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县人民医院 江西宁都 342800
摘要:目的:分析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与针灸治疗对其残余尿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一整年内收治的4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方案不同均分成常规组与配合组,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与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内压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数据对比无差异存在,配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且膀胱内压力增加,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而言,患者接受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的效果较好,其残余尿症状可得到较好改善,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针灸;残余尿;肌肉;电刺激仪;神经
神经源性膀胱在临床中主要是指患者受到神经系统病变影响,造成其膀胱或者尿道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出现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反应[1]。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当中,脊髓损伤是其出现这一症状的主要原因,若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无法得到及时治疗,患者还可能出现上尿路功能损伤,并且会出现肾脏衰竭情况,这也是造成部分患者死亡的主要诱因之一。临床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多选择留置导尿等方式,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泌尿道感染等症状[2]。我院在这类患者的治疗当中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与针灸疗法配合应用的方式,收到较好的临床反馈,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12月时间段内收治的损伤类型患者中选择42例脊髓损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脊髓损伤后均出现了神经源性膀胱残余尿症状,患者接受临床相关检查后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内容,且膀胱内参与尿量均在100ml以上。我院在本次研究中将以下患者排除:癌症患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电解质紊乱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合并其他类型肾脏疾病患者、膀胱造瘘患者、精神功能障碍患者。我院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差异将其均分成常规组及配合组,每组各21例。常规组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19—62岁;配合组男性11例,女性为10例,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61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在对比后无明显差异存在(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配合组患者则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主要方法如下:
医生利用叩诊方式判断患者的膀胱位置,将一个电极片贴在患者肚脐与耻骨之间膀胱顶部下缘部位,将相同颜色的另一个电极片贴在患者骶尾部关节上2cm位置。之后,医生将另一对颜色一致的电极片分别贴在患者膀胱的两侧壁部位,保证患者治疗时前后一对电极颜色一致,且确保腹部三个电极片一定位于患者膀胱区。医生在治疗的时候选择将同步治疗与异步治疗相交叉使用,治疗时的频率设定为50Hz,强度则为16,患者出现麻痛感为正常反应。患者每日接受2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每周治疗5日即可,患者需要接受一个月治疗。
患者还需要接受针灸治疗,医生选择患者的膀胱俞穴、次髎穴、下髎穴、三阴交穴以及双侧的阴陵泉穴进行治疗。患者每日接受1次针灸治疗,每次时间为20min,每周治疗5次,治疗周期同样为一个月[3]。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前后的膀胱内残余尿量以及膀胱内压力情况,并作以简析。
1.4统计学处理
我院在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数据处理方面选择SPSS21.0软件包进行操作,若两组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0.05,则可视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 患者残余尿情况
从上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配合组患者治疗前的残余尿量与常规组大致相近,但治疗后明显减少,治疗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
2.2 患者膀胱压力情况
常规组患者治疗前膀胱内压力为(15.1±2.4),配合组患者为(15.2±2.5),对比后t值为0.13,P=0.90>0.05;常规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内压力为(19.2±3.3),配合组患者则为(28.6±2.1),对比后t值为11.01,P=0.00<0.05。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主要是指以膀胱残余尿、排尿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下尿路症状,患者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为神经系统受损,其中,脊髓损伤是主要的影响因素[4]。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会出现更为不利的结局,所以,为患者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十分关键。
我院在此类患者的治疗当中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对患者的肌肉进行相应刺激,让患者的肌肉收缩,并且利用膀胱平滑肌的相关特性,让电流到达患者膀胱部位,对患者膀胱进行低频、多方位刺激。这样一来,患者的膀胱功能以及括约肌功能等都可以得到较好恢复,加速患者受损神经的修复与再生,并且增加患者膀胱神经传导的速度,实现尿液顺利排出。在中医治疗当中,认为患者出现脊髓损伤之后,身体气血溢乱、经脉受损,从而造成患者膀胱气化失司,导致排尿等出现功能出现障碍。我院在患者接受电刺激仪治疗的同时为其选择针灸治疗方式,利用针刺穴位调补患者肝经、肾经与脾经气血,有利水健脾、通利三焦的功效,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会得到较好控制,患者的膀胱功能也会得到较好改善。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在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后可以看出,配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且少于常规组,而治疗后的膀胱内压力则出现明显上升,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后差异十分明显。从此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神经电刺激仪与针灸方法配合应用对于患者而言效果较好。
结语:
针对临床当中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来讲,患者同时接受针灸与电刺激仪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治疗后的残余尿量会出现明显减少,膀胱内压力会有所增加,患者的主要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该治疗方案可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秀梅,徐彦龙.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07):670-673.
[2]王丽霞,畅英才,俞宝贤,韩勇.针灸早期干预对麻醉后尿潴留患者临床疗效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08):118-119.
[3]陈锡栋,张凤林,黄翔,任蕾蕾.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残余尿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09):106-107.
[4]崔颖,郭宝.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03):550-551+554.
论文作者:魏凤,黄林生,廖怡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2
标签:患者论文; 膀胱论文; 神经论文; 针灸论文; 残余论文; 较好论文; 损伤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