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特征论文,国外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
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制度的产物,它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资本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着本质区别,但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等反映一般教育规律的成分,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彼此可以互相借鉴。在此,就目前国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一般特征做一简要概述。
特征之一:明确目标,加强导向。虽然不同历史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各异,不同国家目标的明晰程度有别,但在社会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急剧变迁的新形势下,各国都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系。美国以培养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的“国民精神”,以及对国家履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教育目标,努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包括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市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内的目标体系。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教育部把培养和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树立诚实守信、勤奋克俭的准则,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形成尊重和理解他人、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列入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英国以“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树立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信念。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以确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为人格塑造目标。日本素来提倡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目的,使学生成为热爱真理与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近期修改的教育目标又增加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丰富道德心灵和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的内容。新加坡道德教育建构了多层次动态发展的目标体系。20世纪70年代国家规定的道德教育目标:一是了解新加坡立国精神、信念、成就,培养效忠、爱国、尽责、守法观念,做个好公民;二是了解新加坡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东西方优良传统道德与固有文化价值,做身心健康与品质优良的国民;三是了解人生、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一个和谐合作的多民族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加坡德育目标又转向重振传统文化、弘扬东方美德、抗拒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目前,新加坡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即“能及时对自己、家庭、邻居、社会和国家尽自己义务的”、能明辨是非的良好而有用的公民,最终确立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同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全体国民的道德标准。
特征之二:理论认知,具体形象。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靠社会环境的影响,更要进行理论认知,才能使信念更牢固、行为更自觉、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强。国外很多高校设立了思想道德理论认知课程,如美国很多高校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前两年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并把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作为必修基础课。日本东京大学设有教养学科,进行跨学科教育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素养。教养学科的共同课包括东洋思想、人类行动学、民族学、现代科学论、社会哲学、法学和政治学理论等。有些学校设有讲座课或开展学术活动,施教者广泛,既有教授、社会名人,也有政府官员、企业家。内容丰富,涉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政策、宇宙空间、环境保护、社会等问题。无论是规定的课程,还是松散的学术活动,其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方式具体形象,灵活多样。主要有:澄清法,即由教师或学生选择思想道德专题,专题所涉及的各个主体(教师、专家、家长等)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引导学生作出评判,并分析比较他人的观点,选择、阐明自己的观点;道德发展阶段法,即教学中通过两难故事方法,使学生得出自己的假设见解,再进行检验推理考察这一见解,不求得出一致的结论,旨在活跃学生思想;讨论法,即针对一些道德现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道德观点,通过讨论刺激对问题的认知意识冲突,提高道德观念;公正团体法,即在学生团体中形成民主风气,教师在团体中推行亲社会的标准,组织成员在关怀、责任、义务等方面提出要求,建立团体道德风气,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班级规则法,即让学生参与制定学校的规则和纪律,帮助他们了解规则的本质、道德判断标准和公民的权利、义务,提高对不良现象的反应能力和自律能力。实行这些方法的步骤是:设计要解决的课题,规定围绕课题所完成的任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讨论和价值观、道德观的讲授等。
特征之三:寓德于教,学科渗透。各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自由教育、博雅教育和普通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均蕴涵着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内涵,自然科学给人以宽广的心胸,历史可使人认识世界与民族关系,文学可陶冶人的情操,地理可养成人对环境的正确态度,体育可增强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各学科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互相融通之处,学科教育对品德意识、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各国普遍推行寓德于教的方法。如加拿大奥兹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让学生知道社会、行业需要他们具有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采取什么态度。他们强调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倡“体验”教育法,不依赖知识的传授,而重视现场的践行。结合专业课内容,在生产现场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体验,树立职业态度,把学生是否掌握了可检测的行业技能、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态度作为衡量德育最终成果的指标。雷克兰地农学院开设了卓有成效的SMF课程(SMF为Student Manager Farm的缩写形式,汉语是“学生管理农场”,是雷克兰地农学院根据以培养学生能力技巧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发的课程。)学期两年,第一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理论课,第二年在学校农场分组进行实践,从生产决策到生产产品、管理、销售、交易方式选择均由学生自主操作,最后评价小组表现作为课程总结。SMF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评估商业活动的成效提高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这一作法深受学生和用人企业的欢迎。人文学科教学通过教给学生讨论的技巧、概念表达技术、案例应用等增强学生推理和道德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中形成更高的批判性思维。美国不仅重视人文课程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而且越来越鼓励自然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要求每一门主修专业,都应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和研究,学生在每门专业课学习中都要回答三个问题,即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很多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考试。
