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素质教育考试评价新机制--对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建立素质教育考试评价新机制--对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创建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新机制——“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引发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告会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新机制论文,成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月19日上海市“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在大同中学召开。会上二十多个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分四个会场,由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作了多种形式的展示报告,令人耳目一新,感叹不已。与会的专家和领导一再强调,学生的潜能是富矿,待开发;教育的转轨有必要,要素质;评价的机制需改变,重过程。

一、传统的纸笔考试面临挑战

自古至今,有没有一份成功的试卷能考出所有学生各自的长处?能充分评价学生发展的可能?面对一个崭新的教育过程,“考试”这门古老的专业还能否有作为?应有怎样的作为?“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自然引发了笔者这样的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纸笔考试的有效性在于考查的知识基础的一致性(对于全体学生都应掌握的学业知识有一个最普遍最基础的要求),在于考查中所选问题的代表性(通过考查样本可以推测考生相关思维的整体水平),在于问题意义的延展和导向(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启发学生关注与社会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同时由于其可操作性,纸笔考试无疑是最简便易行的,为此它得到了学校、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当然不能满足于此,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传统的纸笔考试已经面临着素质教育评价需求和崭新的教育模式的严峻挑战。它不能完整的评价人的所有能力、智慧、学识和情意。当教育还处在一个信息流通缓慢、知识普遍缺乏的较低级阶段,用纸笔考试来选拔人才,有其科学价值和意义。当信息时代,教育发展到关注人的能力、智慧、学识和情意及其内在结构时,即使是多种试卷组合的纸笔考试也难以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需求。因此考试不能取消,但考试必需改革。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会”的众多报告给了我们启迪。应把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引入学科考试中来。现有纸笔考试的考查内容和命题结构要有变化,要进一步改变考查偏重于对教材知识结论的理解,应当立足于①构建命题的知识内容基础,注重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②注重对观察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设计过程和创建体系、想象和探究、评价反思和调整等能力的考查。③关注问题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导向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试题也应从注重结论是否唯一转向注重过程是否合理。试卷要留有可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长、由学生选择解答的内容。

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改变现有书面考试的考查内容和命题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必须看到,对学生素质及其反映素质的广泛行为的评价不是都能量化的,因此对学生广泛行为的定性评价体系的科学确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与各种目标不同的教育类型一样,也有一个评价、测量教育过程和成果的问题。因为素质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调整教育过程和教育手段,不断地丰富教育的内涵。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信息反馈是教育调整和发展变化的依据。没有科学的评价手段、不能准确地推断学生行为所反映的素质水平,将会导致素质教育调整和发展变化的盲目性,从而引发教育过程的松弛和懈怠。不能以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想象来代替对教育问题的科学判断。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教育过程,面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能否有效地、及时地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无疑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确立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的突破口,重点在于结合招生考试改革建立“以校为本”的评价体系。“以校为本”评价体系,是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测评为手段、以学生在校内的各种行为表现为对象、由施教单位结合教育过程建立的评价体系。“以校为本”评价体系的科学确立首先依赖于对学校的建设和评估,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对学校的建设和评估,主要要看学校能否广泛地提供科学学习的环境和场所(硬件环境、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开展活动的能力水平等软件环境),让学生能有机会在适合他的环境中,展示体现个性特征的、有益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行为,使有益的行为得以发扬光大、固化、发展,无益的行为得以纠正和调整。

学校是培养后代、塑造人灵魂的重地,对学生的了解莫过于教师,但教师情感的差异、个人喜好和习惯以及社会的影响因素,造成了在目前难于形成客观评价学生行为的机制。虽然如此,教师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客观地记录学生行为表现,却是可靠的。只要在学校中合理建立有能力的、有职业道德的、有监控机制的评价信息系统,通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行为可靠的数据资料记录,实现对学生在校行为的客观评价是可能的。建立行为记录公示制度和师生意见箱;建立校长负责制的监评信息小组;通过区、市二级督导力量建立严格的督导检查制度;建立评价信息分层有控反馈和计算机模拟处理的体系等,将有助于教育评价信息,科学合理地使用。

人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表达或反映了人的外部特征,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展示了人心理的内部特征,外部特征仅影响了行为的形式,而内部特征则决定了行为的本质。实行素质教育,重要的是把握心理活动的外显形式与内在本质的联系,从质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发展和矫正其行为表现,通过组织、示范和引导,使学生行为表现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过程,将促使其潜在的素质得以提高和完善。关键的问题是:广泛的行为表现中,哪些学生行为是有益于社会且在其自身发展的行为中具有主导性的?学生行为的反馈和调整的标准是怎样的?学校中学生行为评定的主要内容应是哪些?哪些学生行为是可以定量测量的?等。这些问题相对科学的答案,是确立“以校为本”的评价体系必需研究的主要内容。

定性测评的过程与可通过考试量化的评价不同,学校的定性测评以观察和记录为主要手段,大量的行为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由行为的成就结果模型个性化,形成个案评价意见或指标,反馈于教育实践,指导教育过程的适当调整。在此过程中,可由计算机完成大量直接行为信息的处理统计,比较鉴别,提供个案教育的参考方案。同时又可根据教育成就结果与行为表现的关系,为行为模型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行为的定性测评还可以为选拔、推荐学生提供科学的书面评价意见。从此使教育对象的评价和教育结果的信息反馈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效率,加速教育的科学进程,形成新世纪的教育革命。

建立“以校为本”的、定量与定性测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从理论上看,肯定更能反映学生的全面情况,更有利于发挥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是操作性远比用一次统一考试评价要复杂得多。

三、创新求实,任重而道远

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学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使教师的理念,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先进教育思想,有了实在的突破。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的潜能,也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要构建开放性的课程,让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所选择,有开阔的视野,有自己发展的天地。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标形成多元的教学模式,不能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的极端,又走向忽视基础、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另一个极端。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并十分关注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能停留在分等定级,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反映学生的个性,要引导学生在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要加快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办法。创新求实,任重而道远。

标签:;  ;  

建立素质教育考试评价新机制--对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