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与规律分析_专业技术职务论文

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与规律分析_专业技术职务论文

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属性论文,规律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之一,它担负着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我国,职业教育已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能够整合优化人力资源的结构和质量,适应和满足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人才需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教育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具有引领行业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和保障就业,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能力,满足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促进社会发展层面,职业教育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在促进个体发展层面,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个性发展并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可以使每一个个体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通过就业获得谋生的经济基础并满足个体职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个体教育功能,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二、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分析

服务社会生产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源自人类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因此,职业可以理解为独立化、专业化的社会生产。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服务社会生产则是其重要使命,职业教育是为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专业化的职业教育组织机构高效率地为社会生产提供所需的特殊产品——职教人才。

满足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拓展、深化、细化,职业也随之不断演变。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进程中,对服务于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能够满足社会生产需求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生产要素,并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中某个具体职业的兴衰存亡,也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它促进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而职业教育则为满足市场需求担负着为社会生产开发并供给人力资源的重任。

职业教育具有一般和特殊双重属性。其一般属性即教育属性,表现为培养人的个性发展;特殊属性则是服务社会生产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职业属性。而个性发展的需求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培养人的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更侧重于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了一定的职业倾向性。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前提和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服务社会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也自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并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

服务社会生产强化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岗位、面向就业(或创业)的人才培养。使职教产品具备职业能力素质而获得内在价值,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属人力资源生产开发范畴;而满足市场需求则强化了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就业(或创业),从而实现职教产品的外在价值,即社会价值,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外在要求,属人力资源规划配置范畴。因此,职业教育基于服务社会生产要面向就业,基于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就业,从而实现职教产品的内外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职教产品生产开发反映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生产的微观规律,职教产品配置则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市场的宏观规律。

三、职业教育核心属性的微观、宏观规律剖析

(一)微观生产规律——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实现规律

在微观层面上,服务社会生产决定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与途径,即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与生产开发、内在价值的实现。体现了职业教育具体实施过程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服务社会生产是职教产品内在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据,服务社会生产要求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实现必然以生产实践为基础。

1.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即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是人力资源形成内在价值的过程,涉及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目标、方法和过程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必须以现实的社会生产为依据,面向具体职业的专业化岗位及其工作过程。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导向的教育。能否满足现实的社会生产需求更是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服务社会生产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其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反映。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服务于行业企业生产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够胜任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以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有关专家曾依据社会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科学原理(客观规律)等工作;工程技术型人才是在科学原理(客观规律)形成或转化为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转化的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从事两种不同的转化工作,一个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或运行决策;另一个是将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从而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直接的物质形态。与第一个转化相关的人才为工程型人才,与第二个转化相关的人才根据其知能程度的不同分别为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

正是由于社会上客观需要这四种社会功能不同、知能结构各具特征的人才以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因而才相应地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人才,需要不同类型的教育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定位。学术型和工程型的人才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而职业教育则承担着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中占比最大的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服务特定的社会生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并确立了职教产品自身的产品特征和产品类型。基于职业属性形成了具有自身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相对独立的职教类型及体系,凸显了职业教育类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职业属性使得其在国民教育系统中具有类型的不可替代性。

2.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生产开发职教产品实现其内在价值)——基于生产实践。职业教育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其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也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这些都突出了基于生产实践是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不同类型的人才,在素质和能力上的要求各异,因此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方法、规律也大相径庭。在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其专业和课程一般是按学科设置的,教学内容是按理论系统组织的,课程结构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它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但联系实际主要是为了更好掌握理论;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更注重培养一般能力而非专门的技术、技能。而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强化服务社会生产,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其通常按社会的职业或行业设置专业、课程,课程结构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围绕职业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强调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体验真实的职业情境,培养职业认同感、责任感,逐步适应职业角色,使学生具备从事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岗位工作。

