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与新阶段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放理论获得了历史性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更适应新形势变化而不断创新。回顾和总结这一段历史,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一、对外开放发展阶段与经济开放理论发展
近3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是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的原动力。中国就对外开放的认识与思考源远流长,但是真正作为高层次和系统的经济理论则产生于近30年。而且随着这一时期对外开放实践的阶段性推进,经济开放理论不断深化并取得新成果。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起步探索阶段与理论的初步提出。这一阶段自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改革开放作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方针、改革开放的主要组成部分确定下来。随后,逐步打开了封闭的国门。突出体现在:一是于1979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区兴办经济特区。二是于1979年颁布中外合资企业法,开始批准建立外资企业,并于80年代中期进一步实行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三是对外贸易体制开始改革并不断深入,由最初下放外贸经营权到明确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改革思路。与此同时开始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四是逐步扩大开放区域。自80年代中期始相继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等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出台加快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的政策。沿海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由于这一阶段是在国内经济长时间封闭运行的背景下启动的,因而具有经济开放启动和试验的特点。由此决定了这一时期经济开放理论显现了追随实践而正式产生的特征,并发挥了促进解放思想和积极开放的功能。突出体现在:
(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理论认识起到了推动实践和理论进展的决定性作用。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这一时期首先提出了对外开放思想并就其含义、必要性、原则、建立经济特区等做出了相当系统和非常深刻的阐述,成为了对外开放理论的开拓者,不仅创立了这一理论而且大大推动其发展。
(2)集中力量就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进行了研究,大力推动了转变思想观念。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封闭自守的错误认识占主流地位,在国门开启之际,亟须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广大理论工作者批判了“四人帮”有关谬论,并潜心学习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发展对外经济的论述,积极对中国对外开放问题进行了宣传和讨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开放理论,而且帮助人们破除了陈旧观念的束缚,尤其是提高了在对外开放必要性、经济特区性质等方面的认识。
(3)加大力度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部分。经济学界有批判、有分析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国际贸易、跨国直接投资和外债、外汇等理论,起到了开阔眼界、充实理论的积极作用。
(4)结合实际探索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开放战略、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经济特区与区域开放理论。随着对外开放的拓展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党中央在积极推进开放的同时及时提出了应对思路并制定相应政策。理论界则有针对性地讨论了沿海开放战略、发展对外贸易依据、外贸体制改革、引进外资规模、区域开放战略等重大问题,还将经济开放理论纳入了政治经济学并赋予极其重要的地位。
2.加速推进阶段与理论的基本形成。这一阶段自1992年至20世纪末。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广泛加快推进的时期。(1)进一步推进区域开放,由沿海向内地扩散。陆续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东部陆地边境城市,使一些内地省会城市执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大力发展各类开发区,建立保税区,促进了中部、西部的开发和开放。(2)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外资政策由管理型开放转向全面鼓励。下放外资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外资吸引国。(3)以市场化为标准推进了外贸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逐步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4)以1999年中国与美国签署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双边协议为主要标志,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5)面对1997年爆发的牵动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从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利益出发,为克服危机和维护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努力和贡献。
伴随对外开放实践的快速全面推进,经济开放理论也以全面扩展和深化的面貌出现。一是在邓小平“南巡”谈话关于加快对外开放思想的指引下,许多文献从优化资源配置角度分析了扩大开放的必要性,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通行规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对外经济体制。二是扩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三是提出按照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贸易规范的原则建立新型外贸体制,不仅更加明确指出了改革方向,而且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强调了遵从国际惯例。四是提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思路,并强调和分析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五是深入研究和论证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说明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性、原则,提出了正确应对的思路与措施。六是深化了区域开放理论。在新的形势下研究了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对“梯度开放战略”的必要性、途径作出了更深入的研讨。
3.全面提升阶段和理论的丰富完善。这一阶段自本世纪初开始至今。进入新世纪之后,以2001年11月中国政府在多哈正式签署了加入WTO文件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与国的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中国在加快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中受到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与影响,中外贸易在一些领域和区域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从国内看,传统的以粗放型为主的发展方式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等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任被不断强化。长期形成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状况需要尽快转变。低层加工贸易规模过大、国外企业直接投资的局限提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进入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阶段给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任务。以上述为背景,对外开放的实践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突出体现在:一是继续扩大开放领域,按照WTO要求进一步实行全局性对外开放,由以往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投资领域开放,发展到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二是遵守WTO“游戏规则”在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的约束下进行对外开放。不断加大对国内与WTO规则不一致的政策、法制和法规的清理,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宏观经济管理机制。三是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四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五是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
