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论文_曹志国

偏头痛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论文_曹志国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摘 要】目的:针对临床治疗常见多发的偏头痛的药物及方法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比较偏头痛临床治疗药物的效果。结果:相对于其它方法而言,偏头痛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显著。结论:预防治疗能够使明显减轻头痛发作频率及程度,急性发作治疗对于头痛的有效缓解具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偏头痛患者;治疗药物;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20-01

1. 前言

偏头痛主要是由周期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一种头痛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弥漫性发作、疼痛比较严重、反复发作,临床中分为普通型及典型偏头痛两种。偏头痛通常在患者头一侧发作,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通常同时伴随恶心、呕吐、头昏等表现。通常疼痛时患者具有搏动感,部分患者感到钝痛、头部刺痛等,对头痛部位、病侧颈动脉或眼球进行压迫能够减轻头痛。临床中对于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血管学说、神经性炎症学说及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等,目前还没有明确其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另一种是治疗急性发作的偏头痛。

2. 偏头痛的临床预防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抗惊厥剂钙通道拮抗剂及抗抑郁剂是目前临床中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药物。应从低剂量用药并逐渐增量,直到疗效明显时为止,治疗时间在3—6个月左右。β-受体阻滞剂在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中,具有60%—80%的有效率,可使头痛发作频率降低超过50%。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及阿替洛尔等用于偏头痛患者治疗,都能使患者的发作频率显著降低。但该类药物具有如胃肠道反应、疲乏、睡眠障碍等副作用。

三环类抗抑郁剂及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和曲唑酮,都可利用对高亲和力再摄取的抑制作用,使突角去甲肾上腺素或可利用的5-HT增加。通常阿米替林、多塞平等药物被用于预防治疗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副作用比较明显,主要与其具有的抗毒蕈碱作用具有一定关系,有时可产生心脏毒性及体位性低血压,这类药物特别是或者同时具有抑郁和焦虑障碍症状比较适用。

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对脑血管具有选择性作用,钙离子在阻滞病理情况下向细胞内进行跨膜运动,对血管平滑肌收缩具有一定的抑制,使脑动脉痉挛得到解除,脑血流量明显增加,脑组织对缺氧具有更高的耐受性。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30例偏头痛患者应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有效率高达93.3%。在用药副作用方面,不同钙通道阻滞剂具有较大差异,诸如头晕头痛、胃肠道反应及心动过速等症状,该药物对于具有较长先兆期或椎基底偏头痛患者的效果也较好。

丙戊酸镁及苯噻啶等抗癫痫类药物,在临床中采用随机、多中心等研究方法,将符合治疗方案的50名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丙戊酸镁及苯噻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每日按照0.4—1.2克剂量用于治疗,观察三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2%和96%,疗效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药物不良反应率也基本不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为20%和12%,结果显示丙戊酸镁对于偏头痛的防治相对更加安全有效。

3. 偏头痛患者的急性期治疗药物

急性发作的偏头痛患者采用治疗的药物一般分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类。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属于非特异性药物,麦角胺、双氢麦角胺类等属于特异性药物,两类药物对于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患者的治疗都比较有效。氯丙嗪和丙氯拉嗪等神经阻滞剂,特别是在静脉或肌肉注射时,不只是能够对恶心呕吐具有一定的抑制,还能使偏头痛得到有效缓解。采用抑制环氧合酶对于合成前列腺素具有阻碍作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有抗炎、退热及镇痛作用,应控制药物剂量达到最低,如双氯芬酸每次服用100毫克,布洛芬每次服用200—400毫克,乙酰氨基酚每次服用500—1000毫克,50毫克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直肠栓剂对于恶心呕吐比较严重的患者更为适合,服用阿司匹林泡腾片也具有相同的止痛作用。

很多患者单独应用镇痛药或联合服用咖啡因就能获得明显效果,在治疗急性偏头痛患者时,联合服用镇痛、止吐及抗焦虑药,都能获得一定效果。右丙氧芬、吗啡等镇痛药的麻醉效果更好,单独服用或与镇痛药联合使用,由于存在成瘾和头痛反跳的危险,只对头痛发作频繁患者比较适合。针对部分表现有规律性的特殊患者,若偏头痛妇女具有顽固性经期,服用鸦片类药物也具有可能性。这类药物对于采用单纯镇痛药治疗而难以解除疼痛的患者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孕妇对于可待因或哌替啶的应用应谨慎,麻醉药也可用于患者急救治疗或用于治疗半夜头痛觉醒患者。

麦角胺-双氢麦角胺属于麦角毒碱类衍生物,开发研究时间相对较早。曲坦类药物没有投入临床应用时,一直作为偏头痛患者的常用治疗药物。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对于给药途径具有完全依赖性,口服吸收容易发生变化,直肠吸收相对比较稳定。如患者因恶心对麦角胺不具有耐受性,可采用甲氧普胺、异丙嗪等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麦角毒碱类衍生物尽管对偏头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也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尤其是恶心及痉挛等,尤其是麦角胺口服具有更大的副作用。相对于麦角胺而言,在临床中双氢麦角胺的效果更佳,副作用也相对较小。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病的偏头痛,其生理病因目前还不甚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免疫等诸多因素具有密切关系,约75%的偏头痛发作患者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避免致病因素以防症状发作。随着不断明确偏头痛发病机制,5-HT受体拮抗剂作为一种有效治疗药物,对于治疗偏头痛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冬胜,朱志强.美托洛尔与阿斯匹林治疗偏头痛98例[J],交通医学,2013.17

[2] 陈涛,席刚明,周少华等.托吡酯联合普萘洛尔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4.10

[3] 李振飞.黛力新治疗偏头痛近期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15.16

[4] 叶宙,叶宇.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109例临床报告[J],海峡药学,2014.8

[5] 杨建.妥泰与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农垦医学,2014.11

作者简介:曹志国,汉族,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药学。

论文作者:曹志国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0

标签:;  ;  ;  ;  ;  ;  ;  ;  

偏头痛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论文_曹志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