了新产品和新市场,它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了远比过去更加密切的新型关系。同时,也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二是电子商务是商业组织变革的催化剂,它在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加剧了竞争的威胁。电子商务促进了商业流程的简化,组织层次的简单化,人员的终身学习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它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就业场所能够分享知识和信息,产生了互动合作的新型关系,工作更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三是电子商务成为改进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它使得商业伙伴和消费者的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消费者可以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创造,从而具备了生产者的部分职能。1990年,美国新产品的平均开发周期为35.5个月,1995年下降到23个月;同时,原来正常的商业合作者由于得到了更多开放的标准以及具体的技术,从而增加了竞争者的数量。四是电子商务的一系列应用提高了生产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估算表明,在5个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中,零售电子商务降低成本约为0.5到0.67个百分点。这些成本的降低大致反映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此相对应,1979-1997年西方7国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8%。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也有力地推进了社会变革。通过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改进教育、社会保障和政府采购以及信息公开等,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第三,发达国家纷纷抢占新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打破垄断、引进人才和改进立法等方面促进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90年代开始,美国就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随后,伴随着数据网络技术的普及,不断提出诸如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弥补数学化鸿沟等政府主导的立法和行动议程,打破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纷纷吸纳社会资本和机构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高网络基础设施的供给能力。欧洲各国等也纷纷注重发展新经济,不仅制定了面向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划,而且修改了移民法案,开放了信息通信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岗位,在全球广泛接纳移民。亚太等发展中国家也制定了针对自己国情的新经济发展规划,如新加坡的“智慧岛计划”、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走廊”等。印度甚至提出,必须加快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不要错过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迎接21世纪的发展挑战,使21世纪成为“印度世纪”。

我国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新经济的迅速发展,既为我国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我国新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国内外新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来看,我国所面临的主要机遇是:(1)“八五”、“九五”以来,我国信息产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十五”期间将保持持续增长。(2)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对信息产业、服务日益显示出巨大需求。进入小康的家庭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类数字化产品和各类信息服务的需求,正汇集成强劲的消费势头;同时,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和人均通信能力较低,市场扩张潜力巨大。(3)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受到高度重视,将不断推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这将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装备能力的提高创造新的有利条件。(4)国际信息产业重组的不断加快和国际分工的重新调整,不仅有利于我国充分发挥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而且更加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快我国的信息化建设。(5)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高起点上加快新经济的发展。(6)国外信息化建设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用比发达国家少得多的投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严峻的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第一,对新经济的认识不足,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对新经济理论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对新经济运行的规律尚没有总体的把握,一些人对我国是否可以发展新经济还持怀疑态度。第二,我国信息产业总量上虽有相当规模,但质量不高,无论是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信息化装备能力都严重不足,新经济所要求的产业基础还相当脆弱。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国,在电视机、VCD以及电话、程控交换机等重要产品领域形成了国际竞争优势,产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但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一些关键的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为国外垄断,吸收引进技术和二次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在“九五”期间,尽管计算机、集成电路以及芯片生产等产品制造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但核心技术的突破依然缓慢。第三,信息产业管理体制严重滞后,尽管打破垄断的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电信、邮电和广播电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使得电信资费水平偏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不快。这种部门垄断体制,不仅导致了管理效率低下,而且与现代信息产业发展和加速信息化建设所要求的互动式、扁平型结构极不适应,打破垄断和变革管理体制已经刻不容缓。第四,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人才短缺,人才外流倾向不可忽视。整个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产业、企业和就业的全面重组,而且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广泛吸纳适应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已迫在眉睫。第五,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中文信息内容总量不足,结构雷同,没有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九五”期间,我国因特网建设快速发展,信息服务提供商和信息内容提供商队伍不断扩大,各地区都开通了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内容的“信息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一窝蜂”和“跑马圈地”现象严重,以中文为基础的信息内容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同时,信息内容的开发技术仍然以文本信息为主,域名注册管理、信息导航技术、多媒体信息开发以及接入技术等还不能迅速地适应网络信息增长的需要。第六,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各地区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严重制约了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第七,有关信息化发展的立法滞后,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如何把握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发展进程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把握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按照“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加快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加快我国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重点突破,实现跨越。要重点突破高清晰度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手持通信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系统标准。积极影响高清晰度电视标准的制定,顺利实现从模拟制式向数字制式的转变,开发核心技术,大力开发高清晰度电视,形成产业基础。从保护和促进国内消费电子产业的目标出发,以现有的标准为基础,扩大国际合作,选择并确立自己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标准。有选择地重点突破数字压缩、编解码技术、系统芯片和存储芯片以及平板显示技术,积累从零部件到整件生产等环节的产业经验。积极参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制定,促进标准统一,在国际社会扩大我国的影响。加强国内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化工作,形成电信运营商、制造商等广泛的产业联盟,推动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工艺示范、市场推广,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产品开发创造较好的环境;应对宽带通信网、高速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发展的挑战,加快消费类电子操作系统的开发,特别是手持通信操作系统的开发。利用国际合作,加速产业化进程,引导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发挥我国的市场优势。

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必须坚决打破垄断,消除体制瓶颈,加快电信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加快电信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基础电信领域和增值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清理与世界贸易组织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凡是对外开放的业务领域,率先对内开放,培育国内的竞争主体。在电信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加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普及服务领域,制定适度竞争政策,完善定价机制,实现电信与广播电视业务市场互入,加快三网融合步伐。

满足需求,加快发展。优先满足人们对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类数字化产品和各类信息服务的需求,并把小康家庭的信息化需求作为开发的重点,不断引导整个社会的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革。提高服务水平,因地制宜,缩小数字化差距,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人均电信基础设施水平、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的综合覆盖率。

教育为本,培养人才。要在全社会加强和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在小学、中学统一设置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基础等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加强对在职教师、各类在职人员、政府公务员等的信息技术培训。同时,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技术、管理和知识产权入股、期权等激励机制。鼓励国内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走出国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

引进来,走出去。在信息产业领域,必须加快国内产业、就业和企业全面重组的步伐,在不同的产业链形成“龙头”,抗衡跨国公司的竞争。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领域,通过强化国际合作和共同研发的方式,实现超常规增长。在资金密集型领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程度,扩大企业规模,迎接挑战。在劳动密集型领域,不断巩固市场占有率,加速生产规模的扩张,促进市场国际化。在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领域,要促进企业间的优势联合,利用成本、生产规模、品牌以及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优先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优势不明显的领域,通过学习、合作,加快创新步伐,尽快消化吸收关键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竞争力。

标签:;  ;  ;  ;  ;  ;  ;  ;  ;  ;  ;  

新经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新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