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我国管理模式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取向论文,管理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采用何种管理模式,并不是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由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因素客观决定的。因此,分析管理理论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现阶段文化环境及国民素质状况,理性地抉择和建构我国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社会文化环境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对象发端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发达的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在此之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年年代代只相似”没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管理局限于管理者的经验管理,还没有把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加以系统研究的现实需要。
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一门学科产生的客观前提。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满足资本家实现利润最大化、工人提高工资收入的两方面需要,美国人泰罗试图分析当时存在的实际情况,努力改进这些做法并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劳资双方利益溶为一体”的心理革命,在此基础上,管理学的第一本系统研究管理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问世,时间是1911年。这是管理学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科学管理”方法之所以风靡西欧既有其存在的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原因,也有社会文化环境的原因。被马克斯·韦伯称之为“新教伦理;(注:马克思韦伯:《新教伦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年7 月版。)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人性精神力量,理论界把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人性预设为“经济人”是比较确切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下的“人”是一种“物化人”,追求收益是其主要目的,工人知识水平比较低,他们被“标准化”在某一道操作工序中,就像机器上的一个螺丝一样机械地运转。除新教伦理精神之外,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自由伦理取向反映了争取个人权利自由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心理需要,是工业化和市场规范化的重要条件。市场伦理取向反映了要求权力分散,反对中央高度集权,以市场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强烈愿望。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三种力量交互作用,渗透溶合,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色。
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管理停留在“程式化”、“标准化”阶段是不够的,企业管理组织的设计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十分重要的。德国的马克斯韦伯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认为“组织”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对组织资源进行开发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认为官僚组织是最理想的组织形态。韦伯的官僚组有以下特点:
1.劳动分工;
2.设定职权等级;
3.选拔能力化;
4.建立规章制度;
5.工作程序系统化;
6.人际关系非人格化。
如果说泰罗的“科学管理”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论,那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则是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这种理论强调组织的结构、制度等因素管理的重要性,视组织为管理的一种可供开发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基于这种考虑的,当然在具体内容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人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到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数量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进入80年代,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之比达到了5∶3.3。美国学者凯利估计,在90年代美国掌握知识的劳动者占全部劳动者人数的60%,(注:转引自张建平等:《新概念管理—企业文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工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他们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对操作程序和原理都了如指掌,不愿意听从别人的指挥棒,对于企业管理有强烈的参与感,厌烦枯燥单调的机械操作,渴望人际交往,凸显社会价值。特别是到八、九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导致了一场广泛的信息革命,信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正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先前整齐划一的“标准化”价值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多元化、个性化的价值观日益凸显。从前那种“物化人”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开始被动摇。
二次大战的战败国日本经过短短三十多年的励精图治一跃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令世人感到震惊。正当欧美为创新管理而黔驴技穷之际发现从前的战败国日本这个“企业管理”的新大陆,于是日本的管理模式普遍受到推崇。这一时期日本的管理模式可以认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比较注重人的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基本上是适应了当时日本社会文化的客观需要:政治上的民主倾向、人权上的平等要求、员工由于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而带来的积极和管理参与意识、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自由化和规范化等。日本的管理模式可概括为一“和”三“支柱”。所谓“和”即员工和谐一致,团结协作。企业的任何一项,往往都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而是由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劳动的结果。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情况下,由少数管理人员的协调指挥是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的,需要员工自觉的团结协作意识,把自己视为企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所谓“三支柱”即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参与制。其中参与制充分发挥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意识,集思广益,同舟共济。据估计,自1972年以来,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80%。而同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仅提高15%,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受到普遍属目。
二、关于管理的定义及管理理论的划分
以上分析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其社会文化环境,基本上是依据以物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及以人为中心来加以展开的。从管理学走过的世纪历程来看,管理学家们研究的主要领域还是企业管理问题。因此本文把管理的外延限定于企业管理。当然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共同本质的丰富内涵,但本文在此不作详述。现在看看管理学家们是如何界定管理的呢?
