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铭琦[1]2003年在《新医学模式背景下的城市大型医院护理单元设计模式语言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医院正在从单纯的“医疗型”向着“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复合型转变,而这种转变必然对医院的建筑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初期,一些大城市的大型医院都在改建、扩建乃至异地新建,而且相信在未来10年,会有更多的中小城市也要对医院进行必要的更新。护理单元作为医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人在医院建筑中停留时间最长的空间,因此,护理单元“医疗环境”的设计好坏将对病人的治疗、康复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凡接触过医院建筑(护理单元)设计的建筑师,或多或少都会被其异常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功能所困扰,进而感到无从下手。与自然界其它复杂事物一样,在这些繁杂的表象下面,必然有着其内在的普遍规律。而医院的设计“规律”可用系统化设计“语言”来实现。本论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试图创造一种针对我国城市大型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模式语言,从而为建筑师在从事医疗建筑护理单元的设计工作时,能够有所依据,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探索。本论文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医院建筑及护理单元产生的宏观影响,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到当前我国新建医院护理单元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病,进而提出解决方法。第叁部分,借鉴C·亚历山大教授所着《建筑模式语言》的研究方法,编制适应当代新医学模式的城市大型医院护理单元设计模式语言。第四部分,通过自身的工程实践,介绍模式语言的应用探索。
闻大全[2]2006年在《现代医院病房楼设计发展趋势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就医条件需求的持续不断增长,医院面临着改善病人就医环境与条件,提高医术与工作效率等诸多问题,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我国医院的设计和建造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国各地大量的医院正在改扩建,也出现了许多易地新建的医院。病房作为医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患者在医院中使用时间最长的空间。所以,病房楼建筑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医生护士的医疗和看护效率以及病人的治疗、康复的进程。中国医院建筑正经历着经济体制、医学模式和技术革命的叁大变革,这将在医院的价值观念、功能结构和空间形态等方面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影响。因此,病房楼的设计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为了使医院病房楼设计能更好地适应上述这些因素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就需要我们更新设计观念,改进设计方法。本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通过对上述这些因素的考察,分析的新要求、新趋势。作者认为寻求突出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化、传统建筑技术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化、适应医疗设备发展与更新的弹性化、适用医疗技术与情感的平衡的人性化,将成为当代医院病房楼设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在新要求、新趋势影响下的当代医院病房的设计观念和方法,作为设计实践的理论指导,创造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我国医疗事业发展需要的医疗建筑。
林世华[3]2010年在《大型医院住院楼综合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大型医院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功能流线复杂、涉及领域广泛的建筑类型,其医疗区一般包括门急诊、医技和住院等叁大部分,其中住院楼建筑面积规模最大,也是病患在医院中使用时间最长的空间,因此其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看护效率并进而影响到病人的治疗康复进程。然而,在近些年国内大型医院纷纷上马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住院楼的效率问题认识不够、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成果进行指导,建筑设计者又或一味迎合官方或建设方、片面追求“高大全”的建筑形式,忽视了住院楼的综合效率对医院运行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在高大华丽的外表下实际医疗效率的低下。由于对大型综合医院而言医院的综合效率问题尤为突出,故本文主要探讨大型医院的住院楼综合效率及其设计评价问题。本文主要从建筑学的角度提出大型医院住院楼综合效率的概念,分析与总结了影响大型医院住院楼综合效率的平面形式、平面规模、交通流线和经济因素等四个“准则层”和十叁个“子准则层”要素,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要素对于大型医院住院楼综合效率的权重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分析模型和系统的评价体系。论文还运用理论研究成果分析评价了同一项目的不同方案的综合效率,验证了理论成果的实用性,为我国大型医院住院楼综合效率的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支持,从而初步实现了在大型医院住院楼建筑设计方案评价时的科学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总结大型医院住院楼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效率问题;从建筑学角度引出住院楼综合效率的概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大型医院住院楼综合效率的四个“准则层”和十叁个“子准则层”要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收集和整理问卷调查相关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要素对住院楼综合效率的重要程度,并建立评价体系数学分析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同个项目的不同方案进行比较,以判断各方案在综合效率方面的优劣。
