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输血科 辽宁 沈阳 11003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6-0635-01
贫血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机体慢性消耗,以及肿瘤的放疗和化疗后所致的外周血细胞减少,输血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
1 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输血对受血者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文献报道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封闭性抗体;血浆抑制因子;克隆缺失;抗独特型抗体;抑制性淋巴细胞等。多数人赞同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是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其机制主要是输入异体血引起免疫调节因子的改变,其中前列腺素E2(PGE2)和白介素-2(IL-2)发挥了重要作用。即PGE2和IL-2都是强有力的免疫调节剂。PGE2提供强的免疫抑制信号,而IL-2在增强免疫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输血后前者功能增强,后者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T细胞亚群的改变,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HLA-DR(+)细胞减少,NK细胞功能亦减退。异体输血不但抑制NK细胞和Tc(CD4+)细胞活性,还增加Ts(CD8+)细胞活性,诱发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降低T细胞功能等。[1]
2 输血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由于恶性肿瘤自身的慢性消耗、术中失血及放化疗导致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输血常是难以避免的。Tartter回顾性研究了339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输血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在110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有44例(40%)肿瘤复发,而在229例未输血患者中,仅50例(22%)复发,此差距有统计学意义。Jockon等报告100例随访5年以上的头颈部癌症患者术后复发率,输血组肿瘤复发率为69%,而未输血组则为19%。随访神经外科胶质瘤病人发现:输血可降低患者中位生存期和术后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P< 0.05或P<0.01)。而Cox模型显示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失血量和麻醉维持时间等5种因素,无论在输血组和未输血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均对肿瘤预后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输血则被证明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国内学者曾报告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化疗期间输血次数及输血量越多,其缓解所需时间越长及缓解后复发率也越高。
但也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尽管接受输血的患者与未输血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和生存期存在差异,但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不是输血本身,也不是由此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而是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患者身体状况有关,如肿瘤侵袭程度、患者的贫血状态、手术创伤大小等。
虽然尚存争议,但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接受同种异体输血的患者较未输血的患者肿瘤复发率高、预后差、且肿瘤复发率与输血量呈正相关。
3 恶性肿瘤患者输血的评价
3.1 恶性肿瘤患者输血效果的影响因素 发热的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血液循环加快,输入的部分红细胞被快速消耗,会影响输注效果。脾大患者的血细胞在脾窦内潴留,可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脾内血流缓慢,酸度高而葡萄糖低,红细胞更易损伤破坏,从而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如细胞免疫功能亢进,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或细胞因子紊乱抑制造血,导致造血衰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多呈恶病质状态,机体过度消耗多系统功能紊乱,输注的血液成分会迅速破坏导致输注效果不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严格控制肿瘤患者输血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贫血及相应症状是输注红细胞的指征,现已明确放疗患者的疗效与血红蛋白(Hb)呈正相关。有报道Hb﹤110g/L的肿瘤患者比不输血的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低15%,而输血纠正贫血后,血氧增加可加速癌细胞的变性坏死,因而应将恶性肿瘤患者Hb基本纠正到正常人水平。多个临床实验研究发现,Hb水平的低下与肿瘤组织的血氧不足状态及预后不佳呈正相关。恶性肿瘤患者应监测红细胞压积(HCT),当HCT>0.33时可输晶体液,HCT<0.33时才输血,患者若无冠状动脉疾患,HCT在0.25—0.30的血液稀释所产生的生理改变无害且可能有益。益处是既可改善肾功能,减少术中红细胞丢失,又能维持动脉血氧、血凝时间、血小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在正常范围。若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医师协会推荐的以Hb<70g/L作为输血标准,则临床有很多接受输血的患者是没有必要输血的。
3.3肿瘤患者输血原则 (1)对于早期、中期或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输血,可输可不输的病例坚决不输血,更不能输“人情血”或“安慰血”;对于晚期肿瘤需要输血病例,则应及时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血液成分,及时纠正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对于符合输血适应症的患者,提倡输成分血。输血前先将血液制品进行白细胞滤除或辐照去除血液制品内的免疫活性物质,避免和减少可能产生的免疫反应。(3)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患者,由于凝血功能丧失或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凝血因子缺乏,出现出血、渗血等症状时,应输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补充相应凝血因子。(4)一些血液病及肠道肿瘤患者,由于疾病及药物原因导致血型抗原出现阶段性改变,对于ABO系统血型不能及时确定或正反定型不相符合而必须紧急输血时,根据需要可以给予O型红细胞。需要输注血浆、血小板等不含负红细胞的血液制品时,应给予AB型的血液成分,并在每次输血前要做抗体筛查试验。(5)对于异血型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输血,在移植成活前根据需要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悬浮红细胞AB型血浆或血小板血液成分;移植成活后则应选择供者血型的血液成分输注。[2]
3.4 自身输血的应用 自身输血是指用自体血液满足自身输血需求的输血方式。根据血液采集、处理、保存方式不同,可分为:储存式自身输血(PAT)、稀释式自身输血(ANH)和回收式自身输血(IAT)三种。对非贫血病人术前自体储存式自身输血和稀释式自身输血是较安全的。它不但可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而且可减少输血后的肿瘤复发。
3.5 造血生长因子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骨髓抑制是肿瘤患者接受放疗和化疗中常见的问题。根据半衰期的不同,骨髓抑制对粒细胞系影响最大,其次是血小板系,最后是红细胞系。造血生长因子在防治血液学毒副作用、降低放疗及化疗风险和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的造血生长因子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OP)、白细胞介素11(IL-11)和红细胞生长素(EPO)。
综上所述,输血本质上是同种异体间血液的移植,输血发生的免疫应答是很难完全杜绝的,恶性肿瘤患者产生同种免疫的风险性较高。而且输血量越大,输注次数越多,引起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越大。虽然输血可能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术后复发,降低患者生存率,但当肿瘤患者严重贫血和围手术期时输血治疗又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临床医生与输血科紧密配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只给必须输血的患者输其需要的血液成分,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提高安全输血疗效,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参考文献:
[1]田兆嵩.临床输血进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2)95.
[2]胡丽华.临床输血检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1(8):234-235.
作者简介:
王莹(1978.10—),本科,输血技术(中级)
论文作者:王莹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9
标签: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恶性肿瘤论文; 红细胞论文; 免疫论文; 血液论文; 抑制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6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