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本的赏析论文_吴欣

李白《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本的赏析论文_吴欣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月下独酌》一共四首,本文只对其中的第一首诗的两种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人称“诗仙”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年传诵,因此出现了多种英译本以传译其艺术魅力。其中,著名的汉学家阿瑟威利和许渊冲先生都在此诗的英文翻译上进行了尝试。笔者在本文中将以这两位大家的译本为对象,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译诗中的意象与意境;从微观的角度对两译本的思想内容及音律进行分析和鉴赏,以期与各位共享交流,对诗歌的翻译有所启发。

关键词:意象与意境;选词;韵律;赏析

一、引言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诗人李白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是一个能真正能够广泛地从民间艺术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汲取营养,集中提高,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貌的伟大诗人。本文中的这首诗为一首抒情诗,抒写了作者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虽然是以饮酒上月为题材,但是作者是通过这些题材来抒发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的。它和那些帮闲文人所写的风花雪月的诗作有根本的不同,在那狂歌醉饮的后面隐藏着“愁多酒更少,酒倾愁不来”的忧郁、愤懑的情绪,这情绪多少体现着李白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诗歌的翻译研究中,很多译者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选阿瑟威利先生和许渊冲先生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本,从意象与意境、选词及音律韵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二、原诗的创作及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作者那时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李白的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诗篇中多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骇、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

三、原诗之略解读

月下独酌——李白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

四、诗词翻译的不同观点

英国著名的翻译家蒙娜•贝克在翻译方法及评判译文优劣的标准问题上提出了“对等”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源文本与目标文本最终在词汇层面、搭配和习语层面、语法层面、文本层面及语用层面实现对等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形式对应的翻译原则,力求使接受语中的各个成分,最大限度的显示原文的内容与形式。翻译是意义的传达,思想的交流,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诗歌的翻译犹如“戴着镣铐跳舞”。许渊冲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提出,文学翻译是“美化之艺术”,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化是指等化、浅化、深化;之是指知之、好之、乐知。对此话题,译界还有很多观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五、从不同角度对译本进行赏析

(一)宏观角度的赏析

1.意象和意境

解读诗词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解读。而意象又可分为广义意象和狭义意象。本文要从整体上对两英译本的意象进行解读赏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里给出阿瑟威利和许渊冲老师的两个完整译本:

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

A cup of wine, under the flowering trees;

I drink alone, for no friend is near.

Raising my cup I beckon the bright moon,

For he, with my shadow, will make three men.

The moon, alas, is no drinker of wine;

Listless, my shadow creeps about at my side.

Yet with the moon as friend and the shadow as slave

I must make merry before the Spring is spent.

To the songs I sing the moon flickers her beams;

In the dance I weave my shadow tangles and breaks.

While we were sober, three shared the fun;

Now we are drunk, each goes his way.

May we long share our odd, inanimate feast,

And meet at last on the Cloudy River of the sky.

(Tr. Arthur Waley)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Amid the flowers, from a pot of wine

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

I raise my cup to invite the Moon who blends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And make merry before spring's spent away.

I sing and the Moon lingers to hear my song;

My shadow's a mess while I dance along.

Sober, we three remain cheerful and gay;

Drunken, we part and each may go his way.

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Next time we'll meet beyond the stars above.

(Tr. 许渊冲)

两个译本都把握了原诗的整体意境。原诗中所描写的场面是作者精心剪裁的。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但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两位译者都紧紧地抓住了作者的这一情感脉络,译作中都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无比孤寂的氛围。但是,从整体上看,阿瑟威利更偏向于直译,将原文中每一个细节都通过这种手法表现出来了。如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译为“I drink alone, for no friend is near.”,忠实于原诗,遵循了“信”的原则。而许译为“I drink alone 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省译了“独酌无相亲”,但这样并未损害原诗的内容。因为前一句中的“I drink alone…”就已经表明诗人身边没有一个亲朋好友。另外,诗的最后作者虽明白月和影都是无情之物,不懂他的忧愁和孤寂,但是他在最后却仍道出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示要永远与他们的做朋友的心声。可是阿瑟威利却仍将此直译出来“May we long share our odd, inanimate feast, …”。而许译为“Our friendship will outshine all earthly love, …”此译文更加清晰的表达出了作者对他和月与影间的友谊的重视,更好地传译了作者的思想。许译将直译与意译很好的结合起来了,做到了“意美”。在总体的格律上更有韵味。整首诗都押尾韵,押的是