崔巍文[4]2016年在《中英医院护理单元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医疗卫生事业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热点的背景下,医院建筑的研究不仅需要着眼于本国的设计需求,还需采用更广阔的研究视角,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策略。英国的医疗体系发达,行业实践起步早,研究更加丰富全面。相比之下,我国的医院设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有一些建树,仍需在诸多发展困境中寻找出路。因此,本课题以医院护理单元为研究载体,通过比较两国医院设计现状,分析得出两国在护理单元设计上的各自优缺点,并结合经验教训,提出适宜于我国国情的有效设计策略,以期为我国医院建筑设计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在研究过程中,课题首先对中英两国医院建筑的设计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包括二者在社会背景、医保体系、机构构成和护理方式上的差异,以及使用人群行为需求和相关人体尺度需求对护理单元设计产生的限定条件。其次,比较了中英两国护理单元的设计案例。通过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讨论两国在医疗发展中各自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寻解决方法与渠道,并得出英国建设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启示。最后,从资源配置、评价工具、空间组织、物理环境、功能性设计等不同角度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从实际出发,建立量化分析的科学观念,营造舒适便利的护理空间。课题通过对中英两国医院实例的比较,发现了两国设计存在的差距。英国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良好地利用了整体资源,制定了先进的医疗建筑质量评价标准,既重视功能组合的效率、弹性化处理预留空间,又发展兼具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引入这些优秀设计策略,并与我国实际建设相结合,可使我国医院建筑重新回归注重平衡和理性发展的设计模式,更加贴近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关怀患者治疗生活情况的设计要义,从而在差异中探索出更加完善的医院建筑空间,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优质治疗环境。
刘佳男[5]2013年在《医院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对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进一步的加剧,出现了许多至今仍未解决的矛盾与社会问题。看病难、就医难、住院床位紧张等现实的医疗状况便是其中之一。因此,近些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大医院都在不断地进行着改建、扩建与新建的项目,用以改善与缓解这种现有的就医状况。文章的写作主要通过对国内近些年来新建或扩建的大型综合医院病房楼护理单元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视知觉及等理论知识,探讨医院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的理想模式,借此希望得到更多医患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士对此领域的关注,进而群策群力、共同商讨可以提升就医质量及医疗建筑空间环境品质的设计方法与策略。全文共计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的概念,以及阐述研究该问题的现实目的与意义,同时又界定了相关的理论、概念和范畴;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于医院护理单元空间及其环境的设计与研究现状、同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第二章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发展与现状,首先是回顾医学模式及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的演变过程,之后相应的论述了医学模式对护理单元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希望可以全面的了解与把握护理单元的空间与环境的整体脉络。此外,还就国内一些医院的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的现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第叁章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理论综述,理论结合实例,深入分析各种理论(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视知觉理论等)在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同时,针对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结合本市近年来新建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病房楼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的实际设计案例,进行深入解读,总结并归纳现阶段此区域内常用的设计手法;第四章提升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策略,主要是针对第二、叁章提到的医院护理单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出合理化的建议——如重视病人活动室的存在与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人性化的设计、艺术品的引入、不同空间环境设置不同的色彩、护士站的位置及光环境的设置更加开敞与明亮等方面用以改善与提高医院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
郝晓赛[6]2012年在《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文中指出医院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现代化发展,医院建筑中西方文化的印记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则日益突显。当代欧美国家医院建筑呈现出与各国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主流医院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因国情和医学社会软环境不同,医院中广泛存在着被称为“正确设计错误使用”的现代化场景与社会生活错位景象。