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初步研究

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初步研究

王庆金[1]2003年在《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主要由叁部分构成,整体上采用了SCP分析框架,不过,吸取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成果,对传统的范式进行了局部改良。第一部分利用搜集到的大量统计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叁个方面客观揭示了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结构方面:市场集中度偏低;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产品差异化小、同质现象严重;旅游企业投资规模偏小;旅游业各产业部门不能均衡协调发展。在市场行为方面:旅游市场价格竞争呈现过度态势;广告内容趋同、形式单一;集团化、联盟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市场绩效方面:产业内未实现规模经济,存在低效益的小规模经营。 第二部分从入世、经济一体化、技术进步和产业政策四个方面分析了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环境条件。 第叁部分在第一、二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青岛市旅游产业组优化发展应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消费者福利的角度出发,演进的目标状态应该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演进的目的是促进有效竞争。并提出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发展旅游集团,培育主导企业,适当提高市场集中度;发展虚拟一体化,即企业联盟;加快中小旅游企业改革,发展专业化经营。在优化旅游产业组织的过程中,本文认为市场力量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的主要动力,但是,鉴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新兴性特点,以及我国市场体系发育不足的客观实际,因此,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行政力量应与市场力量朝向同一个方向,并且始终不能替代市场力量。

张霞[2]2007年在《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相关的经济管理理论,从青岛市整个旅游业的产业组织层面上展开研究;并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青岛市旅游业的实际,分析了青岛市旅游业(侧重旅行社、旅游饭店)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四方面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对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政府产业组织政策四个方面,揭示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在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确定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定位,提出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发展应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消费者福利的角度出发,演进的目标状态应该是"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竞争动态演进型产业组织。第四部分对优化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的途径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探讨青岛市旅游市场结构完善和旅游企业整体绩效提高的途径,为政府制订旅游产业组织政策提供思路,以促进青岛市旅游业的发展。

许静[3]2013年在《青岛旅游目的地游客时空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产业服务的对象,了解其行为模式及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规划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旅游者的活动过程和需求情况,对优化景区产品和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青岛市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其旅游业在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据此,青岛市政府在“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中,为青岛市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在旅游产品、旅游增长方式及旅游环境与质量层面上“叁个转变”的发展目标。鉴于此,本文以青岛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时空行为模式为研究对象,尝试将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引入旅游者行为研究中,在对目的地游客时空行为模式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网络游记考察法对游客时空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进行解释,并据此提出青岛旅游目的地的优化建议。本研究发现:青岛旅游目的地游客按时空行为模式可聚类为5个类型,分别为类型Ⅰ——“L型环前海地标3日游模式”,类型Ⅱ——“直线贯穿市南老城区3日游模式”,类型Ⅲ——“S型穿岛深度游模式”,类型IV——“弧形穿岛3日游模式”和类型Ⅴ——“V型半岛弹性模式”。研究同时还发现,大部分来青岛旅游的游客趋向于选择地理覆盖范围较广、岛城东西部景区兼顾的旅游线路。在对游客时空行为模式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本研究剖析了游客时空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总结为叁点:第一,传统景点旅游环境容量亟待提升与优化;第二,景区“冷热度”亟需平衡;第叁,现有景点游憩功能亟待完善。对此,针对目的地的规划管理者,提出了优化建议:第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与容量控制;第二,促进产业联动,丰富景区内涵;第叁,加强旅游市场开发,以“热”带“冷”;第四,加强青岛目的地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上述研究结果在丰富了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于青岛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及旅游企业而言,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掌握了青岛游客的时空行为规律,了解了旅游产品和设施的实际利用情况,这为青岛市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管理依据。当然,本研究尚存很多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完善。

吴国燕[4]2009年在《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凭借着独有的地理位置和山、海、城、文、商一体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跳跃式的进展。青岛市人民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可支配时间的增加,旅游消费呈现出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客户群也呈现多样化现象,由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游等满足个性化要求的旅游消费转变的趋势。而且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层次性、聚集性、区域性、关联性等特征。为使青岛旅游业快速稳健的发展以满足国内外游客对旅游消费的各种需求,本文对其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区域一体化战略、核心带动战略、精品工程战略、资源整合战略、生态发展战略、文化提升战略等一系列战略规划,以实现青岛旅游业由数量增长向水平提升的方向转变。发展旅游经济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一是塑造“城市精品”。近年来,市政府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了东海路、香港路、迎宾路等景观大道以及一大批城市绿化、美化、亮化设施,市区主干道全部设置中英文道路标识牌,主要交通要道设置“青岛市区旅游导向图”。二是建设“项目精品”。突出“城、海、山”的优势和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和分步实施了事关旅游发展全局的31个旅游建设项目。