特征之四:开展咨询,健全人格。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的必要手段,在学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心理咨询机构遍及高校校园。心理咨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心理教育、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咨询服务、心理治疗等,加强学生对集体的情感适应、责任心,树立在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心,培养专业兴趣,正确地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如美国大学中心的咨询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和学习指导、就业指导等。咨询机构的任务是致力于提高个人的价值,保护个人的尊严,挖掘个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独特性,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日本近80%的学校建有心理咨询机构,并设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咨询协会。其他发达国家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都是学校组织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对咨询机构的经费做专门安排,对工作人员的聘用也有严格规定。
特征之五:活跃生活,注重实效。以情景和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校园生活,可以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的创意,自觉自愿的参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态,培养成熟的主体意识。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感性经验、气质特征选择活动项目,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实践过程,生动活泼、全面自由地展现个性。这样,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符合学生的意愿、情感、个性差异,做到因人施教,体现思想道德主体性教育的特点,促进学生适应性和幸福感的增长和自信、自知、自尊人格品质的形成。校园活动主要有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学术活动、文艺与体育活动、各种纪念性、宣传性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等。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有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达六百多个。校园生活不只是在校内,走出校门、投入社会也是丰富校园生活的重要途径。社会活动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参加竞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捍卫国家经济安全、保护民族利益等。另一类是服务性活动,包括扶贫救困、扶老助残、公益性义务服务等。美国大多数学生都自愿参加这些活动。为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实效性和制度化,有些州还通过专门法案,并拨专款进行支持和推行。同时建立了跨学校、跨地区的联盟,指导、协调社会实践活动,为活动创造外部条件,提供服务。社会活动的功效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磨炼意志力、探索力和自主、自重、公平竞争精神;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信念。校内外活动互补互动、相辅相成,构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特征之六:营造环境,形成合力。影响人的道德情操、个性品德的环境因素很多,与学校有关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教育因素是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风格、纪律规则、学习研究风气、教师榜样、教育者的态度、人际交往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沟通信息的模式、与社会交往的形式等。社会因素是指学校所在地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文化背景、道德风貌、法律规则、交往和沟通习惯等。自然因素是指校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操场、宿舍、食堂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等。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为此国外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营造校内外环境。如在校内完善制度、优化风气、加强校报、广播、影视、网络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等。在校外普遍设立纪念馆、博物馆、弘扬民族精神风貌和宣传道德理念的标志物,以及具有暗示效果的活动等。如美国的旧金山,许多街道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至整个旧金山的街道几乎成了美国名人志。这种环境和场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着“美国精神”,许多学生正是在自然的生活中,接受了无形的道德教育。
二、几点思考
国外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与手段,对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实施有借鉴意义,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要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把创新作为全部工作的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三个面向”的方针。正确认识德育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先行作用,从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培养人、造就人,把高校建成应对国际环境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的牢固阵地。
坚持中国特色,设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应始终围绕学生的发展,侧重于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基本结构,突出反映社会生活中根本的、基础的、本质性的典型范例,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把教育的方向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统一起来,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具体包括:以“五爱”、“三德”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为核心;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信念教育为宗旨;以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基本内容。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侧重点。
设立目标体系,分层次逐渐推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围绕总目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德育目标应是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认知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认知能力,使学生掌握思想道德领域的普遍原理,以及处理具体思想和道德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处理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和问题的条理化的操作方式,包括领会、转化、解释、推断、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情感目标表现为通过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引导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需要和动机的正确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种完善的感情生活环境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行为目标主要包括培养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政治的能力两个方面。实现目标应分层次推进,以认知目标为先导,以情感目标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为重点,同时要坚持三者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道德认知力。要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作为改进学校德育的基本思路。理论课程应努力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教学的比重,传统的大规模群众性的灌输方式要向现代的小型个体方式转化,突击运动式的单向灌输方式要向日常多层面的双向交流方式转化,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重视隐性教育和全方位渗透,坚持知行合一,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包括加强心理辅导和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做好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德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走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以增强学生自立、自信、自重品性,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发展学生的道德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道德推理能力、行为选择能力、理解他人的交流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加强基础性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基础性包括软环境建设与硬环境建设,首先要根据学校历史与现状,突出特色,努力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发展民主管理规则,严明纪律,形成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浓郁氛围。还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同时要重视学校各项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渠道,实现学校环境的美化、绿化、现代化。