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方式和社会环境特点,使得从医学社会学视野系统地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厘清当代问题的根源所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从医院物质空间研究需要出发,确立了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原则,并建立了医院的医学社会环境主要素框架;以英国和荷兰的医院建筑研究为主要对象,分析整合了已有散布的社会学思考,并在兼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范式,构建了“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各要素关联框架,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的历史回顾部分,分别沿着西医医院在华本土化演进中的“冲突-妥协”、当今国际现代医院与本土医学社会生活的“同步-错位”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派生-类型建筑”概念、各时期医学社会要素对建筑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基础,对中国和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中国医院建筑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医学社会剖析;并从“疾病-病人-社会”角度讨论了与社会密切关联的传染病在中国医院建筑演进中的作用,用典型实例分析了传染病将疾病从个人范畴扩展至公共领域的特性对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在当代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医改对医院建筑的影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医院社会议题和各用户群体的医院建筑观点,综合性地呈现了当代医院建筑社会图景,分析了医院建设两极化发展、前期策划和后评估薄弱或缺失,医院建筑宾馆化与迷宫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指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研究认为,当前政府将医疗卫生工作定位由过去的居民生活消费归位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的深化医改方向,是改观医院建筑现状的基本驱动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建筑领域和卫生服务领域应结束长期分离发展的局面,开展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面向社会医疗需求的医院建筑发展,研究并对此给出了具体建议。
张丽欣[7]2009年在《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单元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进行医疗改革和加大医疗建设投入的重要时期,各地大中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势必要新建、扩建和改建一大批大型的综合医院。医院的护理单元作为医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病人在医院建筑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其“医疗环境”设计的优劣,将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单元合理的、有序的、人性化的设计方案,从而为医院的使用人群创造出科学的、舒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医疗环境,成为医疗建筑设计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重视,护理单元空间也应该体现科学化、人性化的设计要求。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以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单元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着重对一般护理单元以及重症监护单元,产科单元、儿科单元在内的叁种特殊护理单元进行研究。对护理单元的空间环境和患者等不同群体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以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探讨了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结合目前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单元所存在的问题,从护理单元的规模、分类、布局、功能流线、空间环境设计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护理单元的基本设计原则和方法。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对护理单元的建筑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为今后护理单元的设计提供科学的、有益的资料和设计建议。
贾中[8]2010年在《医院建筑生态文化理论及设计创意研究》文中提出生态文化起于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必须,是人和大地和谐共处,寻求最大环境效益、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在当今弘扬生命意义、崇尚健康的时代,医院建筑生态文化方向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文化类型,它立足现代、高瞻未来。医院建筑是由众多复杂部门组成的一种公共建筑类型,它是以人的生命健康需求为中心,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及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与消灭的规律、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为其首要任务,以现代医学理论及医学科技建构的人工与自然生态环境为手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密切相关。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观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影响和促进着医院建筑创作的变革与创新,也是医学发展和人类卫生健康事业及建筑设计创作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论文以生态建筑学(Archi-ecology)、生态文化理念等相关学科前沿理论为出发点,在医院建筑的概念及内涵基础上,以医院建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历史演绎的规律性为先导,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医学背景和国内外医院建筑规划、建筑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历时的、文献的、形式的、环境的途径为主线进行专题研究和探讨,将生态学、生态建筑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环境心理学、文化学等与建筑学结合,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创新成果灵活运用与融汇的综合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医院建筑创新趋势和建筑设计创意、设计原则与方法的系统深入研究,并以相关工程实践进行校验和修正,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论文紧紧抓住医院建筑的特征及规律性,突出了现代医院建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技术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的属性、内涵,注重设计传达出观念更新的信息,从实际出发确定设计理念与原则,从社区、自然环境中寻求真实的立足点,从真诚、细致的关注中获得适宜的设计方法,从医院建筑文化品质与美学价值的形式探索中展示其本真的性格。