与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实践相适应,经济开放理论以更积极的姿态开展研究,迎接了新课题的挑战,拿出了新的成果。突出体现在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及其结束、对外开放新阶段的开放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施互利共赢战略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转变发展方式与外贸增长方式、服务贸易发展与服务外包、利用国外直接投资与自主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际化经营、“世界工厂”与新兴工业化道路、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升值、正确看待民族经济的保护与发展、对外开放中的国家经济安全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推进对外开放理论作出了积极贡献,所取得的成果对指导新阶段的新实践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新阶段经济开放理论发展的突出特征和主要内容
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相对于其他两个阶段,经济开放理论的研讨主要有三个特征。
1.从提出背景看,更为凸显复杂性和挑战性。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生重大调整与变化,但是众多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毕竟有限,中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主要体现在逐步开放国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贸易关系,吸收外国资金与技术。而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经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后又有了新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对多国经济全面渗透,资本市场、商品市场更跨越国界,相互交织,密切连接。中国也已深度地融入世界市场,受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的高度影响并影响着世界。近年来,“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位置、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及其治理对中国经济的制约和影响等都是证明。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繁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又跨入新阶段,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和引资方式远远不适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这一切都比改革开放初中期的情况更为复杂,所提出的课题将会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开放理论向纵深和系统方面发展,但又的确使之面临实践的全新挑战。
2.从承接任务看,更为凸现提升水平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区间,对外开放刚刚开始,遇到很多观念上的束缚和阻力,因此在理论层面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要不要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关于对外贸易的依据、经济特区的性质与功能等方面的争论正反映了这一点。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10年区间,对外开放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因而被逐步加大力度和加快速度。理论层面重点解决的是如何扩大开放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党中央与时俱进地谋划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提出建立开放型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理论界热烈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开放的模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弊分析与应对方法更体现了组织层面的思考。到了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区间,理论层面要解决的重点则是如何提高开放的水平与效益。因为在基本弄清要不要和如何加快开放的大思路后,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和贯彻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总结以往经验,冷静审视未来,必然要从重规模扩展转向重效益、讲质量,理论研究要完成这一时代重任,并以此指导实践。这一任务要求更高,意义也更大。
3.从研究内容看,更为凸现全面和深入。从改革开放前两个10年看,经济开放理论研究的内容逐渐丰富,由探讨必然性、原则、外贸、外资、经济特区等直到思考开放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第三个10年在对这些问题继续研讨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新问题的探索,比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更为全面系统,而且对于转变观念、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所做的长期思考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进行了新角度的深入分析。
比较一下三个阶段的理论认识,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近10年中,经济开放理论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1.在对外开放理念方面,提出了新的开放观。对外开放自开始之时就离不开解放思想,确定正确的理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针对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了对外开放的极端重要性,阐述了破除闭关自守的必要性,澄清了人们的模糊认识和不必要的顾虑。进入90年代初,他又根据国际国内实际情况,在“南巡”谈话中进一步要求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从而大大推动了开放进度。
进入新世纪和对外开放新阶段后,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高度重视用新的视角分析和指导对外开放。在2002年召开的中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2003年召开的中共第十六届三次全会和2005年召开的中共第十六届五次全会上,大会报告关于对外开放部分的标题均突出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肯定了对外开放的地位,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①在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同时,报告明确要求“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②这里说明了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着眼于提高质量和水平,形成新优势。
理论界对新形势下经济开放的理念做出了认真思考,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新开放观”的凝练与论证可以被视为一种代表。这一理论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对外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所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认为今天开放经济理论创新的客观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自身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从而中国与世界组织的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因此,要实现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规划与政策导向,统领涉外经济体制和政策。要把研究重心置于提高对外开放效益和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提高综合国力。③
