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是最基本的经济现象,二者相伴而生又共同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力量。经验事实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越大,直接投资的规模就越大。目前,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60%以上,投资额占世界投资额的90%。从宏观看,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也形成了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合为一体的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现象。
出口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经济及产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求对外发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促进贸易和对外投资是我国发展外向经济的主要内容。1980年我国出口额只有181.2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0.9%,而2005年我国出口额达到7620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22.6亿美元。虽然对外投资额占世界比重还不大,但我国的贸易投资一体化已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状况进行考察,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一、文献综述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指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同时存在或融为一体,微观上两者有分工又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宏观上二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基础是国际分工,贸易投资一体化本质是国际分工深化,所以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贸易投资一体化出现的原因做出了解释,随后众多的经济学家则对贸易投资一体化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上,这一领域的工作首先是从探讨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开始的。
1.分析贸易投资关系的主要模型及实证研究
正式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关系的研究最早是由蒙代尔进行的。迄今为止,关于贸易与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都集中在考察两个问题上:一是贸易与投资之间到底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二是两者何为因果,有关的实证研究也多集中于此。
蒙代尔(1957)的贸易投资替代模型认为,在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厂商始终沿着罗布津斯基线实施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
马库森和斯文森(1985)的贸易和投资互补模型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替代性还是互补性,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还是“非合作”。如果贸易和非贸易要素是合作的,那么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从而表现为一种互补关系;如果两者之间是非合作的,则商品贸易和非贸易要素的流动就会表现为一种替代关系。
图1 1990-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图(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6年各期。
梁志成(2001)从蒙代尔的替代模型出发,分析了投资动机等动态因素后,认为国际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替代不再是二者关系的必然,二者正朝着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方向发展。
国内外众多学者用实证的方法也对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Lipsey和Weiss(1984)根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发现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出口呈显著正相关。项本武(2006)运用引力模型对我国FDI的贸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FDI促进了对投资国的出口但替代了进口。
2.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较早地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的是弗农(1966)的产品周期理论,邓宁(1977)的折衷理论也对国家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做了初步的尝试。但小岛清(1987)正式将国家直接投资和贸易放在同一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基本实现了二者的融合。此后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学者的“新贸易理论”,强调跨国公司的作用,将纵向和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纳入国际贸易的分析框架。
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认为,可以将贸易和投资的综合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成本)原理”的基础之上。贸易按照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而直接投资可以创造新的比较成本,两者都以比较成本原则为判断标准,从而可以把两者建立在同一理论基础上。
以“新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理论融合分为水平型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和垂直型投资一体化理论。Brainard(1993)、Markusen和Venables (1998,2000)、Ekholm和Forslid(2001)等学者为构建水平型跨国企业一般均衡模型做出了贡献;Helpman和Krugman(1985)、Zhan Honglin和Markusen(1999)、Denise(2000)等学者建立和完善了内生垂直型跨国企业一般均衡模型。
刘志彪(2002)通过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认为跨国公司的贸易或投资选择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俞进(2002)认为,用新兴古典分析方法,以国际分工为基础、跨国公司为主体、竞争优势为方向,将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融合在一起对国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张二震、马野青等(2004)认为贸易投资一体化是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选择,要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对贸易投资一体化进行研究。
二、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关系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总量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见图1),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受政策和投资环境影响有3次大的回落。由于近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平均占近60%,且与外资流入存在着很大的正相关,理论上影响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准确界定。所以笔者单纯考察一般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见表1)。
序列fdi(对外直接投资)和uex(一般贸易)的检验统计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时的临界值,为二阶单整序列。残差序列e的检验统计量值-3.13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时的临界值-1.63,表明序列fdi和uex具有协整关系(见表2)。由于fdi和uex存在协整关系,可进行Granger检验,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看出,一般贸易为对外直接投资的Granger成因,反之则不成立。这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而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增长没有明显作用,这反映了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为主,而贸易在促进经济交流的同时,为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1.截至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区域分布