AABBCCDDEEFFDDFF韵。我认为两篇译作各有特色,不过就其整体意境来说,许译则更把握地更为到位些。

(二)微观角度的赏析

1.选词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它同样要求也译者在翻译时做到炼词炼句,重视译文的字句的锤炼。只有这样,原作的神韵才能得以充分地传译出来。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意义的语义单位。词的含义比较复杂,词语的选择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首先看看标题“月下独酌”,对于此标题中的“月下”一词两位译者有了不同的译本。阿瑟威利译为了“by Moonlight”,而许译为“under the Moon”。根据《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by the light of moon”是“月光之下”的意思。根据原诗中所描述的画面,浮现在读者脑海中的是月光之下,诗人独自饮酒的孤寂的场面。从而实现了词汇层面的对等原则。而“under the Moon”相对而言却无法将这种月光洒满大地,映射着诗人的身影更加充分的表现出来。接着,第一句中“壶”字两位大家的译法也不相同。前者将其译为“cup”后者则根据则更加忠实于原文译为了“pot”。由于文化间的差异,西方国家中的酒是瓶装的,在饮酒时则倒进杯中去饮用。但是笔者更倾向于与归化的译法。既然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酒文化,那么我们在翻译就应该保留这一特色文化词,以便目标读者更多的了解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其次,阿瑟威利将“举杯邀明月”中的“邀”字译为“beckon”,而许译为“invite”。根据《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bekon指的是“to give somebody a signal using your finger or hand, especially to tell them to movie nearer or to follow you”,invite指的是“to ask somebody to come to a social event”。原诗中作者是将月亮当做朋友来看待,根据这一具体的语境的要求,“invite”一词更适合朋友关系,显得更加礼貌。接着,阿瑟威利将“暂伴月将影”一句译为了“Yet with the moon as friend and the shadow as slave”。根据《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lave一词的解释——slave: a person who is so strong influenced by sth that they can not live without it, or cannot make their own decision——说明在阿瑟威利看来,诗人只是将月亮看做是朋友,而影子却不是。但是通过对原诗的解读和分析,我们会发现对李白而言月亮和影子都是他的朋友,二者的地位是一样的。因此,许译为“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 ime I stay”更为准确。最后,在处理“相期邈云汉”中的“云汉”一词时两位翻译家也使用不同策略,分别译为了“the Cloudy River of the sky”和“the stars above”。前者使用了归化,基本上是直译;后者使用了异化策略。根据古汉语词典,“云汉”指的是“银河”。相较而言,阿瑟威利的译文则更加忠实于原文,保留了诗中的意象,以便“云汉”这一新鲜的中国诗歌意象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

2.音律与韵律

阿瑟威利的翻译方法是根据原文逐字逐句直译,而不是意译。他坚持不用英语诗歌的押韵形式,而采用不押韵的散体形式,因为他认为如勉强凑韵势必损害原文,他主张诗的韵律要通过每行译文的抑扬顿挫自然体现出来,从而与散文相区别。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注重译作的音美,译文都会恰到好处的押上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对此诗的翻译,二者同样都沿袭了自己一贯的翻译风格。前者的译文中虽没有刻意去押韵,但语言简约、轻快、流畅,韵仍在其中。而后者的则是匠心独具地将全诗押了尾韵。总之,我认为在韵律上两位翻译大家各有千秋。

六、小结

由于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所以通过以上对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因译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的不同,译文不可避免的会体现出译者自己的个人风格。阿瑟威利的译文是依据原文逐字句的直译,尽量的保留原诗中的意象,不押韵;而许渊冲先生则是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灵活处理,全诗都押韵,以期实现音美、形美和意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 M ] 7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4

[3]田池南.李白月下独酌鉴赏.《国学》第九期,2011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论文作者:吴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李白《月下独酌》两种英译本的赏析论文_吴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