采用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与生态文化的建筑创作创造性思维、哲思逻辑、理性概设和推理研究方法,用生态观点研究人·医院建筑·总体环境,以有机论为特征,强调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用生态系统生生不息、物质与能量循环转化、信息流动等观点解析病人及与生命、健康有关的人与环境互动规律、认识和解决与医院建筑有关的问题。从学理性上弄清思想,提出一些新的、具有前瞻性、普适性的设计理念、思想、原则和方法,也通过医院建筑的生态文化建构研究促进城市与医院建筑、医院建筑与不断变化的环境协调进化的过程,为我们理解医院建筑的人文性提供一个有益的样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以生态文化与医院建筑关系-现实辨析与批判-历史研究与借鉴-理念建构-方法建构-典例与实证分析为课题研究主线,论述重点集中在生态文化与医院建筑概念更新、历史演绎的规律性与发展创新的新视点、时代背景下医院建筑理念的更新和设计原则及方法四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作了以下积极探索:对生态文化的人类文明新境界和愿景在当代医院建筑设计概念更新及内涵的共时性因素进行科学评价;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医院建筑、医疗环境历史演绎过程的规律性总结;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化时代意义的现实与前瞻性审视“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院建筑定位及规划、设计的新理念;生态文化设计创意构建和谐医疗环境原则及方法。
何柏川[9]2008年在《基于护理效率研究的护理单元平面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而医疗建筑更是综合性最强的建筑类型之一。在建筑设计相关各方面条件权衡过程中,抛开艺术性的抽象思维不谈,影响设计的诸多因素都应该是可以理性判断的,而理性判断就离不开量化指标。对医疗建筑特别是住院楼建筑而言,建筑平面效率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理性判断因素之一,而我国过去对于效率设计的研究明显不够深入。我国医疗建筑设计理论基本上完全采用了西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社会背景、护理模式等各方面的差别,“全盘西化”的护理单元平面形式其实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大多数学者接受以床距系数作为效率的结果,采用“床距系数越低效率越高”的论断,而这一论断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事实上造成了我国过去的护理单元建筑效率低下,护士工作量不减反增的结果。在此背景下,论文首先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指出问题的本质在于建筑界对于医院住院楼建筑护理效率设计的认识不足;论文第二章对效率、护理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诠释,指出只有具有可支付能力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效率设计研究的核心是对护理单元护士实际行为的研究,并对国内外护理模式及护士的实际工作流程作必要的比较分析;论文第叁章结合前文对护理效率的定义,探讨效率量化研究的可能,在大量的计算中摸索可供应用的效率公式,并在论文的第四章、第五章对护理单元平面形式的抽象模式化可能进行的效率设计探讨,以确保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并针对几个具体的住院楼护理单元平面进行验算,最后结合效率研究与计算的结果,给出了现有各种护理单元平面提高效率的改进方式及我国未来住院楼建筑可能的发展模式。
杜清华[10]2009年在《女子专科医院家庭化病房环境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医院环境设计观念不断更新的基础上,以家庭化病房为研究对象,提出进行家庭化病房环境设计的必要性,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并结合国内外医院的设计实例,对病房环境中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初步探讨有利于我国女子专科医院发展的家庭化病房环境设计策略。论文中通过对我国女子专科医院病房环境的现状分析,提出进行家庭化病房环境设计的必要性,通过对“家庭化”设计概念及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分析,明确环境心理学在病房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揭示出家庭化设计在实践中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10家专业性医疗机构的实地调研,对比国外成功的设计案例,分析我国女子专科医院病房环境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国病房环境设计与其它欧美国家病房环境设计之间存在的差距,以便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基于空间构成的理论基础,从空间架构、空间要素及空间界面叁个角度,对家庭化病房环境的设计策略进行分析。首先,从空间架构层面论述其对护理单元具体空间形态的决定性影响;其次,从空间组成要素与人的空间行为的关系问题出发,分析空间行为表现形式背后的行为规律;此外,从空间界面的视觉效应出发,论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理论研究及设计实践,总结出有利于我国女子专科医院发展的家庭化病房环境设计策略,并提出两个设计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院病房环境的家庭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随着人们对医院环境功能认识地不断深化,相信突出人的需求的“家庭化”设计,必将成为医院室内环境设计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 新医学模式背景下的城市大型医院护理单元设计模式语言初探[D]. 张铭琦. 清华大学. 2003
[2]. 现代医院病房楼设计发展趋势探析[D]. 闻大全. 北京工业大学. 2006
[3]. 大型医院住院楼综合效率评价研究[D]. 林世华. 重庆大学. 2010
[4]. 中英医院护理单元比较研究[D]. 崔巍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5]. 医院护理单元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 刘佳男. 吉林建筑大学. 2013
[6]. 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 郝晓赛. 清华大学. 2012
[7]. 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单元空间设计研究[D]. 张丽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8]. 医院建筑生态文化理论及设计创意研究[D]. 贾中. 重庆大学. 2010
[9]. 基于护理效率研究的护理单元平面设计[D]. 何柏川. 重庆大学. 2008
[10]. 女子专科医院家庭化病房环境设计研究[D]. 杜清华.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医院设计论文; 空间设计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建筑空间论文; 新医学论文; 环境设计论文; 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