截至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572亿美元,其中,股本投资197.3亿美元,利润再投资270.4亿美元,其他投资104.3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2005年,我国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为64.6616亿美元,占当年流量总额的52.6%。首次超过亚洲地区位居榜首,较2004年有很大的提高,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巴哈马。对亚洲的投资为43.7464亿美元,占35.6%,对其投资增长放缓,其中流向香港地区的投资最多,依次为韩国、马来西亚、也门等国家。对欧洲的投资为5.1亿美元,占当年4.2%,主要流向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对非洲的投资为4亿美元,占3.3%,主要流向苏丹、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家。对北美洲的投资为3.2亿美元,占2.6%,主要流向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对大洋洲的投资为2亿美元,占1.7%,主要流向澳大利亚。
亚洲地区共有49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容量较大,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与欧美国家有优惠贸易安排,加上一些历史原因,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战场,其中以对香港地区的投资最多(见表5)。2005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我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首次超过对亚洲的投资。
2005年,我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增长很快,以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为最,这与我国积极与拉美一些国家签署政府间协议和企业合作协议有关,另外我国与拉美快速的贸易增长也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相对较少,但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在中东欧国家进行投资。我国对北美洲的直接投资与对欧洲相似,投资额基数较小,增长缓慢。我国对非洲、大洋洲投资保持匀速增长。
2.截至2005年我国出口贸易净额的区域分布
我国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是最多的,前10大贸易伙伴是5个国家(或地区)在亚洲,依次是日本、我国香港、东盟、韩国和我国台湾;我国对北美洲的出口贸易份额占第2,主要出口美国和加拿大,美国居出口市场首位。
我国对欧洲的出口贸易份额占第3,出口国家主要是德国、荷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仅次于美国的出口市场;
我国对非洲的出口贸易额较小,但增速很快,2005年我国对非洲出口实现35%的增幅,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70.8%。尽管我国对非洲的贸易占总量不多,但2005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一情况还将继续下去。
表8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出口企业近60%是外商企业, 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为34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1%,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8%,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军,贸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
3.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区域特征分析
(1)贸易投资区域趋同。从表6和表7的数据可看出,我国出口最多的是亚洲地区,总量占51%,而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也是亚洲地区,占到了71%;对非洲、大洋洲的贸易投资规模也大体相当。可见,在总体规模上流向的区域分布与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从贸易投资的相互作用来看,大体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促进。
(2)贸易投资区域相左。我国对北美洲的贸易份额较多,占22%,而对外直接投资却仅占2%,对欧洲的贸易份额将近20%,而对外直接投资仅为2%。如果考虑我国外商企业货物出口的情况,2004年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7%,2005年为58%。可见,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主要贸易伙伴是发达国家。出口的方向与外资来源是一致的。这说明了我国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为主要特征,外商投资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这种投资式的出口贸易与我国利用外资的数量是成正比的。而来自美国、欧盟等国的投资近年有大幅的增加,所以出现贸易投资区域相左的情况,但这种不一致并非贸易与投资的相互替代。
与上述情况不一样的是,我国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是20%,而出口额却只占3%,这说明对其的直接投资与出口具有一定的替代性。这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是市场寻求型投资,以横向一体化为主,这不可避免会引起贸易的减少。
(三)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1.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行业分布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5年末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分别为165.5亿美元和114.2亿美元,占28.9%和20%;制造业为57.7亿美元,仅占10.1%;其他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为5.6%;从境外企业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
2.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早已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制成品占贸易总额的90%,出口工业制成品主要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类产品,总共占到出口总额的近90%。
3.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行业特征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总体来看,制造业对外投资比例不高,只占总额的10%,而出口贸易的90%是工业制成品,其中近60%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产品,可见贸易投资行业一体化程度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而言,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做后盾,如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就占有很大比重。另外,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比重较高,与我国引进外资、提高科技参与率是分不开的,这使得对外贸易的行业特征与外商投资趋同。
三、结论与展望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主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通过贸易和投资的方式在全球整合资源,以获得竞争优势。我国的贸易投资主体实力不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流量和存量的1.68%和0.59%),总体来说,我国的贸易投资一体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现阶段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践除了需要加快培养实力强、效率高的贸易投资主体外,还需要贸易投资两方面的相互促进。
1.加快加工贸易的升级,通过出口贸易促进对外直接投资。随着跨国公司海外战略的演进,原来的简单一体化战略转向了复合一体化,这就意味公司内加工贸易和公司间加工贸易必然成为国际贸易中日益普遍的形式。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较弱,应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利用外资加速技术的改造升级。让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在最终产品上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更要实现产业环节的逐步升级。
2.鼓励纵向一体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互补性促进出口的增加。纵向一体化对贸易的促进可通过加工贸易和公司内贸易两个途径:纵向投资则在全球配置资源,最大限度获得比较优势,加工贸易是这种分工的必然产物;由于外部市场失灵导致跨国公司交易成本增加,导致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加,企业将彼此独立的供需双方的外部交易转变成统一组织内的内部交易,达到节省外部市场交易费用的目的,同时使得公司内贸易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