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美术创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论文_徐慧

浅谈关于美术创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论文_徐慧

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 徐慧

摘要:通过总结经过多年学画的感受。按照由“心”到“手”——从个人修养到观察方法到表现方法的论述顺序,分别从美的真实性,生活的积累和画家的艺术修养,造型的符号化,绘画的语言的运用,画面的构成因素,创作的选材问题,技法运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浅谈了一下作者的思想。在造型问题上,把物体分为了“外因”和“内因”两个大方面来阐述。关键词:美术创作;艺术;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在物质精神上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带来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与生活品位的个性化,人的生活变的丰富,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更加的多元化,各绘画艺术门类的界限也在不断融合,表现风格和表现方法都有所丰富,传统意义上的写生与创作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单一的写生与单一的创作,他们都有了不同的融合点。通过多年的学习,我们就谈一谈我所理解的创作或者说实践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美的真实性;

什么是美?什么是真实的美?首先美这个形容词就是人制定的,没有思考,就不存在美与不美,事物通过客观属性所呈现的美并不是真实的美,只有通过把事物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运用感性的认识所总结出的一种特征,而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最能打动我们的,能引起心里共鸣的特征,就是真实的美。

二、生活的积累和画家的艺术修养: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既然是从生活中来,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梵高曾在书信中写到:“我到达那里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他们,一个必须学会创作的人,一定要注意这些人,特别是刚好要在工厂里画些习作的情况下,在码头上,美术家可以找到多少绘画的题材啊!”可见观察生活是对画家对事物的感悟能力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反过来,我们又要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来观察生活呢?我们又如何来对事物进行提炼,来升华它。

三、绘画语言的运用;

绘画的语言一方面表现在材料的特性上,各种绘画形式都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在表现不同的事物上都会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如何才能把这种优势充分的表现出来,表现的好,就需要我们对自己偏爱的或者说需要使用的绘画材料特有的性质进行较为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例如素描是用单色来表现物体在光与空间中的前后关系,黑白灰关系;色彩中的光对色的影响,色块的排布,颜色纯度、明度、色相的变化。其中油画材料的明亮、盖力强;水彩的透明、清丽、水与色之间的关系,都是由于形式和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独特的表现语言。另一方面,我觉得也是有为重要的,就是绘画语言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一个优秀的画家不仅要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和对材料的运用,并要有一种精神上的观点来理解大自然的万事万物,这就是一种深层次的语言,一种与画家自身修为、阅历、对生活的态度.

四、创作选材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大山大水是大题材,小家小气是小作品。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美术,关键看的是作者在画面上体现出来的,对被描述对象的理解与处理上,而不是全在描述的内容上。历史上有很多“小题材”胜过“大题材”的作品,例如大家最为熟悉的《蒙娜丽莎》,内容只是一个女性的肖像画,但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微笑;梵高的《向日葵》画面只是一束干枯的向日葵插在一个普通的连花瓶都称不上的罐子里,但作者利用色彩的排布和物体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的痛苦与对现实的不满。这些倾注了作者心血,饱含智慧的小作品,虽然说描绘的内容没有多么丰富、壮丽、宏大,但是它们完全可以折射出作者的内心感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之作。

由于学习时间尚浅,难免有不正确,相矛盾之处,望各位前辈老师给予指正,还是用一句话总结吧:“不在于怎么画,而在于怎么看。”

参考文献:

[1]平野译《“真正的画家是受心灵指导的”——梵高书信摘译》1982年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世界美术》第九期

[2]黄今声编著《色彩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3]周刚著《论水彩艺术创作中的“真”》。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一期《美术大观》。

论文作者:徐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浅谈关于美术创作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论文_徐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