泰罗认为,管理就是把组织(企业组织,笔者注)的物质资源或技术力量同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过程。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认为,管理就是在正式组织起来的团体中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起把事物办妥的艺术。
我国管理学者胡祖光、朱明伟认为,管理就是组织人力与物力以实现正式组织的目标过程。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三多教授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管理是在正式组织中运用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物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笔者强调正式组织,排斥非正式组织;人是管理的极为重要的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不能把对物的管理和对组织的管理排斥在外。
笔者吸收前人管理研究成果,结合以上定义,将“管理丛林”划分为三种管理理论:即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所谓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即把整个管理过程看成一个完全可控的规范系统,人不过是这一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人是“物化人”,人的情感需要并不是很重要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学派等可划入这一理论。
所谓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即管理过程以组织架构、组织规章、组织程序乃至组织文化等为重要内容,强调管理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限制非正式组织的情感需要。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克的系统与权变组织设计理论等可划入这一理论。
所谓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管理绩效的积极作用,满足人的情感需要、发展需要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甚至认为人的情感需要、发展需要本身就是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利润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内容和唯一目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内的“Z型文化”理论等可划入这一理论。
将“管理丛林”进行这一划分,目的并不在于评价何种理论的优劣,而在于厘清各种管理理论有效动作的条件和文化环境。事实上,无论是以物为中心的管理,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还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尤其对现阶段我国管理模式的建构都具有积极的启迪智慧的作用。
三、我国管理文化环境及管理模式取向
1.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环境,从传统文化渊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人的概念,是一种以“人性善”为人性假设和前提的,这种人性观强调人从根本上具有向善爱德的天性,道德自律,人具有从善的天赋能动性,具有教育、感化的可能性。“强调与人为善,强调人与人之间沟可能性。”人在与人为善、道德自律的人际关系本位中确立自身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关系的亲疏建构起来的,企业组织是“放大的家”,因此从本质上说这种“人”在管理理念上是一种伦理人的假设。(注:转引自樊浩:《论中国特色的管理精神与管理模式》,《新华文摘》1992年第6期。)伦理人的管理模式的特点是, 一是管理目标具有义利并重的责任,企业组织不只是追求生产效率,还有践行道德义务的责利并重的责任,企业组织不只是追求生产效率,还有践行道德义务的责任;二是对人的管理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以刑弼教”法律规章只在道德教化中起辅助作用;三是行为激励以道德激励为主,物质利益激励为辅,对个人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是企业组织考核评价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从管理模式上来看,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所以有人惊呼西方管理理论界苦苦追寻的管理模式原来却早已存在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似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现代管理文化的楷模。然而只要我国稍加理性地剖析便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所谓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现代管理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只具有形式上的某种相似,而不完全具有现代文明的实质内容。当然,我国传统管理文化中强调人的情感因素在管理中积极作用,这对于我们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模式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2.现阶段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分析。到95年底止,我国(大陆)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仅2000余万,仅占总人口的2%, 而科技人才则更为缺乏,仅占总劳动人口的1%, 而我国台湾的这一比例是这一数字的4倍,德国是我们的10倍。我国科学家更是奇缺, 目前每千名日本人中有4.7名科学家,每千名美国人中有3.8名科学家,欧共体则有4.9名,而我国却只有0.5名。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 而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5%。仅为美国的1/5。 从总体上看,在文化素质方面,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不足5年, 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5。从国有企业专业技术状况看,按测算应达到高级占25%,中级占25%,初级占50%,可现实状况却是高级只占2%,中级占20.5 %,初级占77.5%强,其中初级中有65%以上未经考核上岗。由此可见我国国民文化素质还是偏低的。
3.现阶段我国文化环境状况。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市场取向还没有完全成为人们的根本观念,个性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按部就班的求同、求稳的意识下解放出来,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时有可见,民主法制化任务还十分限巨,社会行为的评价还自觉不自觉地、不加区别地运用政治的尺度、伦理的尺度,环保意识还较为淡薄,奢侈浪费恶习还没有完全得到根除,封建迷信在部分地区还十分盛行,人才经由市场中介自由流动的构想还没有得到完全实现等。
4.现阶段我国管理模式取向。纵观上述情况,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是需要认真加以改造的,完全照搬西方现代管理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也是不现实的。现代的人本主义管理是经过高度物质文明和法制文明中介的一种管理模式,经过了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组织制度化管理的历史过程,而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个。恩格斯指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因此现阶段我国管理应着重加强科学管理和制度化建设,同时扬弃传统管理文化中重视人的情感因素的积极因素,逐步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是我们这种后发型国家管理模式建构的理性选择。不如此,超越我国发展阶段,追求西方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则必然会事与愿违。正如我国著或管理专家杨沛霆指出的那样:“科学管理上路以后再实行‘人本主义’的感情管理,才是最有效的企业管理之路;没有从严的科学管理过程,一开始实行感情管理是要坏事的。”其言是十分中肯的。
标签: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