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因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中国经济论文,较快论文,平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意义
任何国家都希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为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无法保障经济的繁荣,没有经济的繁荣,就无法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收入分配格局大体不变的情况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大多数居民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能够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大部分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从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的保障水平和福利水平。
对于我国来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表1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史数据考证和分析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教授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公元0年到182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占世界GDP的份额。
表1 公元0-182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
续表1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表B-20,第261页。
麦迪森教授指出,在19世纪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比欧洲或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强大。从5世纪到14世纪,中国较早发展起来的技术和以精英为基础的统治所创造的收入都要高于欧洲的水平。14世纪以后,虽然欧洲的人均收入慢慢地超过了中国,但是中国的人口增长更快。1820年,中国的GDP比西欧及其附属国的总和还要高出30%(Maddison,2003)。
表2是麦迪森教授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1820年到1950年世界主要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从表2可以看出,从1820-1870年长达50年,1913-1950年长达近40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都是负数;1870-1913年长达40多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0.56%。在长达130年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不仅被美国、西欧、日本远远甩在后边,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也远低于同样处于经济衰退阶段的印度。因此,中国衰落为贫穷落后的国家。
表2 1820-1950年世界主要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表B-19,第260页。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对18世纪以后中国国力的兴衰进行了考察。表3归纳了戴逸教授考察得出的1750、1830和1900三个年度的中国、印度、美国、日本、欧洲五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数据(戴逸,2008)。
从表3可以看出,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为32%,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占24%;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共占17%。五国GDP只略高于中国GDP的一半。当时的世界,是中国、印度、欧洲鼎足三分之势。
表3 中国、印度等国家GDP占世界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戴逸:《18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大国国力的比较》,2008.
18世纪以后,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了新国家;法国爆发大革命,摧毁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这三件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中国则走完了康乾盛世,开始走向封建社会的衰落。1830年(清道光十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前1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29%,比175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欧洲五国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则上升了12个百分点,占29%,与中国持平,但中国人均GDP已经远远低于英国。印度那时已沦为殖民地,GDP急剧下降了7个百分点,占17%。
从1830年到1900年,世界历史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德国和意大利都实现了统一;美国进行西部开发,领土得到迅速扩大;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崛起。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向日本赔款2亿3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七年的财政收入。日本依靠中国赔款迅速发展起来。这期间,中国还遭受八国联军等列强的入侵。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中国GDP一落千丈,占世界GDP的份额只有6%,印度只有1.7%,两国的GDP小而人口最多,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穷最弱的国家。英、法、德、俄、意五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已达到54.5%,美国更是后来居上,占23.6%,日本攀升到2.4%。这7个国家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已经达到80.5%。18世纪三驾马车的时代完全过去,被7国称雄所取代。
可见,中国古代和近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兴衰的历史,它透视出我国历史上的辉煌与衰落。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一个国家就没有实力,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人民就会生活水深火热之中,这样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汲取。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业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不可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2007年,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DP为2461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1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06位,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29.5%,美国和英国的5.4%,法国的5.9%,德国的6.1%,日本的7.2%,与摩洛哥、危地马拉、刚果等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相当,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为5292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1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00位,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3%,美国的11.6%,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15%-16%,与埃及、纳米比亚、不丹等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相当。① 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不可能迅速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从而就不可能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贫困问题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目前仍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不可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我国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没有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就不可能缩小这种差距。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