杨宏东[5]2010年在《山西省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通常都是处在一种不完全竞争状态。产业组织理论就是研究市场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以及市场绩效,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产业组织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最直接的外部环境,产业竞争力实质是产业组织能力的市场体现。旅游产业组织的发展状况同样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山西作为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省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接待人数稳步上升,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大省,但远不是旅游强省,主要表现在:旅游微观主体“小散、弱、差”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不佳、规模经济不显着、缺乏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产业组织现状很不理想。笔者首先从旅游产业组织入手山西省旅游产业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从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叁个方面,揭示山西省旅游产业组织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山西省旅游产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产品差异化不明显,恶性竞争为主,且缺乏强大的旅游企业集团,规模经济不显着,导致旅游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损。可以说山西省旅游产业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山西旅游企业缺乏的不是竞争,而是有效合作和整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山西省旅游产业组织优化路径:旅游企业集团化、旅游企业虚拟一体化、旅游企业品牌化、旅游企业技术创新和运用,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张侠[6]2009年在《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指出都市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态。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都市旅游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普遍受到关注,尤其是都市凭借多元的文化内涵、强大的城市功能和巨大的包容性,推动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体现了旅游的多重功能,不仅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眼球,也对完善政府职能的提出了更多要求。本文以政府经济学、旅游学、产业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和城市发展理论的多重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开展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综合研究。从泛旅游社会发展观出发,辨析了旅游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区别;分析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行政运行职能在我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运作的重要性;提出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模式;通过对武汉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武汉市优化政府旅游行政职能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论文研究的背景、论文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及本文的思路框架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都市旅游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都市旅游竞合背景下政府职能的演变规律进行了阐述;以政府职能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城市发展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依据;着重解析了都市旅游发展观。第叁章分析了旅游发展对都市发展的影响,重点阐述了旅游发展对都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发展的系统关系和互动关系。第四章分析了政府职能对都市旅游发展的作用,在阐述部分国家以及我国旅游发展中政府与产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旅游产业政策、政府投入与税收、管理体制等与都市旅游发展的关系,对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强度以及政府行为“泛化”现象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五章对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运作进行了研究;从基本职能、运行职能和部门职能叁个方面界定了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阐述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主要职能之间、政府职能与都市旅游发展阶段之间、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与职能运作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我国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运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提出了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主要发展趋势。第六章研究了都市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的优化路径;提出了优化的总体原则;着重阐述了行政运行职能的优化思路;总结了政府管制、政府主导和自组织叁种职能模式;阐述了政府职能优化的政策保障、法律保障、财税保障和危机管理体系;根据都市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产业一体化、价值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叁种职能优化途径。第七章分析了武汉市都市旅游发展和政府职能运作的现状,提出了政府职能优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第八章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李晶晶[7]2010年在《青岛城市旅游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阶段,第叁产业对于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了相对稳定的持续上升状态。由于旅游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综合性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会极大地带动第叁产业的发展。城市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其经济发展向由旅游产业带动的第叁产业转移,引起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众多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产业关联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城市旅游化现象。应对城市旅游化与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城市旅游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便于衡量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因此,本文借鉴和引入多学科研究方法,对观察到的城市旅游化现象背后的演进规律作出一般性的解释,从阐释城市旅游化的基本概念入手,试图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城市旅游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分析青岛城市旅游化发展阶段。并建立了城市旅游化与其相关因素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框架,选取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运用多种模型判定其与城市旅游化发展的相关关系。本文主体研究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明确城市旅游化的内涵和发展特征。第二部分确定旅游产业集中化系数、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就业水平、旅游产业关联度、旅游产业规模、旅游资源禀赋以及旅游产业投资规模作为城市旅游化发展指标。选定26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旅游化测度模型的计算,说明青岛市适于分析城市旅游化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叁部分根据城市化内涵确定城市化衡量指标,运用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确定青岛城市化发展阶段。运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得到,青岛城市旅游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存在正向的高相关,并阐述了其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第四部分根据工业发展要求确定工业化衡量指标,运用工业化水平测度模型确定青岛工业化发展阶段。运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得到,青岛城市旅游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存在正向的高相关,并阐述了其相关关系的具体表现。第五部分对青岛城市旅游化发展与叁次产业结构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发现青岛城市旅游化水平与第叁产业的关联度最大,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居中,与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小但仍然存在着相关性,并进一步说明城市旅游化发展与叁次产业相关性的具体表现。为了全面分析产业结构指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得出伴随着城市旅游化发展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的特征即旅游创汇能力由刚性部门向具有消费弹性的部门转移。第六部分在以上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城市旅游化发展的对策,以促进城市旅游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刘广珠, 李磊[8]2006年在《从青岛市旅游业的SCP分析看城市旅游业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SCP分析方法,分析了青岛市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通过对青岛市旅游业的SCP分析,可以看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城市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由于产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业的市场绩效不高,企业的行为不规范。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条件,使产业组织内企业自身的价格行为、营销策略、广告策略以及创新行为等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良好的市场绩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促进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四点建议:1.优化城市旅游业产业组织结构;2.加大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3.进一步优化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4.