面向社会生产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尤其对于需要经过较长期实践培养的专业性强的职业能力素质以及可持续就业能力更是体现了职教产品的内在核心价值,是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难以替代的,是职教产品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生产实践则是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行业企业的一线生产岗位实践是获得职业素质能力的源泉,是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尤其是实力雄厚的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实践环境能够提升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基于社会生产的功能实现来确定人才的类型及其知能结构,从而区分教育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体现了教育领域社会分工的效率优势,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宏观市场规律——职教产品外在价值实现规律

在宏观层面上,满足市场需求决定了人力资源的供需与配置,即职教产品的市场供给与配置、外在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门类、规模质量、发展动向和区域分布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平衡供需关系,并通过市场就业实现职教产品的社会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1.人力资源供需(职教产品供需)——市场调节。人力资源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市场的作用是调节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使人力资源与生产资料的比例相适应,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为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向行业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为人力资源市场供给高素质的技术和技能型职教人才,以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是职教产品的供给者、是“卖方”,而行业企业则是职教产品需求者,是“买方”。

职业教育产品买卖双方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教产品存在着以规模数量供给不足或过剩为主要形式的数量失衡;以层次和专业的供给短缺或过剩为主要形式的结构失衡;以职教产品的质量(内在价值)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有差异为主要形式的质量失衡;以职教产品生产开发的周期性、滞后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更新为主要形式的节奏失衡;以职教资源在区域上的不合理配置为主要形式的区域失衡。

一般而言,在一定的人力资源市场范围内满足市场质量要求的合格职教产品保持适度的供给过剩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因过度的供给过剩而形成买方市场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若供给不足形成卖方市场则会制约行业企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宏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专业性强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将导致行业企业增加培训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职教产品的供需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市场需求反映了行业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水平。为避免职教产品的供需失衡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门类、规模质量、发展动向和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宏观发展规划必须以满足外在市场需求为依据。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专业门类设置,确定招生规模、层次,布局职教资源以适应和引领行业企业发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适应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市场需求更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满足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是其职业属性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反映。

2.人力资源配置(配置职教产品实现其社会价值)——市场配置。职业教育产品的价值,一方面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使之具备特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质,从而获得个人内在价值,同时也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以合格毕业并获取职业资格认证为显性标志(衡量职教产品质量、内在价值的指标之一),是基于生产实践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实现或自我创业实现,使其内在价值(即特定的岗位能力素质)得以发挥,并转化为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社会外在价值,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从事特定职业并获得职业薪酬为显性标志(衡量职教产品社会价值的指标之一),是基于市场需求实现人力资源配置的结果。内在价值是外在价值实现的基础,外在价值则是内在价值实现的目的,二者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

以实现就业为标志的社会价值实现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职业教育须根据市场需求供给职教产品,无论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是人才培养都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其次,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也是受教育者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并努力提高职业能力素质的重要动因,受教育者通过提高职业能力素质,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就业。同时,就业也是个人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谋生途径,是实现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再次,通过就业、创业实现社会价值带来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共赢,否则,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将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但能否就业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相互博弈的市场配置的结果。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市场供需关系调节着社会劳动力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流动;劳动报酬受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和竞争的影响,职教人才在供求双方自主选择、博弈的基础上实现就业。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市场具有如下特点和规律:

其一,市场流动。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及发展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职教产品在不同区域的流动;但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市场的作用下,致使部分优质职教产品向发达地区流动。

——市场的区域性。具有统计意义的宏观市场规律显示职业教育的人才市场是以区域性市场为主,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也是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各地的职业院校首先要适应本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当地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要依据区域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必然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行业,密切联系其生产实践,即使职业技能有统一的行业认证标准,但职业教育的专业实习实践的教学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本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及发展水平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相应的职业教育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职教产品在不同区域的流动。

此外,职教产品虽是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素质的职教人才,但却不具备高端人才的实力,不是各地市场竞相追捧的稀缺人才,难以不受区域限制而自主选择和流动;同时,职教人才又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的需要,可选择在不同的区域从事不同职业的简单劳动。再加上要适应新的环境,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都增加了流动的成本和风险。因此,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源市场在具有统计意义的宏观市场规律上呈现出以区域性市场为主的特点。