(一)经济增长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长期高速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29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9.8%,比改革开放前1952-1978年的年均增长率高出3.7个百分点。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达到这样高的增长率,就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十分罕见的。
表4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高速经济增长期和增长率
资料来源:许宪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2002,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后半叶,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在国际上被称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29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9.82%。这一年均增长率超过了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速增长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略低于新加坡高速增长期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我国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了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速增长期,仅比韩国少一年。如果不出现意外的话,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将持续,所以我国的高速增长期很可能会超过韩国,成为世界上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世界上能够连续保持5年及5年以上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极少,到目前为止,从GDP历史数据观察,只发现中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香港创造过这样的记录(见表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经有两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第一次是1992-1996年,年均增长12.4%;第二次是2003-2007年,年均增长10.8%。日本只有一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时间是1966-1970年,年均增长11.1%;新加坡也只有一次连续保持5年以上的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时间是1966-1973年,年均增长12.5%;香港同样只有一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时间是1961-1965年,年均增长13.0%。
表5 国民经济连续保持5年及以上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增长率取自《中国统计提要》,2008;日本经济增长率数据取自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网(www.esri.cao.go.jp);新加坡数据取自新加坡统计局;香港数据取自香港政府统计处。
由于保持了29年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两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 2007年,达到249530亿元,是1978年的68.5倍,剔除价格因素是15倍。这从经济总量角度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国际经济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我们分别从世界银行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和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的GDP两个角度来看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
世界银行按汇率法计算的GDP,1978年中国排在世界第10位。1979年至1989年,主要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原因,中国在世界的排位处于波动状态:1981年后移到12位,1983年至1986年前移到第8位,1989年后移到第11位。1989年以后排位逐步前移,没有出现反复的现象。1992年前移到第10位,1993年前移到第9位,1994年前移到第8位,1996年前移到第7位,2000年前移到第6位,2005年前移到第4位,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
表6 世界银行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美国、日本等10个国家的GDP数据
资料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世界银行。
表6可以看出,1978年,中国GDP只有1473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8%,占美国GDP的6.5%,日本的15.2%,德国的20.6%,英国的45.8%,法国的29.4%,意大利的48.5%,巴西的73.4%。2000年,中国GDP达到11985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8%,比1978年提高2个百分点;占美国GDP的12.39%,比1978年提高5.8个百分点;占日本的25.7%,提高10.5个百分点;占德国的63.1%,提高42.5个百分点;占英国的83.1%,提高37.3个百分点;占法国的90.3%,提高60.9个百分点。2007年,中国GDP达到32801亿美元,占世界GDP的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以上;占美国的23.8%,比2000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占日本的74.9%,提高49.2个百分点;占德国的99.5%,提高36.4个百分点。初步判断,2008年,中国GDP将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这从汇率法计算的GDP的角度,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1980年中国排在世界第12位;1982排在第10位;1984年排在第8位;1991年排在第6位;1992年排在第4位;1995年排在第3位;2001年排在第2位。2005年,中国GDP是美国GDP的43%,日本的1.38倍,德国的2.13倍,英国的2.82倍,法国的2.86倍,意大利的3.28倍,印度的2.19倍,巴西的3.37倍,俄罗斯的3.14倍。从1980年到2005年仅仅15年时间,中国GDP就从落后于日本、德国、英国等10个国家,到超越这些国家,甚至达到德国、英国、法国、印度GDP的2倍多,意大利、巴西、俄罗斯GDP的3倍多。
表7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表7 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美国等10个国家的GDP数据
资料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世界银行。
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上升
表8给出了1978、2000和2006年三个年度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表8 中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联合国数据库。
从表8中可以看出,1978年,美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7.3%,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为15.9%和18.2%,中国则只有2.3%;200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7.4%,美国则下降到27.7%,欧元区上升到18.5%,日本下降到10.4%;200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14.5%,美国下降到22.8%,欧元区和日本分别下降到13.1%和7.8%。200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欧元区和日本,仅次于美国,排在世界第二位。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上升。
4、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人均收入是从收入的角度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均收入水平的指标。表9列示了这3个指标的1978年和2007年数据,从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都是巨大的。
表9 1978年与2007年人均收入水平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
人均消费水平是从消费的角度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分别从城镇和农村两个角度反映人均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表10列示了这2个指标的1978年和2007年数据。
表10 1978年与2007年人均消费水平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8;《中国城市(镇)生活和价格年鉴》,2008.