加大政府对城市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王新越[9]2014年在《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产业迅速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组织等综合功能不断加强,呈现出“旅游化”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景观在空间上的拓展,城镇生活方式的普及等等,都为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物质、文化等基础,也为旅游化的形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伴随着“十二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深化,目前工业化对我国城镇化的主导作用已经开始减弱,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先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第叁产业已经成为它们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旅游产业是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产业关联性,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可以以旅游化为引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又可以进一步加速旅游化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旅游学、产业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采用耦合函数法、聚类分析与灰色预测等定量方法,按照“内涵—机理-测度-协调关系—类型”的思路,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根据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与功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旅游化的产生与形成,并在现代旅游产业概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旅游化的内涵。旅游化就是指通过旅游活动与旅游文化的普及、旅游空间与领域的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要素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他第叁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等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基础上,使其发展成为国家或区域支柱产业,并广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过程。因此,“旅游化”不仅是一种现象、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通过分析旅游化与旅游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阐释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解析旅游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并根据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强弱将二者相互作用划分为叁种基本类型,即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型、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型。然后,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对城镇化的要求,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从旅游化内涵出发,统筹考虑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功能,构建旅游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遴选影响城镇化系统和旅游化系统的评价因子;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1年城镇化和旅游化评价体系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再根据建立的旅游化、城镇化评价体系,测算我国31省市城镇化、旅游化发展水平,重点分析2000年以来各地区城镇化、旅游化差异的时空演变轨迹和结构性动因。研究表明,家用汽车的拥有量、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与旅游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叁个因子。最后,根据2000-2011年我国31省市旅游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定量分析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确定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采用耦合函数法和协调发展度的方法,建立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模型,评价2000-2011年各地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二者正在逐渐由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东部地区已经形成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隆起带,北京、上海和浙江是二者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再对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类型的研究,将我国31省市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现状,划分为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型、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初步协调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低度协调型3个基本类型,并选择典型地区对该种类型的发展模式运行效果进行预测与检验;再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方向与主要动力,为国家和地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梁琴[10]2012年在《低碳旅游城市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日益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和经济载体,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呈日益蓬勃的互动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339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以及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低碳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并且不断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领域。英国、美国、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均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典型模式,国内低碳城市建设也在迅速发展,不仅广东、辽宁、湖北、深圳、厦门、杭州等低碳试点省市积极行动,诸多优秀旅游城市亦寻求低碳转型。然而传统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和评估更多关注城市旅游经济水平、管理水平以及旅游设施等环节,不足以考虑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旅游的新要求,对环境、社会、经济与旅游之间如何协调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导致较多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和环境问题,资源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旅游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新型时代背景下,低碳旅游城市正是城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新方向。发展低碳旅游城市的核心触及旅游能级和水平的提升,也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低碳化建设过程,还关联到人们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城市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新课题,对其进行评价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挑战性工作,国内相关研究则显薄弱。本文尝试构建包括城市旅游竞争力、城市低碳化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环境支持叁大系统、31个叁级指标在内的低碳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市为典型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低碳旅游城市的内涵,初步构建其基本的开发模式由核心到外围依次是发展低碳旅游、提高城市低碳化水平以及转化和推进区域环境支持度叁大圈层,这叁大圈层构成动态系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其次,尝试构建了低碳旅游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旅游城市碳排放现状和发展存在问题的把握,论证了发展和评价低碳旅游城市的必要性;归纳总结了低碳旅游城市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构建了包括旅游、低碳、环境叁大子评价系统、31个叁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数反映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的根本条件,包括城市低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结构及低碳创收能力等;城市低碳化水平指数用于衡量旅游城市低碳化现状及潜力;区域环境支持是低碳旅游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与经济、社会、政策、技术、生态环境等紧密相关。最后,以青岛市为典型,并选取了广州、杭州、武汉、西安等14座副省级城市作为主要判别依据,运用所构建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2010年青岛市低碳旅游城市综合发展度排名第六位,与厦门和大连接近,与杭州、广州有较大悬殊;青岛市在旅游、低碳和环境子评价系统中排名分别是第七、第六和第五,环境优势是青岛市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的优势因素和潜力因素,旅游市场开发、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是青岛市低碳旅游城市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相对而言,青岛市建设低碳旅游城市的条件比较良好,并有很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进一步提出了青岛市建设低碳旅游城市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初步研究[D]. 王庆金. 青岛大学. 2003

[2]. 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张霞. 中国石油大学. 2007

[3]. 青岛旅游目的地游客时空行为模式的实证研究[D]. 许静. 复旦大学. 2013

[4]. 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吴国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5]. 山西省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杨宏东. 山西财经大学. 2010

[6]. 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D]. 张侠.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7]. 青岛城市旅游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 李晶晶.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8]. 从青岛市旅游业的SCP分析看城市旅游业发展[J]. 刘广珠, 李磊.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新越.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10]. 低碳旅游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 梁琴.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青岛市旅游产业组织优化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