——市场的流动性。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强势区域和弱势区域,强势区域自然会吸引弱势区域的部分优秀职教人才,致使强势区域形成人才高地,享受人才红利,进一步促进强势区域的经济发展。弱势区域的部分优秀职教人才向强势区域单向流动汇聚是市场配置的结果。在同一区域内,同样存在优秀职教人才向强势行业企业单向流动汇聚的市场配置规律。当然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也会实时主动地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调整人才供给。

另外,计算机应用、商贸、管理、财经、法律、旅游等各行业、各区域通用的专业人才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由于通用专业口径宽,行业选择面大,适用各行业、各区域,需求量相对较大,而强势区域对于通用专业的职教人才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好的发展空间。此外,对于本地区的行业企业尚无需求的专业人才或需求已满足的过剩的专业人才则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市场的作用下根据自己的意愿流向有需求的区域。

但从具有统计意义的宏观市场考察,职教人才流动的比例并不大,这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决定的,更是市场配置的结果,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不论强势区域还是弱势区域,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门类等都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进行适时主动的调整,以避免供给不足和过剩,使职教产品的供需达到动态平衡。

其二,市场交换。由于职教产品是有自我发展需求并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理性判断、主动选择的职教人才,而非一般的听命市场的物质商品。因此,人力资源市场是供需双方根据自身的竞争力、需求、意愿和供需关系进行相互博弈、双向选择的市场。作为职教产品需求方的行业企业组织,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组织自身的实力。如,依托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核心科技,经营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或是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等。

其次,组织外在的支持。如,依托于行业的垄断性质,依托于资源能源优势,依托于政府的扶持等,依托于组织所在的区域优势,如区域的经济实力、文化底蕴、自然环境等。强势组织即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优势行业在人才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形成买方市场,能够吸引本区域内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处于强势区域即经济发达地区的强势组织则能够吸引本区域内、外的优秀人才,甚至是与岗位需求不相称的相对高端人才,形成人才高消费的现象。然而在企业适合职教人才的专业技术岗位,企业录用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常常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需要增加额外的岗位培训成本,而且较难踏实稳定工作;此外,雇佣成本也相对较高。

职教产品的生产方、供给方,赋予职教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首先,职业能力素质。具备职业能力素质,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要避免因岗位不胜任而投入不必要的培训成本或辞退不合格员工而产生的相关成本。

其次,职业发展。由于职教毕业生流动性相对不强,能够踏实稳定从事对口的职业岗位,并具备职业发展潜力,能够在专业技术岗位做出成绩并能获得持续发展。避免因员工频繁跳槽而使企业组织蒙受损失。

第三,成本效益。具备与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相匹配的雇佣成本。避免因人才高消费而影响企业组织的成本效益。在上述竞争优势中,经过较长期实践培养的专业性强的职业能力素质是职教产品的内在核心价值,是普通高等教育和短期的岗前培训难以替代的,是职教产品在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通过市场需求得以反映,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决定性要素。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对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专业门类、规模质量、发展动向和区域分布进行有效调解,平衡市场供需矛盾,满足市场需求,使职教人才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以就业实现其社会价值。

四、基于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生产和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属性及其规律,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建立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相对独立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面向专业技术岗位、服务社会生产,以实现职教产品的内在价值。首先,依据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建立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基于职业科学指导的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师资、招考、人才培养、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晋级)等体制机制和制度。其次,生产实践是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基于校企合作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职业教育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重要模式。要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行业企业实质性地参与职教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优化人才培养的资源与环境,从而实现科学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

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职教产品的社会价值。首先,人力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需要市场环境、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桥梁作用,建立市场供需信息交流平台;其次,建立科学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职教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从而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市场体系,从而实现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

标签:;  ;  ;  ;  ;  ;  ;  ;  ;  ;  

职业教育的核心属性与规律分析_专业技术职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