从表10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只有311元,2007年达到9997元,增加31.1倍,剔除价格因素增加5倍;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116元,2007年达到3224元,增加26.8倍,剔除价格因素增加5倍。这些数据从消费角度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状况。
人均住房面积是从居住条件方面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表11 1978年与2007年人均住房面积对比
注:*是2006年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从表11可以看出,1978年,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2006年达到27.1平方米,增加3倍;1978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8.1平方米,2007年达到31.6平方米,增加2.9倍。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化从居民拥有存款财产的角度反映人民拥有的财富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只有210.6亿元,2007年年底达到172534.2亿元,增加818倍。
(二)经济增长动力
我们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
1、从供给角度看
表12给出了1990-2007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可以看出,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呈现出以下特点:(1)除极少数年度外,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贡献率最小;(2)1991年以前,三次产业贡献率,特别是第一、二产业贡献率的波动性较大,1991年以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波动性较小;(3)1991年以后,第一产业贡献率始终小于10%,第二、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90%;(4)1994年以后,第三产业贡献率呈上升的趋势,第一、二产业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5)1994年以后,第二、三产业贡献率之间的差距呈缩小的趋势,两者之差由1994年的42.4个百分点,缩小到11.8个百分点,13年缩小了30多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缩小2个多百分点。
表1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所以绝大多数年度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贡献率逐步上升,第一、二产业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但是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第三产业贡献的份额相对较小。
表13给出了美国、日本等6个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俄罗斯三个新兴经济大国2006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表16与表17进行对比可知,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贡献率低于其中的多数国家,第二产业贡献率高于其中的多数国家。虽然对于许多国家来说,不同年度的三次贡献率波动性较大,但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依赖性相对较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表13 2006年部分国家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联合国数据库。
2、从需求角度看
表14给出了1978-2007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我国三大需求贡献率呈现出以下特点:(1)净出口需求贡献率的波动性最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116.8个百分点;其次是投资需求,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85.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贡献率的波动性最小,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63.2个百分点。(2)大多数年度,消费需求贡献率大于投资需求贡献率,1978-2007年年度中有20个年度消费需求贡献率大于投资需求贡献率,但2001年以来,投资需求贡献率基本上都高于消费需求贡献率。(3)1994年以后,三大需求贡献率之间的差距缩小,尤其是2005-2007年,差距明显缩小,其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贡献率相当接近。(4)在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阶段,往往出现投资需求贡献率大于消费需求贡献率的现象。例如,1992-1996年,经济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其中有3个年度投资需求贡献率大高于消费需求贡献率;2003-2007年,经济又一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增长,其中有4个年度投资需求贡献率大于消费需求贡献率。
表14 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表15给出了美国等6个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俄罗斯三个新兴经济大国2006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表18与表19进行对比可知,2006年,我国消费需求贡献率低于其中的多数国家,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贡献率的合计高于其中的多数国家。虽然对于许多国家来说,不同年度的需求贡献率波动性较大,但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出,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依赖性较高,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表15 2006年部分国家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联合国数据库。
(三)经济增长问题
在看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1、经济增长成本太高
我国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昂贵的。以2005年为例,按汇率法计算,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只有5%,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也只占世界GDP的9.7%。但是,许多重要资源消耗所占的比重都远远超过GDP所占的比重(参见表16)。
表16 2005年我国部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资源消耗的比重
资料来源:石油和原煤数据来自BP集团的年度能源统计报告;钢铁和铁矿石数据来自国际钢铁协会(The 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的月度报告;氧化铝和水泥的数据来自英国商品研究所(CRU)的月度报告。
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单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质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可见,我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2、经济增长结构不合理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改善。1978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有23.9%,2002年提高到41.5%,提高了17.6个百分点。2002年以后,由于工业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回落,2006年,这一比重回落到40%。从表17可以看出,2001-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40%或略高一些的水平。
表17 2001-2007年三次产业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
从表18可以看出,2004年世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其中,高收入国家为72.4%;2006年,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比重分别55.3%和51.1%。由表20可知,我国同期第三产业比重比高收入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也比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在表中所列的6个发达国家中,美国和法国第三产业比重最高,达到76%以上,其余四个国家都在70%左右。几个新兴经济大国,印度和俄罗斯比我国高15个百分点左右,巴西比我国高20多个百分点。
表18 部分国家三次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2008.