2.在对外开放战略方面,做出了新的概括与充实。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发展形势,党中央及时对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新调整和新补充。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及时分析了对外开放的任务与环境,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在此基础上,进入新世纪后,党的文献又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一是明确提出了新的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站在国内外相统筹的角度提出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⑤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肯定上述思路的同时,又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更高层次目标。这些对外开放战略的表述,与建立开放型经济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从不同侧面完善了战略措施。二是对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做出新的充实。党的十五大刚刚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时,没有对这一目标做出具体解释,只是强调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而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⑥这里突出了开放型经济是一个体系,要注重国内外的统筹,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从而使开放型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有时代感。
经济学界也就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战略做出了新的探讨。许多著述深入研究了开放型经济、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互利共赢等问题。有的著作就对外开放新的战略转变做出了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转变,即开放的指导原则从规模扩张推进到科学发展;开放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从扩大就业摆脱贫困上升到结构进步、民富国强;开放的政策指向从促进向开放型体制转型提升到规范开放经济运行;开放的引力动力从靠政策激励拼资源土地转变为靠体制效率加软硬环境;国际竞争战略从廉价劳动力优势扩展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体制、人才与技术综合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模式从单一格局提高到多层次战略;提高开放水平的战略重点从优化开放政策扩宽到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⑦这种观点虽稍显宽泛,但却深化了对对外开放战略新转变的认识。
3.在对外开放路径方向,提出了提高水平的新举措。根据新的理念和战略的要求,针对我国对外开放现有的突出问题,党和国家立足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提出了许多关乎全局的新方法。一是作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对外开放的需要,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其中包括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二是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国际贸易中的问题,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三是结合区域开放的新思路提出了在滨海新区建立中国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建设自由贸易港区与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等。四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考虑到我国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已达到了融合度很高的状态,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在部署国内经济发展的思路时也与对外开放一并考虑,如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等工作思路,这些也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
经济学界就上述问题更是做出了深入探索,出版了大量著作,推出了许多研究成果。其中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观点,丰富了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途径。
4.在对外开放基础理论方面,采用了新的研究角度与思路。在改革开放后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对外开放理论被逐步提升地位和充实内容。但是在新世纪之前基本是基于中国向外开放的角度而展开分析,重点强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原则、内容及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世界经济发展状况还基本上被当作纯外部因素。进入新世纪后,由于中国已相当高程度上融入了世界,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以从未有过的状态密切结合,因此,越来越多的教科书改变了研究问题的思路,以经济全球化为切入点,既阐述其实质、表现与影响,又以其为线索,分析对外开放的新问题。这些研究的着力点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为什么要开放和怎样扩大开放,而是将融入世界经济后的新条件转为内生变量和不可回避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探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效益与水平的规律。这是一种新的开端,表明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有了新的提升和高度。
三、经济开放理论取得新发展的重要启示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考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后所取得的新贡献,感到有许多深受启发之处,主要有:
1.经济开放理论的突破与丰富必须坚持与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推进紧密结合。简要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历程,可以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点”的开放、90年代的“线”与“面”的扩大开放和新世纪初提高水平的开放等三个阶段。与此相应,经济开放的理论研讨也经历了要不要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和如何提高开放水平与质量为重点的阶段。应当说,没有开放实践的突破就没有开放理论的诞生,没有实践的深入与提升,就没有理论的拓展与升华。因此,经济开放理论只有继续吸收实践的营养,才能逐步以丰富和完善的面貌出现,为推动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2.经济开放理论在新阶段的创新更有重大和长远的意义。在对外开放新阶段做出的新的理论探讨将从多方面发生长期影响。一是新的开放观是对外开放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理念上的体现,在当前和今后都起到再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作用,具有较长时间内的指导意义。二是新阶段研究的问题与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开放的体制与运行要与世界经济接轨密切相关,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功能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这个阶段的理论探讨必须以中国高度融入世界为前提和以继续立足我国实际为基础,所得出的创新成果会丰富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理论,在较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3.经济开放理论的发展没有止境。尽管新形势新阶段的对外开放理论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必须看到,世界经济全球化仍在深入发展,并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不会以现有理论的逻辑来简单进行,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实现对外开放的战略调整尚需时日,面临很多需要破解的难题,这些既推动着对外开放理论不断充满活力,又要求这一理论通过不断创新来完善自身,适应指导实践的新需要。这一进程还将是长期的。我国经济开放理论还需要在吸收各种营养、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国情的前提下,不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探索。
注释:
①②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7页。
③⑦张幼文等:《新开放观——对外开放理论与战略再探索》,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6~17页。
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