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论文_张海珑,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论文_张海珑,

广东省肇庆市第十五小学 张海珑 526040

摘要:习惯的形成是需要长期保持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而学习习惯对学习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小学科学课中为了让学生取得不错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对小学科学课或者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有好处。本文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希望对小学科学课的开展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良好习惯培养

前言: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展开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学生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模式,但其实习惯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小学科学课成绩的提升,对学生日后长期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好的习惯可以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一)有效观察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课中观察活动占据一定的比例,意味着在小学科学课的实验部分,观察能力是重点要强化的部分,其中涉及到对动植物形态的观察,以及观察动物的生活方式,观察天气的变化以及观察光影等。这些观察实验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强化学生观察能力[1]。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

教师要注重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足够的材料可以支持学生的分组观察,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观察的机会,对各类的事物进行充分认知,典型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开展实验观察。找到动植物的特点,新鲜的材料可以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2]。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并对事物的特征有全面的认知。

(三)训练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对事物进行感知,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找到观察的正确方式。运用合理的观察方法,才能实现观察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合理的观察方法[3]。这样在小学科学课中学生学会了系统的观察方法,在实验观察中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积极性

兴趣是实现知识获取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内部动力的重要基础,小学生对自然界保持着极强的好奇心,可以借助孩子的这个特点,让孩子多接触一些自然界的事物,然后积极引导学生亲自进行观察、感受以及触摸,积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观察条件,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除了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上,一些涉及到的观察材料,也可以找一些当地比较常见的动植物进行观察,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中学生是主体,这是教师要贯彻的重要思想,给学生多一些的动脑和动手的机会,在小学科学课的自主探究中,教师可以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比如对“食物”展开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家中一些食物带到课堂,其中会有各类的食物,牛奶、大米和花生等,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带来的这些食物,可以观察到什么?一些学生说带来的食物种类非常多,一些学生说这些食物的颜色是五花八门的,还有些学生说,这些食物中的成分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借助现有的器材,可以对食物的营养成分展开观察吗?学生展开自主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基本上是学生独立完成,其中的材料是经过学生自己收集。实验时学生进行设计,教师仅仅是对学生进行了点拨。小学科学课中很多的内容不是学生单纯进行记忆就能掌握的,还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主动进行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类的重视,并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这对科学领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核心学习方法,小学科学课的开闸安,是引导学生借助探究的方式,实现对各类科学素养的激发。很多的学生并没有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虽然从小会提出各类的问题,但是很少会有家长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而是会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不够主动。教师想要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对科学知识做到掌握,但其实仅仅是机械记忆的过程,难以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三、形成动手和动脑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注重的是做中学,也就是借助动手实践以及思考,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加强自身的体验,并感悟其中的知识。很多的学生比较喜欢动手,但是不喜欢思考,这是当下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小学科学课中,实验和思考都是至关重要的,二者要相互结合,学生才会有目的展开科学探究,实现对各类知识的掌握。那么教师要注重在科学实验中,给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并及时感知事物的各类变化,分析科学现象背后的原因。

比如在电磁铁的学习中,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一些学生感兴趣是,电磁铁是怎么制作的?可以吸那些物质?让学生分成小组,对本组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探究,要运用各类的实验材料,做出适当的预测,然后对预测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展开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然而要想对问题解决,就需要提出假设,并经过实验的设计,对假设进行验证,要进行亲身操作,动手和动脑都是必要的,否则问题将会无法解决。教师要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展开主动探索的兴趣才会更加浓厚,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学习才会更加积极,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结论:总之,小学科学课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引导,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的效率,教师要注重对习惯的引导,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高效方法,更加有助于小学科学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机会,引导学生的行为以及想法,让学生展开积极的自主探索以及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婷.拓展创新,应用探析-----小学科学课堂开放拓展性教学的有效应用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88.

[2]王美琦.巧借学生质疑 引领课堂探究----------小学科学《研究磁铁》课堂教学案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52.

[3]陈华,高翔.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长周期观察活动的研究——以小学科学《看月亮》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34(06):40-44.

论文作者:张海珑,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  ;  ;  ;  ;  ;  ;  ;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论文_张海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