相对于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第三产业比重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的重要原因。
经济结构中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消费需求的比重过低,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比重过高。从表19可以看出,2001-2007年,我国消费需求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7年的49.0%,6年下降12.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个多百分点。净出口需求则呈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2.1%上升到2007年的8.9%,6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个多百分点。2003年以后,投资需求比重始终保持在40%以上。
表19 2001-2007年我国三大需求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
从表20可以看出,最近几年,美国、日本等6个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比重都在75%名以上,其中美国和英国高达86%以上,这6个国家的平均比重超过80%。在3个新兴经济大国中,巴西也达到80%以上,印度和俄罗斯在66%以上。与上述6个发达国家和巴西的同期比重相比,我国的消费需求比重低了30个百分点左右,比印度和俄罗斯也低15个百分点以上。相反,我国投资需求比重则比除印度之外的国家高出20个百分点左右。
表20 部分国家最终需求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2008.
我国目前的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对环境和价格的压力大,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比重过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快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优化经济结构,特别是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三大需求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讲的都是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三大需求结构的转变,第二个转变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个转变是要素投入结构的转变。
3、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距较大
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距过大。从人均GDP的角度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007年上海最高,为65347元,贵州最低,为6835元,前者是后者的9.6倍。
4、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1)居民在收入分配中所获得的份额下降
从表21可以看出,2000-2007年,现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始终低于现价GDP增长率;除2002年外,现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也始终低于现价GDP增长率;而财政收入增长率则始终远高于现价GDP增长率;除2001年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始终远高于现价GDP增长率。这说明,收入分配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所获得的收入份额在下降。
表21 2000-2007年我国有关收入分配指标与现价GDP增长速度对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8。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和不同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例如,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前者是后者的3.3倍。显然,城乡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三、近期我国经济增长情况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率回落及其原因
2008年三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连续5个季度的回落(参见表22),平均每个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五个季度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原因是主要的。
表22 2007年二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分季度同比经济增长率
1、目前我国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回落期
从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从GDP历史数据观察,世界上能够连续保持5年及5年以上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极少,只有我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香港创造过这样的记录(见表5)。日本和香港连续保持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最长时间是五年,新加坡是8年,但在第5年达到峰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两次连续保持5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历史。第一次是1992-1996年,整整5年,第二次2003-2007年,也整整经历了5年。我们认为,我国无论还能否延续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2007年都已经达到了本轮经济增长的峰值,目前正处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回落期。
2、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下滑,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世界贸易增幅回落。这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3、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
2007年,针对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过快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偏快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
总体上看,经济增长率回落的较为平稳。经济增长率在高位适度回落有利于抑制物价上涨,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符合保持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平稳较快增长的客观要求。
(二)近期我国经济增长趋势
目前,尽管出现了五个季度的连续回落,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在9.9%,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比改革开放以来29年的年均增长率高0.1个百分点,比过去5年的偏快增长率低0.9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但是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上行区间转入下行区间。从季度增长率看,从1992年四季度开始,到1999年四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下行区间;从2000年一季度开始,到2007年二季度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处于上行区间;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又进入了新的一轮下行区间,到今年三季度,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回落。我们认为,以后几年很可能在波动中保持回落的趋势,但仍然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我们要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经济增长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需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比重,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性;三是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收入保障;四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努力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五是要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六是要稳定外需,避免外需大幅度下降,同时,努力调整外需结构,实现外需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经济快速增长,我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充满希望。
注释:
① 此处有关按汇率法计算的人均GDP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数据均取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
标签:经济增长率论文; 贡献率论文; 中国人均gdp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德国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美国gdp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