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的小麦产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统计总体的生产水平以及获得的种植效益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关的技术。伴随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与提高,对小麦类食品更加青睐,对与小麦的需求量也相继增加。所以现下不断深化小麦栽培关键技术,推动种植效益的提高是重要的探究内容。
关键词:小麦栽培;关键技术;种植效益;策略分析
引言
地方小麦若想实现高产栽培,就必须优化其综合配套措施,这其中就包括秸秆还田、施底肥、优种选择、适量播种以及冬前春后麦田管理等等。
1小麦栽培期间关键性技术
1.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小麦种植品种
我们都知道不同种类的小麦在环境适应性和抗病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不同的土地地质、不同的气候环节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去选择不同的小麦种植品种。在小麦栽培之前,有关农业工作者需要对当地的气候环节以及近些年来该地小麦种植效益做好调查,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然后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进行农业生产种植。土地贫瘠的地区,不适宜选择喜好肥水的小麦品种。春小麦和冬小麦的选择多根据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来划分的,比如我国东北就要种植春小麦,而华北及其以南地区就应该种植冬小麦。
1.2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技术
一方面,小麦的种植需要选择好正确的播种时期,毕竟农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等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要求。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最易受到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必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想一次性地达到很好的除害效果,重视一喷三防很有必要,将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和杀虫剂充分混合在一起,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调配,从而达到放热干风、治虫除害等多方面的效果。所谓的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是指尽可能多地减少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这种比例可提高到50%以上,前提是得保证各种有机肥、磷肥和钾肥施肥充沛的基础上。
1.3小麦“一喷三防”技术以及氮肥后移技术
小麦的“一喷三防”技术主要指小麦生长后期,把杀虫剂、杀菌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进行合理调配,通过喷施药有效防控病虫害、防干热风以及防早衰,进而对获得良好的粒重以及粒数;氮肥后移技术为在底施有机肥、钾肥、磷肥或者氮肥等基础上,以实际需要作为依据,把氮素化肥的底肥减少至55%左右。实施氮肥后移技术,能够提升氮肥应用的效果,保障单位穗数增加,提升产量,还可增加后期籽粒蛋白质含量,获得良好的质量。
1.4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首先,做好苗期管理工作。小麦播种后要急性适当镇压,保持田间墒情。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发现田间缺苗的应该及时补苗,对于缺苗不严重的区域,采用人工移栽的方式从稠密地区移栽麦苗补种。对于断垄严重的地区使用相同品种的小麦催芽后播种。针对田间小麦生长较弱,麦苗发黄的应该做好施肥工作,结合冬灌一般每亩施入尿素10公斤左右。小麦返青后要做好田间划锄工作,促进小麦根系生长,保证小麦多分蘖,多分有效蘖。对于田间肥力较高,小麦生长旺盛的应该做好小麦防控工作,一般在小麦生长到六叶一心之后,及时进行蹲苗处理,避免小麦徒长影响到小麦正常分蘖;其次,做好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小麦从拔节期到成熟期为小麦生长的中后期,这个时期应该争取小麦多分蘖,促进小麦成穗和籽粒膨大灌浆。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应该做好施肥灌溉工作。结合每次灌溉每亩施入尿素10~15公斤。对于立地条件较差,小麦群体生长适宜的应该在拔节初期进行灌溉。对于田间肥沃,小麦生长旺盛的应该在小麦拔节中后期进行。小麦进入灌浆期后,为了避免小麦出现早衰情况,要做好叶面施肥工作。一般情况下选择使用0.1%的尿素溶液和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性叶面施肥,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秸秆还田技术应用
应用秸秆还田是希望充分利用到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质,它是土壤栽培种植农作物所最需要的重要营养肥料,因此应该科学实行秸秆粉碎并将其直接还田,极大程度促进土壤肥力提升,优化田间耕地的抗旱保墒能力。一般来说,小麦栽培种植均为前茬玉米种植后的回茬麦,所以利用秸秆还田技术也是为了将前茬玉米种植所残留的秸秆完全粉碎、破茬,以深耕或旋耕的方式来将粉碎后的秸秆深埋到土壤中,使其作为肥料完全覆盖地表。从技术角度来讲,秸秆还田一定要做到及时,一般要做到边收割玉米边粉碎、边翻埋秸秆,这样做也是为了借助玉米秸秆在收割时含水量较高,而且及时翻埋也能利于土壤腐解,为小麦栽培创造良好条件。以玉米秸秆的腐解过程为例,它就需要实施100:4:1的碳氮磷比例,这也是为了解决秸秆还田时的微生物与作物营养争夺矛盾,特别是缓解对氮元素的争夺。所以还田过程中每还田100kg秸秆,就要外加加入10kg碳酸氢铵与3.5~4kg尿素,而对于某些缺磷的土壤则还要适当为其增补磷肥。秸秆的粉碎与翻埋要选择大型机械来来进行作业,确保机械的离地间隙在5cm左右。不能在玉米秸秆倒伏后粉碎,因为这样会降低玉米秸秆的粉碎率。而且玉米秸秆的粉碎长度要控制在5~7cm左右,且要杜绝漏切现象出现。秸秆在粉碎以后就要立即使用化肥,采用旋耕方法保证它能够被充分腐烂分解,这样不但能够增肥地力,也能达到保墒效果,对土壤板结预防也有一定作用。
1.6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小麦种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也属于对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因素,因此应当对其进行合理防治。通常当出现持续阴雨情况时,病虫害发生率比较高,应当尽早选择优质农药及早进行喷洒防治。此外,在用药之后如有持续阴雨天气出现,也应当及时补喷药剂,从而保证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另外,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所出现病虫害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应当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及药物,保证小麦病虫害防治取得较好效果,使小麦更好地生长。
2有效提升种植效益的科学策略
2.1提升单位产量
为获得较高的种植效益,有效提升小麦单位产量是关键内容。所以,需要培育质量优越的小麦种植品种,将小麦抗病虫害性能显著提升,进而提升小麦的高产。需要不断强化对小麦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土壤的贫瘠会对小麦的单位产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农业种植者提升农田的土壤肥力,降低对农药化肥的应用量。
2.2积极培育小麦新品种
同质量较差小麦相比较,优质小麦虽然价格更高,但是仍然存在市场竞争力。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今社会,人们对食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优质小麦在生产的增效作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用于制作优质糕点,也可远销国外。因此,需要采取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升小麦的质量。
2.3推动规模化播种
为了获得更高的小麦种植效益和水平,应该将小麦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发展为规模经济形式,推动实现高效高产以及优质化的小麦种植模式。需要延长小麦生产的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此期间,还要提升农业劳动者种植技术以及素质,使小麦种植更具专业化。
结束语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质量的好坏对人们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经小麦加工的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对小麦的需求量也随即增加。当前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的栽培关键技术也获得不断提升,通过不断的研究,推动小麦种植效益的增加成为一项永不止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秀兰.小麦栽培关键技术与提高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8):94.
[2]李璐.南疆小麦—玉米“一年多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及关键技术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3]杨尚伟,牛建刚.陕南稻茬小麦油菜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07):164-165.
论文作者:毕学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5
标签:小麦论文; 秸秆论文; 田间论文; 生长论文; 氮肥论文; 技术论文; 土壤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